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在科幻电影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小小日月之心,百科学院优等生化身多元世界漫游者 (超级多图预警) 《回到未来》系列对我来说是特别的,它是童年引发我开始喜欢电影的入门影片之一,也是多年前我的第一部 DVD 典藏版套装电影,因此无疑我是极其喜欢它的,其实身边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亲友几乎都无一例外的给出了好评,那么《回到未来》系列究竟为何有着如此之高的评价,它在电影史上又有着怎样的地位呢?其实前些天全球各地庆祝与纪念 Back to the Future Day 的盛况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说《回到未来》经典、优秀、令人喜爱,那么,它的优秀和经典到底表现在哪里呢?(多图预警,其中部分图片、数据、新闻信息取材自网络。) 我把略显枯燥的、数据性的内容放在前面先说。 一、一部商业电影是否优秀,最基础、直观的衡量标准就是收益,那我们来从商业价值上看看三部曲的具体表现: 《回到未来》1985 年上映当年就大受欢迎,票房一飞冲天,最终以 1900 万美元的制作、发行成本换得 2.106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一举夺得 1985 年北美年度票房冠军,同时以 3.81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在 30 年后的今天,顶着 30 年间巨大的通货膨胀率,依然坚挺在全球票房历史排行的前两百名之内,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在内,《回到未来》至今仍在全球票房榜单的 70 名以内,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回到未来 2》于 1989 年 11 月 22 日上映,由于当时美国的里根政府留给当年上台的老布什政府巨大的财政赤字和高国债,当年美国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并于 1990 年下半年陷入了美国战后第 8 次经济危机,加之影片第一部的巨大成功在前,续集在新鲜感、开创度方面都受到已入神坛前作的对比和局限,在这种情况下,影片依然以 4000 万美元的成本在北美地区创造了 1.185 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当年北美票房年度第 6 名,而在全球则仍取得了能与前作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 3.32 亿美元,至今仍然排在全球票房历史排行榜的前 250 名以内,收益超过成本的 8 倍,即使是在那段美国经济低迷的时期,其在商业上的成功仍毋庸置疑。 《回到未来 3》于美国战后第八次经济危机最严重的 1990 年 5 月上映,影片开创性的将时间旅行与西部片风格进行实验结合,风格的转变,并且与第二部短时间间隔的连续公映导致影片的新鲜感进一步降低,影片以 4000 万美元的成本最终换回了 8800 万美元的票房,排在当年北美年度票房排行的第 11 名,而全球票房则达到 2.43 亿美元,依然取得了成本 6 倍的收益,成绩虽不及前两作,但商业上的成功依然无法否认。 此外,因为这个电影系列而开发出的动画、主题公园、玩具、游戏、漫画、模型等无数周边产品在日后的三十年间一直在为电影公司创造着难以估量、源源不断的财富。 二、影片的开创性:时间旅行这个话题是电影界永不枯竭的题材,《回到未来》系列也在其中,如果从严谨的现实理论科学和严密的逻辑合理性角度来看,这个关于时间旅行的系列电影可能并不足够出彩,因为它只对涉及实现时间旅行的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极其简单的解释,在整个故事中对于时间旅行和时间悖论的展现也如蜻蜓点水般点到即止,特别是第二集中关于改变历史实际是进入不同时间线平行宇宙的理论选择,多年来也引起了一些影迷的诟病和吐槽,但这显然并不是影片所要刻画与表达的重点。 《回到未来》系列与其他同题材影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拥有将先锋的科学幻想与妙趣横生的喜剧因素糅合在一起的独特风格,并且影片的实质是以重返过去为结构框架,落笔于普通美国人的现代生活与情感,从中引出无数极富人情味的笑料,这种首创的尝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绝无仅有的。