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隐私部位”相比,我为什么更建议家长告诉孩子什么是“身体权” 行简,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研究助理 “隐私部位”是国内主流的儿童性教育,特别是防性侵教育中普遍会涉及的内容。通过明确的告诉孩子身体的哪些部位属于“隐私部位”,并教会孩子如何应对与“隐私部位”有关的人际事件,教育者试图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被别人轻易触碰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很有效:概念明确而简单,孩子容易掌握。 我一直很认同这个概念,直到在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教授性教育课程时,遇到一个男孩的提问。 他举手说:“老师,脚是不是隐私部位?” 我一愣,“为什么你觉得脚可能是隐私部位?” “因为我别人碰我的脚我很不舒服。” 当时我们使用的教材《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中对隐私部位的界定,仅仅包括男生的阴茎、阴囊和臀部,女生的乳房、乳头、阴户和臀部。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教材中也告诉孩子“背心、裤衩遮盖的部位是隐私部位”。 然而这些界定显然都不包括脚。 虽然按照要求我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但当下我还是告诉他:“如果你觉得别人碰你的脚让你不舒服,你也可以把脚当做你自己的隐私部位去对待。”(因为后面还涉及到如何保护自己隐私部位的内容) 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我开始对“隐私部位”概念的界定产生了怀疑。 毕竟,关于“隐私”,每个人的界定是都很主观的:只要我不想让别人知道的私事,都是我的隐私。因而“隐私”的范围事实上并不是固定的。 那么相应的,只要我不想让别人看到 / 触碰的身体部位,都是我的隐私部位。 恰好在学习联合国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时,我发现了其中与之相关的内容。 《纲要》中并没有提到“隐私部位”的概念,但建议教育者告诉每个 5-8 岁的儿童什么是“身体权”—— 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谁能以何种方式触摸他们的身体哪些部分 相较于“隐私部位”,“身体权”这个概念 1.更尊重孩子的主观感受。 事实上,“隐私部位”不应该是由教育者或专家划定的,而应该是孩子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来的一种基于自身感受的认知:我认为我的哪些身体部位是不能被别人轻易触碰的,那么这些部位就是我的隐私部位。甚至面对不同的人,人对自己隐私部位的认知和界定还会发生变化:也许我可以接受家人抚摸我的身体,但陌生人就绝对不行。 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感受往往是非常敏感的。别人的亲吻、拥抱,乃至动作、眼神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时,孩子都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反应。基于这种自身身体感受建立起的身体意识,也许能更自然、有效的帮助孩子建立身体“隐私部位”的概念,并与孩子学习到的诸如协商、拒绝、求助等生活技能一起,让孩子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 2.帮助孩子更好的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 课堂上的那个孩子关于“脚是不是隐私部位”的提问事实上引起了班里同学的窃笑。因为在课本上明确划分的“隐私部位”中并不包括脚部。也许没有老师的说明,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傻问题。 但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和文化,对于“隐私”的态度和界定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孩子学到了“统一”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去要求别人,可能就丧失了在这个问题上尊重别人的认知基础。 3.更正向。 我一直期待中国的儿童性教育能突破防性侵教育、预防早孕教育和青春期生理教育三个局限,成为全面的性教育。要知道,性不仅仅意味着性侵犯、怀孕和生理变化,还包括亲密关系、性别平等、人体形象、尊重与信任、感受与表达爱的方式等异常丰富的内容。在性教育中仅仅强调避免性侵犯、预防怀孕,会让孩子建立起偏负向的认知。 而“身体权”则不仅仅关乎对自己的保护以免受他人侵害,更传达出对自己身体的一种积极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对于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建立积极的态度,乃至建立自我认同与价值感,都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相对于“身体权”这个相对复杂的概念,“隐私部位”含义的传达更直接明确,可以帮助孩子对特定行为进行更有效的识别和判断。但对于家长来说,在“隐私部位”的基础上强调“身体权”,也许是一个更优的教育选择。 我认为,“身体权”的概念更应该作为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告诉孩子乃至每一个人——比如,在你面对一个可爱的孩子时,在亲吻她 / 他的脸颊前先问问“我非常喜欢你,我可以亲亲你的脸吗?”,也是对孩子“身体权”的保护和尊重。 发自知乎专栏「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