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惹错字争议」?——说说繁体字中的「歷」与「曆」 趙瑾昀,楚有頑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昨日,笔者的朋友给我转发了一条某位「知名文史和辞书学学者」的微博,全文如下: 【故宫又惹错字争议】网民一直批评历年《故宫日历》封面“历”的繁体写错,近日《咬文嚼字》也认为应改作“曆”。而故宫坚持说“歴”“曆”通用,不错。其实该日历用的是“歴”上加点,古今辞书皆无此字。故宫说它在汉唐常写为广林止,那请给出文献依据。若无据,是错字;若有,也是冷僻字,不用为好。 这段文字主要对故宫博物院提出了两点质疑: 该学者以及《咬文嚼字》都认为,在所谓的「繁体标准」中,「日历」就应该写成「日曆」,写成「日歷」是错的,是进行了过度的简繁转换。 该学者还进一步指出:「“歴”上加点,古今辞书皆无此字。」,并且要求故宫博物院给出文献依据。当然,为了避免被打脸,这位时刻不忘拥护国家文字规范的学者在文末也提到「若无据,是错字;若有,也是冷僻字,不用为好。 」 ※※※※※※※※※※※※※※※ 关于第一个问题 其实,这位学者以及《咬文嚼字》的编辑,都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片面、孤立地用现行文字标准去套古人的通行用字,然后再将古人批判一番。 固然,现今的「繁体标准」(大陆的也好,台湾的也罢)都规定「歷」「曆」的用法泾渭分明,从「止」的「歷」用为「经历」之「历」,从「日」的「曆」专用作「日历」之「历」。 但是,至迟在汉代,表示「日历」之「历」仍主要用「歷」来表示,以示「日月星辰運行及季節時令」。 大约在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之后,才有表示「日历」之「历」的专字「曆」出现。证据是,「曆」是北宋大徐本《说文解字》中《说文新附》的字头,而并非原本《说文解字》字头。 北宋·徐鉉《说文新附》: 曆,厤象也。从日厤聲。《史記》通用歷。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有说明两者是分化字与被分化字的关系。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歷,過也。傳也。 引伸爲治厤明時之厤。」瑾昀按:此处「厤」在经韵楼版段注中写作「厤」外加方框,实为避讳字(段玉裁为乾隆时人)。段先生所言,若按文意还原,当即「曆」字。 要之, 「曆」是「歷」的后起分化字,以从「日」专此「时日之歷」一项,二者非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若书「经曆」则谬,「日歷」则无过。而从「广」之「歷」在隶书当中是习见旳,碑帖中较从「厂」之「歷」更占多数,亦常见于楷、行、草。(摘自笔者朋友的评论) 其实在汉代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可以看到大量用「歷」来表示「日历」、「历法」的例子。 如《史記·曆書》百衲本作「歷」。而东汉班固的《漢書》因《史記》之制,将《律書》、《歷書》结合在一起,作为《漢書》的第一个《志》——《律歷志》。 如明代汲古閣本《漢書》 以及日本內閣文庫史部藏元大德刊本《漢書》 笔者选的都是元刊、明刊本二十四史。之所以不选武英殿本的二十四史,是因为需要避清帝「弘曆」讳,本身就会将所有的「曆」改成「歷」,所以没有参考价值。 出土文献也有很多,笔者试举一例。 东汉晚期的大司农权:「依黃鐘律歷九」 ※※※※※※※※※※※※※※※ 关于第二个问题 至于那位学者说的第二个问题「故宫说它在汉唐常写为广林止,那请给出文献依据。若无据,是错字;若有,也是冷僻字,不用为好。 」,纯粹是无理取闹了。因为故宫博物院的《故宫日历》书末的编纂说明明确解释了这个带「广」头的「歷」字由来:「封面、书脊沿用 1935 年和 1937 年版《故宫日历》用《史晨碑》汉隶集字。」 所谓「集字」,就是将前代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的书法作品,能够切实反映当时的通行用字原貌。这位学者将汉魏时期常见的带「广」头的「歷」字(当时的古人视这个字形为约定俗成的通行字)斥为「错字」、「冷僻字」,又犯了另一个「以今律古」的错误。这下好,汉魏六朝几百年的古人全被你得罪了。 若是按照这位学者的强盗逻辑来看的话,当今规范字中的「厨」「厮」「厕」(本应是「广」头的「廚」「廝」「廁」) 在古人眼里是不是也是需要被揶揄的「错字」、「冷僻字」? 若是从文字的使用和演进角度来看,这个字形实际上是「厤」部件向更常见的「麻」部件类化导致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人直接把「歷」看成了「麻」+「止」。 附《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中的「歷」字,以便让各位了解汉魏六朝时期「歷」字最真实的写法: 以上。 发自知乎专栏「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