影片巧妙的利用时空倒错提供的故事情景,演绎出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喜剧桥段。与当时的所有科幻片不同,《回到未来》系列充满了轻松欢快的生活气息,在妙趣横生的生活氛围中,影片的诸多细节与桥段都能让见证过一段段历史的观众产生强烈的亲切感、认同感、参与感和怀旧情绪,另外还在展现不同年代之间文化背景、理念冲突的同时成功刻画了家人之间的亲情和朋友之间的友情,这种包裹在科幻、喜剧双重外衣之下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则是影片的另一个创新。此外,影片将类型片的诸多特质都做到了极致性的发挥,科幻、幽默、惊险、悬疑、动作、音乐、歌舞等等,将这众多因素优质呈现的同时,还做到了风格的完美统一,非常难能可贵。 而影片中提出的哲理性问题也令人深思:科学创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预知了自己的命运,人们是否还会为之奋斗?在故事中多层探讨了关于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影响及其意义后,影片的主题性与思想性也得到了升华,它用三集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浅显易懂又深邃难解的道理。 本电影系列所创造的这种全新科幻风格,即使到了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并不多见,这种超前性,多因素的完美融合性,最大化的逻辑严谨性,无数脑洞大开的创意,华丽的视觉特效,优秀的节奏把握,加之第二集中多重时空人物的叠加和时间冲突的营造让影片的结构复杂性大大提升,而第三集中将科幻与西部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嫁接,以及布朗博士最终留在过去的遗憾选择,都为日后三十年间同类题材影片的创作留下了无尽宝贵的财富。 三、影片的影响力和影响力来源: 业界和民间影响:《回到未来》系列 30 年来一直风靡世界,各大影视排行榜上从来不乏它的名字,在历代影迷中都拥有极高口碑,后世无数影视作品向它借鉴、学习、模仿、致敬,都足以说明它的成功和巨大影响力。 艺术价值:在 1985 年的奥斯卡上,《回到未来》获得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原创歌曲、最佳音效、最佳音效剪辑共 4 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音效剪辑奖;同年,电影还获得了全球科幻界权威奖项“雨果奖”和“土星奖”的双料年度最佳影片,在其他获得的 8 项提名中,又再夺两个奖项;在金球奖、美国电影学会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上,《回到未来》均收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其他一系列重要提名及奖项。而 1989 年的《回到未来 2》则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的提名。在美国著名杂志《娱乐周刊》评出的影史五十佳高校电影中,《回到未来》排在第 28 位;2006 年《帝国》杂志的全美读者投票中,它被选为影史二十佳电影之一;2008 年美国电影学会(AFI)推出的美国影史十大类型片十佳榜单中,它位列科幻类影片第十名;在英国 Channel 4 的“五十部死前必看电影”榜单中,它也位居前十。2007 年,《回到未来》因其在“文化、历史、美学上的重要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了国家电影目录(National Film Registry)。由此看来,《回到未来》系列的艺术价值和贡献,得到了电影艺术界的一致肯定。 影响力来源:《回到未来》系列除了风格、类型、想象力和故事创造上的突破,在此之外,它究竟还有这什么样的什么魅力令欧美乃至全世界都为其而疯狂呢?答案是历史、文化、细节、彩蛋与致敬。 Ⅰ. 历史:刚才上面提到了 1989 年《回到未来 2》上映时美国正经历着战后第八次经济危机,里根政府留给下届老布什政府的是高赤字和高国债的财政负担,但其实在美国历史上里根并不是留下烂摊子的恶人,反而是美国人心目中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泥潭的英雄。 