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护肤品的确能改善你的皮肤,只是你不会立刻感受到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5-11-27.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总是不相信任何护肤品,觉得任何护肤品都缺乏证明其效果的科研数据怎么办?

    [​IMG] 慕容七,点赞可以帮我把回答推送给更多人,感谢和收藏不能呀

    不管是 Google、wiki、知网,还是百度,只要有文献搜索功能,输入关键词比如“经皮吸收”或者各种活性成分,都会跳出大量文献。所以这种很容易自助解决的问题,我就不多列数据了。很感谢 @momiji@胡晓波 耐心的截图。

    我有兴趣聊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这并不是消费者的胡搅蛮缠。而是在无良广告的轰炸下,消费者对护肤品产生过高的期许与护肤品实际功效之间的落差,引发的怀疑和炮轰。

    护肤品宣称了保湿,皮肤就该水嫩嫩像豆腐;

    护肤品宣称了抗老,就该抹平皱纹;

    护肤品宣称了祛斑,抹上以后雀斑就该很快消失不见;

    护肤品宣称了 V 脸,就该抹上以后脸小一圈;

    ……

    消费者期待里,只要皮肤有了问题,粗糙、色斑、皱纹、松弛等等等等问题,擦了护肤品,就该改变皮肤的现状。但现实呢?擦了以后,没有变成瓷娃娃,雀斑黄褐斑皱纹都还在,皮肤没有紧绷如蹦蹦床,脸盘也依旧如满月,于是质疑护肤品并没有用处。民科们也在毫无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凭想象攻击护肤品行业都是骗钱的。于是也就产生了题主的疑问。

    一. 护肤品的效果你能看得到吗?

    @momiji 和 @胡晓波发出来的图,是护肤品研发圈子每天都能看到成千上百的遍的数据,经过科学严谨的临床验证,可以证明护肤品真的在产生效果。但是这能解决题主和民科的质疑吗?

    你期待的护肤品效果是这样的

    [​IMG]

    [​IMG]

    [​IMG]

    而实际上护肤品的效果是什么样的呢?

    把他们俩人已经很有群众基础的图借来一用,是这样的

    [​IMG]

    [​IMG]

    嗯,在图里,你承认能看到效果和改善吧。但是你考虑到参照物了吗?

    抚平皱纹,你要先确定你能把皮肤纹理放大到这种程度,你才能观察到这种程度下的改变;想缩小毛孔,你要把毛孔放大到这种程度,你才能观察到毛孔这种幅度的改善。

    而现实中,你能吗?

    对不起,现实中,你拎个熨斗几十度的高温熨衣服你都熨不平,你却来指责一层薄薄的护肤品薄膜熨平你那比衣服褶皱还厉害的皮肤。

    嗯,这就是无论护肤品从业人员扔出多少真实可靠数据,依然说服不了你的现状。

    二. 护肤品能做到什么

    身体有问题,指望吃药解决的话,一般会有这样几种情况:

    1. 感冒。吃药并不能杀死感冒病毒,但是吃药能调节人体舒适程度,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恢复健康;

    2. 感染。利用体外物质,杀死导致炎症的菌群。通过体外物质实现人体的改变。

    护肤也是一样的思路。

    1. 调节状态,利用人体自身的生物功能,使皮肤恢复到自己最健康的状态。基本上市面上货架上的护肤品,都是这样的原理。

    1.1 保湿。只要使用精华乳液面霜,就可以提高表皮的含水量,并使之稳定。表皮含水量充足,皮肤柔软细腻、色泽润白,不易刚性断裂产生皱纹。身体脏器如果一直透支劳累,人就老得快,反之脏器一直保持健康运转,人就健康老得慢。皮肤也这样,一直保持表皮含水量较高,就可以延缓损伤和衰老。

    关于保湿,护肤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很多,思路通常有:体外补充皮肤保湿因子、刺激表皮合成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吸水物质、表皮外封闭保湿等等。数据量庞大,任何人没有办法穷举。我电脑里护肤品原料资料几十个 G,绝无兴趣一一列出来。随手截图几个已经打开的资料数据如下

    [​IMG]

    [​IMG]

    (刺激表皮合成吸水保湿物质)

    保湿类原料的数据结果都是这样的

    [​IMG]

    [​IMG]

    [​IMG]

    对于负责人的化妆品生产公司,做配方时候加在配方里的几乎每一种原料,都有类似的数据支撑。

    1.2 防晒。降低紫外线到达皮肤的量,避免黑色素大量生成变黑,避免紫外线引起皮肤中蛋白质变性导致皮肤松弛毛孔变大面容衰老。这些都有专业的外包检测机构判断配方的防晒指数。

