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你叫它什么都行,千万别跟相声沾边」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5-12-15.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相声的灵魂在什么地方?它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被继承和发展才是合适的?


    传统艺术大都是依托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条件诞生的,如果想要继续发扬光大,必然要根据当下的传媒手段、受众品位、市场需求等因素做出很多的改革才行。但如果改的多了,传统艺术还能称作是传统艺术嘛?

    就以相声为例,从过去天桥撂地的相声,到走入书馆茶园的相声,再到电视春晚上的相声,每次变革都放弃了很多元素(比如白沙撒字儿,甚至太平歌词等),又新添了很多元素(如姜昆的《虎口遐想》,如牛群冯巩的一些子母哏的作品,如奇志大兵的一些作品,应该都是电视相声时代新产生的代表作,但具体好在哪里,说不上来)。

    而到了当下,这个“网络 + 电视 + 小剧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说什么样的相声的人都有,有传统活的继承如《文章会》,如《黄鹤楼》等,有新创作的如郭德纲的《我》字系列等,还有一些近似于脱口秀形式的包袱笑料的生硬的拼接。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变革的发展过程中,究竟到了什么时候,我们会遗憾地说,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消亡了?或者到了什么时候,我们会激动地说,相声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新的生命形式,被发扬和继承了?这个评判标准是怎样的?

    [​IMG] 知乎用户

    正文之前,先纠正提问者的一个错误,姜昆唐杰忠的那段相声叫《虎口遐想》,《虎口脱险》是一部法国二战题材电影。

    提问者提出了几种形式的相声:1、撂地的相声;2、书馆茶园的相声;3、电视春晚上的相声。然后问,相声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自己总结的,因为可能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原因,看题主的文字总觉得一片散打,什么都想问哪条都不是重点。)

    其实把相声的这三种形式取一个交集,重叠的部分自然就是相声里最骨子的东西。如果对以下答案觉得不认同,各位观众可以自行进行叠加筛选,筛出自己心目中相声最核心的要素。至少这种研究方法我认为还算是科学的。

    从形式上说,相声应该算是一种戏剧。尽管它有很多特殊的地方,但相声仍然是一个剧本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跳入跳出』是相声区别于其他戏剧表演形式的一个特点,演员除了进入情节和人物以外,随时可以与观众进行台词与情感上的交流。无实物表演也是相声的重要特点,演员表演所使用的道具,几乎只有这一桌场面。

    相声在形式上最核心的一个元素,就是语言技巧,这是相声的立命之本。相声表演中的语音、语调、节奏、凝炼程度,都是与其他表演形式有所不同的。相声演员在生活中大多数时间里并不像舞台上表演中如此夸张、逗乐,正所谓『相不游街』,但是他们生活中的语言,与其在舞台上非常类似。演员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舞台下不抖包袱,不抓哏,但他们很难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这种已经被固化了的语言风格。这就是所谓的『相声口』。有些人戏称『学会说相声都不会好好说人话了』即有此意。

    刚才讲的是实际表演。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看,相声作品首先应该是一个剧本。除了采用剧本的文体之外,它应该通过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紧扣主题的内容,有总领全篇的中心,有明确的起因、经过、发展、结果,有艺术化处理的起、承、转、合。相声如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应该言之有物,有立意、有矛盾、有戏剧冲突。把 N 个可乐的笑话像橡皮泥一样捏在一起,这不叫相声,或者退一步说,这不叫合格的相声。

    相声的核心应该是讽刺,把丑的东西剖开,夸张其不合理的部分,使观众发笑。所以在相声中,讽刺的内容占了大多数。有人认为有意识的讽刺是从解放后开始的,是政治干预艺术的产物,这并不是事实。传统相声中讽刺的元素比重更大,《报菜名》讽刺社交的虚伪,《拴娃娃》讽刺当时思维意识的愚昧及社会的混乱,《揭瓦》讽刺小市民的言行不一,《福寿全》讽刺财迷心窍的心态,《文章会》讽刺附庸风雅,《黄鹤楼》讽刺吹牛争强等等。歌颂相声当中,其实笑料也是来源于讽刺,只不过讽刺的对象变成了某些不重要的角色,比如演员塑造的第一人称角色,或者刻意设置的其他反面角色等等。可以说,离开讽刺,相声就无法生存。