在里根尚未执政的两年前,美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持续减缓,加之随后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的飞涨,外贸逆差加剧,物价猛涨,企业大规模破产,国内失业率近 11%,而里根上台的 1981 年正好是这场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这就是美国战后的第七次经济危机,后来扩大成为世界第三次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刚刚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不得不采取被称为“里根经济学”的一揽子举措手段,才使美国逐渐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 《回到未来》的开拍时期正是在里根总统刚刚扭转经济危机局面,逐渐重振美国经济繁荣的两年后的 1984 年。那时刚刚从危机中逐渐恢复过来的美国人在赞颂里根的同时,也把他视为希望的象征。影片中主角马丁的父亲一事无成、性格懦弱,母亲肥胖、刻板,而哥哥姐姐叛逆的同时甚至质疑这个家庭最初的建立就是个错误,因此,马丁对自己的家庭也无奈又失望。这一切都是通过他回到三十年前,才最终得以改变。而这种从艰难中生生不息再创生机的坚持与努力,正是当时的总统里根为美国所做的。里根的支持者们盛赞他振奋了美国人在面临经济危机困境时的低昂士气和挫折。而里根这一让美国人从创伤中重新站起来的时代精神,在《回到未来》中也得到了丰富的体现。 当马丁刚刚回到 1955 年时,在小镇的电影院前看到了一部正在上映的影片,这部影片正是 1954 年由里根主演的西部电影《蒙大拿的牛仔女皇》(Cattle Queen Of Montana)。 马丁回到的 1955 年,是美国最后的“黄金时代”,经历了二战后,紧接着的朝鲜战争终于在 1953 年停战,那时战后的经济大萧条也已经结束,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但好景不长,在此之后从 1957 年开始美国就进入了长年战争、对抗和社会不稳的疲惫与创伤之中。1962 年开始的越战前奏“特种战争”,50 年代后期直至 60 年代后期的嬉皮士运动,60 年代愈发加剧的民权运动,蔓延近十年至 60 年代末的反文化青年运动,60、70 年代持续斗争的妇女反抗运动,直至 1973 年才撤出美军的越南战争和伴随整个越战的全美反战运动...... 可以说从 1957 年之后,美国人经历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各种疲惫、伤痛、对抗、冲突,安定不再,而这正是《回到未来》拍摄时的 80 年代前期里根总统正在努力重新恢复和希望重塑的。 所以影片中当布朗博士问起 1985 年的总统是谁,马丁回答是里根时,1955 年的布朗博士显然还无法相信里根这个当时的演员未来能领导国家,这实际上也是在暗示从 1955 年经历过创伤的人们,在 1981 年里根上台初期时,其实对这个新总统能为美国带来希望是充满怀疑和缺乏信心的。 但当影片达到尾声时,回到未来的马丁在和布朗教授欲前往未来,布朗教授回答马丁的提问时说 “路?我们要去的地方不需要路。”(Road?Where we're going we don't need……roads) 其实也是在为前面提出的所有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1985 年里根政策让美国人重燃希望,即拥有了无路也能辉煌的信心。而这段台词也在 1986 年的国情咨文中被里根总统本人亲自引用 “正如他们在《回到未来》中所说,我们要去哪?我们不需要路!” 同时,这段话几年后同样得到了里根的继任者老布什总统的引用,并且他还加上了一句 “我们不希望回到未来。我们希望向前进。未来将是更好的明天。”(We don't want to go back to tomorrow.We want to go forward.The future will be better tomorrow.) 顺带一提,《回到未来 3》中制作方发出邀请,邀请里根总统本人客串影片,但里根以工作太忙为由婉拒了制片方的邀请。足见里根精神在这个系列内核思想上的重要性。 所以,可以看出,《回到未来》,包括那个时代的一批电影作品,讲述的都不单单是影片中那个单纯的故事,而是美国人亲身经历过的伤痛、重振、历史、回忆、精神和情怀。在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和那一切的我们看来,这或许只是一个描写另一个世界的有趣故事,但在他们看来,电影中描绘的都是他们身边实实在在走过见过经历过的人生。 好了,枯燥乏味的理论和历史课已经上完,如果你还没有睡着的话,那么下面来看些有趣的,你一定会精神为之一振的。 Ⅱ. 