白矮星,对不起,我要赢! 因为泥石流滑坡现有技术并不是不能治理的,而且成本比开挖隧道成本低很多。 先来讲讲滑坡的成因吧: A:斜坡地形,越陡越容易发生滑坡 B:岩性,常在容易发生亲水软化的岩土层中发生,或者是灰岩,砂岩与泥页岩夹层 C:构造,一般这些斜坡内岩层层理,节理,断层,片理比较发育,比较容易发生的是岩层与斜坡倾角一致,最易发生是在上述条件下岩层倾角比斜坡倾角大 D: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加速坡脚侵蚀,使岩土体软化,增大水力坡度等,还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加速滑坡行成 E:地震和人为因素 所以中小型滑坡的治理只要把握“一排,二挡,三减,四固”原则就行了。即排水;在滑坡体下修筑挡土墙,抗滑桩或用锚杆加固;“砍头压脚”——减少滑坡体上方土重,在坡脚下加荷载;改良岩土体性质,如电化学加固,冻结,焙烧等 对于道路选线来说,遇到滑坡地段,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A:对于小型滑坡,路线一般不必绕避,可根据滑坡原因,对其进行上述加固处理 B:对于中型滑坡,路线可以考虑通过,但是要经过慎重考虑调整路线位置,一般选择滑坡上缘或滑坡下缘通过——上缘路基设计成路堑,下缘路基设计成路堤(根据“砍头压脚”原则反而有利于滑坡稳定性),当然滑坡也是要经过上述处理加固的 D:对于大型滑坡,路线要首先考虑绕避方案,如果绕避困难,则应结合经济和施工条件等方面做出绕避或整治方案比较。 然后来讲讲泥石流吧 行成条件: A:地形,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陡坡,无植被覆盖;流通区多为狭窄峡谷或冲沟;堆积区比较平缓 B:地质条件,主要是在形成和流通区要有厚度大,结构松软,易风化,层理发育的岩土层或碎石沙土层 C:当然离不开水,泥石流形成多与短时暴雨或冰川强烈消融,堰塞湖决堤有关 泥石流防治: 泥石流防治多以预防为主,防范措施大概就是 A:在上游汇水区植树造林,种植草皮,调整地表径流,筑排水沟等; B:在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以阻挡泥石流,降低流速等 C:在下游修建排导设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以避开建筑物等 泥石流地段选线有以下几种布线方式: A:通过流通区的路线,一般用单孔桥跨过流通区 B:通过洪积扇顶部路线,一般这种路线比较理想 C:通过洪积扇外缘路线,一般如果河谷比较开阔,泥石流沟距大河较远可以考虑此方案 D:如果泥石流规模比较大,都发育到了大河边,整治比较困难,上述方案都不可行时,可考虑用两桥绕走对岸 E:除非上述方案都不可行,如对岸地质不稳定,桥址条件差,费用太高等,才考虑用你说的隧道通过洪积扇 但是如果泥石流分布太宽,前四种不可行,隧道成本也太高时,可考虑从洪积扇中部通过,要考虑洪积扇淤积速度,冲淤变化,沟槽稳定程度等,一般设计成路堤,单孔桥通过。 综上!面对滑坡泥石流,隧道万不得已是不会考虑的,因为有大把其他更安全合理经济的方案可以选用。 另:普通大学生一枚,如有错误欢迎大神指正。 参考资料:《工程地质学》——石振明 《灾害地质学》,《岩土工程勘察》,《土质学与土力学》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