    1.3 美白。开发思路如如何美白? - 美容护肤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美白类的数据都是长这样的

    [​IMG]

    [​IMG]

    [​IMG]

    1.4 抗氧化。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抗氧化是抗氧气,是脸上涂了护肤品化妆品一整天下来不发黄不暗沉。不对的。抗氧化在护肤里指的是抗自由基,而不是氧气。而护肤品化妆品不变黄不暗沉,是配方角度的抗氧化,比如配方中加入 Ve 等来稳定配方。而护肤意义的抗氧化原料,都是要被保护起来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掉以免浪费。抗氧化的护肤品都很贵的。理想状态下想要实现护肤的抗氧化,需要在相应的细胞里完成。这同样是纯爷们点哥 @白殿 的约稿话题,在这不做过多深入讨论,以后专栏文章再写。抗氧化原料的数据一般长这样:

    [​IMG]

    1.5 抗皱。抗皱的思路有物理和生理等方向。比如在皮肤表面形成薄膜绷紧皮肤淡化纹路,这属于物理角度。很多人说物理角度的抗皱,洗掉护肤品就没用了,这略偏激,因为皮肤保持一个持续的状态会有惯性,比如有些纹路就是皮肤长期保持一种折叠状态的惯性导致,那么如果皮肤长期保持紧绷也是有惯性可以淡化纹路。只是你想要完全抹平所有深浅的纹路,那是你想多了。而生理角度的抗皱,一般是通过预防为主:避免紫外线的光老化引起的皱纹;避免皮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导致皮肤老化产生纹路。因为一旦皮肤已经产生皱纹,是很难通过外涂的方式改变皮肤生理结构的。医学美容方向,会考虑通过皮下注射玻尿酸,或者利用激光热效应刺激真皮接受微创伤信号,利用人体对微创伤信号产生的修复机能来合成胶原蛋白等物质,在表皮下撑开皱纹。

    抗皱原料的临床结果是长这样子的

    [​IMG]

    嗯,从业者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护肤品原料能实现 μm 级别的改善,但是你肉眼能看到吗?

    这些数据你为什么看不到呢?其实很多都是公开资料中可以查到的,但是文件检索这种技能不是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熟练运用的,自己不查当然看不到。看不到于是质疑,责任并不在护肤从业者。我也承认,也会有许多数据,在公开资料里是查不到的,因为这些数据是原料公司为目标客户做的,原料公司的目标客户,是化妆品公司,而不是消费者个体。B2B 跟 B2C 的区别。

    2. 利用体外物质改变皮肤性状结构。

    护肤从业者,基本都是从上面的思路 1 来研发产品调节和激活人体自身的能力,所以护肤做好了,能达到你自身皮肤天生下来的最佳状态。但是现实总是很残忍,上帝给大部分人的基因并不完美,所以大家期待中的护肤品,都是按照这个思路 2 来幻想:期待护肤品能改变自己皮肤天生的样子。

    皮肤是器官,改变皮肤就是改变人体,改变人体是很危险的。

    因为改变本身是无生命无智能无判断的,改变不能保证都是向着好的方向的,也不能保证尺度。举个例子,就像癌症的放疗化疗,固然可以杀死癌细胞,可也会杀死健康细胞。改变皮肤也是一样。比如你皮肤黑,可以迅速变白啊,漂白嘛!90 年代的时候,有过一段时间,美白护肤品里是会添加过氧化物的比如双氧水,可以把皮肤中的黑色素漂白,可问题是,双氧水固然可以氧化黑色素,也会氧化身体中不是黑色素的物质,是会带来损害的!比如你角质粗糙,可以刷酸把老化的角质剥落,可是酸自己又不知道剥落到什么时候合适,是会持续剥落的,那就伤害到皮肤了。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不考虑这种方式来护肤。那么从业人员开发产品,和消费者期待产品,就有了根源上的意识分歧。消费者拿着“改变皮肤”的标准,来衡量从业人员“调节皮肤状态”思路开发的产品,当然会有落差!

    “改变皮肤”的方法,有合法的也有违法的。违法的包括使用漂白剂、重金属等等添加物。

    合法的改变皮肤性质状态,又分为医疗操作可以进行、日常护理:

    果酸、水杨酸换肤,特殊皮炎使用糖皮质素治疗,这些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严禁消费者自己尝试。日常护理中通过“改变皮肤性质状态”来达到效果的产品,基本上都是酸类,虽然合理合法,但是仍然经常出问题导致严重的皮肤问题,大家慎重对待。

    查看知乎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