文化、细节、彩蛋与致敬: 欧美是一个言论更加自由、民主、包容性强的环境,这催生了这片土地上文化的互通,特别是在娱乐界,它将文学、戏剧、音乐、影视、体育、商业、金融、IT、高科技等各领域紧密相连,吸收全方位的给养,再反过来回报以各领域播撒阳光。而电影这个载体则是这其中最完美的桥梁,它将上一代的历史、情感、文化最精细的传承,再以细节、彩蛋与致敬的方式暗藏在戏谑、科幻、讽刺、惊险等各种外衣之下,潜移默化的感动着上代的人们,影响着当代的人们,传递给下代的人们。正是这种传承与传播,才让一部部经典电影作品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难以置信的持久影响力。 下面我们到《回到未来》的故事中去看看吧。 《回到未来》中,回到 1955 年的马丁被车撞晕后,被年轻的母亲一家救起,素未谋面的母亲直呼马丁为凯文,这里是拿美国有名的时装品牌 Calvin Klein,即 CK 玩了一把幽默。CK 品牌是在 1968 年才创立,所以 1955 年的母亲因为还没见过这个品牌,才误会以为内裤上的品牌商标是马丁的名字,令人捧腹。 《回到未来 2》中,来到未来的马丁差点被汽车撞到,说了一句 “Hey, I'm walking here!” 这里既是与上一部中他被车撞晕的情节呼应,同时也是致敬 1969 年由达斯丁·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强·沃特(Jon Voight,安吉丽娜·朱莉的父亲)主演的经典电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中的著名场景。 《回到未来》里马丁为了让父亲追求母亲,晚上化妆成外星人吓唬父亲时说的话是两语双关,前一句话剑指《星球大战》系列中黑武士达斯·维达,后一句话意指《星际迷航》系列中的斯波克船长,同时致敬了这两个在美国影史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星际冒险系列。 《回到未来 2》中电视上出现的是由美国国宝级影星、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于 1964 年主演的经典电影《荒野大镖客》(A Fistful Of Dollars),这里既是向影片致敬,也是与第三集中马丁自制防弹衣的情节相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集中回到 1885 年后,马丁使用的化名也正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而他在之后小镇上的装束同样与老爷子在《荒野大镖客》中如出一辙,这都是给予老爷子最直接的致敬。 第一集最后的毕业晚会上,马丁以一曲摇滚界殿堂级神曲《Johnny B.Goode》惊艳全场,而这支歌正是由本片中乐队主唱的所谓表哥、世界摇滚教父、吉他英雄 Chuck Berry(查克·贝里,出于对摇滚乐界的习惯和敬意,摇滚乐人士皆以英文原名介绍)于影片中时间的三年后的 1958 年所创。在影片的演绎中,这支歌的创作正是源于马丁的此次演奏。 当然,在 1955 年,这个发展于未来,过于前卫的演绎风格显然还不能被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接受。 弹奏吉他这一段精彩的表演,都是在向 Chuck Berry 这位对摇滚乐历史有着无比重要贡献的音乐巨匠致敬。 而马丁弹吉他时的单脚跳舞蹈方式,也正是 Chuck Berry 的招牌舞步。 在此之前,深夜马丁吓唬父亲的段落中,给老爸戴上耳机播放的是美国摇滚名人堂最著名的摇滚演奏家,被誉为“吉他之神”的 Eddle Van Halen(艾迪·范·海伦)的摇滚乐。同时在片尾毕业舞会上马丁演奏《Johnny B.Goode》时,那一段疯狂双手点弦的演奏技巧也正是由 Van Halen 首创,这一幕幕都是向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摇滚乐手、吉他手致敬。 马丁在舞会上使用的那把吉他是吉普森吉他公司(Gibson)制造的传奇吉他 ES-335,业内简称为 Gibson ES-335,它是欧美六七十年代蓝调、爵士、摇滚乐表演中最富盛名的经典吉他。然而有趣的是,Gibson ES-335 是在 1958 年才首度问世,但马丁在 1955 年的舞会上就用它进行了弹奏,这只能说明,这把吉他当初跟着马丁一起穿越了。 《回到未来 3》中,小镇钟楼建成的庆祝舞会上,那支为镇民演奏的乐队是在美国风靡了整个 70 年代的实力蓝调乐队 ZZ Top,并且他们不只在影片中参与演出,还献唱了该系列结束的片尾曲《Doubleback》。 