    提问者所说的『白沙撒字』、『太平歌词』,严格意义来说算相声的附属品,它们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相声』,就像卖膏药并不算作武术的一部分一样。而且经过历史大潮的不断冲刷,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表演形式自然会消亡,比如白沙撒字,比如太平歌词,比如许许多多连咱们都不知道的艺术表演形式。

    牛群冯巩(注意,不是『冯巩牛群』,牛群一直是逗哏的,是『甲』,在他们合作的过程中从未变过)他们的表演形式的确是在传统上有所创新,但是『子母哏』这个元素则是从旧社会流传下来的类型,诸如《五红图》《铃铛谱》《反正话》《憋好字》等类。说句玩笑话,打有狗那年就有。即使是这种更新版本的『子母哏』,也并不是自牛群冯巩开始,《百吹图》《特种病》《高人一头的人》《谦虚论》《说一不二》都是这种类型。如果非要说牛群冯巩添加了什么新的元素,我倒觉得他们是『倒三七』形式的挖掘者,这种风格深深的影响了佟有为马树春、苗阜王声及捧哏时的郭德纲的艺术风格。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自从出现以来,直到『四人帮』粉碎之前,它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革,在保证自身艺术地位的基础上,不断地适应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这样才能发展壮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元素一样也没有被丢掉。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艺环境的巨变和大师的一个个离世,相声开始被『伤筋动骨』。

    80 年代,出现了『演唱相声』,内容就是演员模仿歌手的声线进行演唱,或者直接就是学唱流行歌曲,更有甚者抱着吉他上台。虽然一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但是由于大量抛弃了相声的核心元素,不能持久,90 年代即逐渐淡出相声舞台。

    90 年代,出现了『调侃相声』(读做 tiaokanxiangsheng,注),相声的戏剧性受到冲击。这种相声没有鲜明的立意,也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只是单纯的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片段,然后加入一定的笑料,美其名曰『讲述小市民的生活』。如果包袱使不出来,整段相声温水一般,自然没有竞争力。

    与此同时,小品(其实就是微喜剧)这种艺术形式借鉴了相声的语言技巧(有时就是直接『借』演员),一下爆火,让很多观众区分不清谁是相声演员谁是小品演员,(昨天我还听到身边的某个老师说『赵本山的相声为什么那么好』,可发一笑。)也给很多网友留下了一个长期的撕逼话题:冯巩的小品究竟能不能标成『相声剧』?

    21 世纪以来,一直疲软的相声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茶馆,进入了自由市场竞争。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的旗号下,很多作品不惜片面迎合观众。相声的戏剧冲突被简单的处理为甲乙之间的情绪冲突,相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几乎被破坏殆尽。为了追究超额的笑料,相声的情节被无限夸大,远远脱离生活,相声里的包袱几乎完全脱离主旨,相声的讽刺开始被滥用,相声的格调开始无限向下,从大脑穿过胸部直逼盆腔和泌尿系统,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逐渐充斥舞台。相声进入到了『胡轮相声』时代。

    2010 年以来,由于相声市场的所谓『繁荣』,从业者数量急剧膨胀,很多『火线入党』的演员得到了一些方面的支持登上剧场和电视的舞台。在相声的艺术性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基础上,相声的技术性底线也开始被不断突破。有些演员普通话尚未标准,有些演员语气节奏完全不对,有些演员在台上或是耍贱招欠、或是怪相频出,全靠这些『超刺激』的手段保证效果,有些演员根本没有『相声口』,被业内名家点评为『这段叫什么都可以,别和相声沾边就行』。对于目前这种『玉石难辨、泥沙俱下』的现状,笔者才真的感觉到相声的确是快消亡了。

    以上长篇大论,算是回答了题主的第一个问题:相声是怎么样消亡的。至于相声的新生,我是想象不到了,请其他高手来补充。

    感谢观看。

    查看知乎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