此外,日后也出现了无数作品借鉴、模仿、参考、致敬《回到未来》系列中的桥段和人物造型,比如当红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就曾多次出现致敬这个电影系列的桥段。 就连香港电影,周星驰的《百变星君》中由徐锦江饰演的天才博士也明显是 Cosplay《回到未来》中的布朗博士。 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彩蛋与致敬的桥段,因为顾及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但无疑正是因为电影中这些蕴含了美国历史、时代、政治、文化、艺术、娱乐方方面面的一切,才让它在欧美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心中如此特别又难以忘怀,也才成就了它今天的传奇地位。 影响力的持续性: 《回到未来》系列的价值与地位已毋庸置疑,但在时间长河中,它的这些品质到如今是否仍能被人们所铭记?三十年过去了,在今天人们的眼中,《回到未来》究竟代表了什么?又处于何等地位呢? 多日前的“Back to the Future Day”给了我们最直接的答案:《回到未来》仍和 30 年前一样,闪闪发光!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一周多前这发生在世界上的一切吧! 在《回到未来》第二集中,马丁和布朗博士乘坐时间机器车从 1985 年到达了未来,他们降落的目的地就是 2015 年 10 月 21 日。于是这一天也成为了欧美伴着影片长大的那两代人心目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2015 年 10 月 21 日的 “回到未来日”(Back to the Future Day)也由此得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整个英语世界的人们都在热切地等待着这天的到来。 当天,在推特上,#BackToTheFuture 和 #BTTF2015 成为了这一天最热门的话题。很多媒体都做了专题,分析电影里预测的 2015 年和现实中的 2015 年都有哪些不同,当时设想的那些发明又有哪些还没有实现。同时,热爱和怀念这个电影系列的人们也开始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政治家们、政府机构、各大企业、名人也都用着自己特有的方式复制和怀念着电影里预测的 2015 年出现的一切。 1、首先,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发布微博,并且推送给了马丁的饰演者迈克尔·J·福克斯(Michael J.Fox),奥巴马说:“回到未来日快乐!有没有想过我们正生活在我们曾幻想过的未来?” 尔后,迈克尔·J·福克斯发微博回应了奥巴马:“总统先生,我从未想过自己能与创造历史的人谈论未来。” 2、而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民主党参选人伯纳德·桑德斯(Bernard Sanders)则直接拜访了《回到未来》系列中发明时间机器的布朗博士的饰演者克里斯托弗·洛伊德(Christopher Lloyd),向他询问;“2017 年,美国总统是谁?” 3、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共和党参选人特德·克鲁兹(Ted Cruz)也在当天借《回到未来》抨击了奥巴马的伊朗政策:“1985 年布朗博士给了利比亚恐怖分子一颗假核弹,2015 年奥巴马却给了伊朗一颗真的。” 4、另一位 2016 年总统大选的共和党候选人马尔科·卢比奥(Marco Rubio)则用《回到未来》的故事做了一段视频,意指即使不回到奥巴马时代,希拉里也将代表着奥巴马继续执政。 5、同日。NBA 马刺队球星托尼·帕克(Tony Parker)在 Instagram 上展示了一辆自己收藏的和《回到未来》中一样的时间机器车,并写道 “今天是回到未来日,今天过后,回到未来将彻底成为过去。” 6、在政界、体育明星因《回到未来》变得热闹非凡时,传媒界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他们的庆祝。在电影中,出现了一份于 2015 年 10 月 21 日的 USA Today(《今日美国》,美国唯一的彩色全国性英文日报,除美国本土外还向亚欧 51 个国家发行)。于是,USA Today 在这一天特地印制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头版,和电影里出现的一模一样。 这天,他们的网站也做了改版,整个 Life 频道全部都是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甚至他们把自己的 Logo 都改成了电影里的样子。 7、英国传统大报卫报当天在网站开辟了滚动直播专栏,通常这是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才有的待遇,并且在专栏直播进行了半天之后就因为网民上传的图片、视频越来越多而造成加载缓慢,因此,之后卫报又在网站上为《回到未来》开辟了另一个滚动直播页。 8、英国另一家传统大报每日电讯报同样在当天为《回到未来》开辟了直播专栏。 9、这一天,各地政府机构、交通运输部门也没有忘记回到未来日。电影里的时间旅行车上有这样一块计时板,于是当天荷兰皇家航空的飞机上,座位屏幕里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10、当天,还有人在英国西南铁路的一个火车站里发现电子屏幕上打出了这样的信息:“1985 年 10 月 26 日 -2015 年 10 月 21 日,今天马丁和博士创造了历史。但我们谨在此提醒您,本站所有站台在任何时间都禁止使用悬浮滑板和时间旅行。” 11、同时,在西南铁路火车的电子显示屏上,也出现了向马丁问好的问候语。 12、悬浮滑板(Hoverboard)是电影里设想在 2015 年出现的一项高科技发明。虽然悬浮滑板被上面的英国西南铁路禁止了,但奥地利交通部却隆重宣布,允许在奥地利境内使用悬浮滑板,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玩心这么重真的好吗...... 13、作为全球最早进入 2015 年 10 月 21 日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人同样玩的特别起劲,很多地方的警察局都在社交网站上以官方名义发布了配合电影情节的内容。其中墨尔本警方表示,一位名叫马丁的美国加州籍男子在墨尔本因为扰乱时空秩序而被捕。 14、此外,澳大利亚昆士兰的警方甚至发布了一份“车祸”新闻稿,称“一辆银色轿车以每小时 88 英里的速度撞上了电线杆,肇事司机已被扣留,警方发现其驾驶执照已经过期 30 年”。88 英里的时速正是电影中时间旅行车的速度,官方新闻稿配图上的警察也都骑着悬浮滑板。 15、这一天,全球各大企业公司同样纷纷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向影片致敬、纪念。在影片第二集中,马丁在 2015 年的电影院看到了一部名为“Jaws 19”(大白鲨 19)的电影宣传海报栏,前几天,环球影业真的制作了“Jaws 19”的电影预告片和主题网页。 16、21 日这天,影片中的布朗博士在 Facebook 上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当天网友就能直接与这位天才博士对话了。 17、苹果公司别出心裁的使用了 Siri 来纪念回到未来日。21 号,当你对 Siri 用英文说“回到未来日快乐!”时,Siri 会回复你 “未来呀,难以置信!不可思议!等等,原来说的是电影……” 此外还有多种回复。 18、电影第二集中出现过这种高浓缩披萨,于是 Pizza Express 宣布他们也推出了这种高科技披萨。 20、第二集中,未来世界的飞车令人惊叹,随后布朗博士将时间机器车也升级成了未来版的飞车。斯洛伐克公司 Aeromobil 也借回到未来日再次宣传了一把他们研发的同名飞行汽车,可见电影系列对未来科技的影响力。 21、当晚纽约无线电城市剧院(Radio City)举办了一场“回到未来”音乐会。这一天,世界各地举办的类似的回到未来主题音乐会还有很多。 22、而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又怎么少得了本电影系列的原声、DVD 和蓝光呢?回到未来日当天,环球音乐和环球影业同时宣布发行《回到未来》系列电影 30 周年特别纪念版原声音乐、DVD、蓝光套装与画册,以此纪念这个系列的永远不朽。 哇,不知不觉竟然写了这么多!自己都惊愕了。可见我的确是对这个童年就留下深刻记忆的电影系列太过喜爱,才忘却了时间。我想,全世界的影迷一定对《回到未来》也都有着同样的感情与情怀吧。其实在我们心中,无论别人怎么想,这个电影系列都已经足够经典和不朽了,自己喜欢就已经足够,不是吗?电影,难道不也正是这么一种在自己世界充满美丽的东西吗?你若喜欢,它便永恒! 最后,以电影中布朗博士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洛伊德前不久专门为回到未来日拍摄的一则短片中的寄语来收尾吧。“ 今天的世界和我们当初设想的并不一样,但是别担心,这说明你的未来还没有被决定好,没有人的未来是已经被决定好的。” 再见,回到未来!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