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编辑手记 知乎也五年了,最大的惊奇是时间。 过去的五年,你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人生节点?对现在的你有哪些影响? 葛巾,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其实很坦白地说,我这五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节点,只是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正常的进行着。 我先生常说,人生要平顺,不要有大起大落。虽然并非名士,但也不妨学学谢安,一切大喜大悲,且等下完一盘棋再说。 当然,自前些年进入了知乎,我似乎是在有了一些小小的名声,也引起过一些纷争。但其实以本身的个性而言,我是一个相对宅属性比较强的人,所以当被冠以“大 V”名号时,其实是相当的战战兢兢呢。 不过,这几年经过思考,我确实也任性地决定了一些事,而且至今欣喜地在知乎执行着。 1、将已经制作好的男装书籍放弃出版,因为再三览阅,仍然觉得自己的水准不足以付诸纸墨——既然我在知乎上最初回答的本心是分享,那就不适合再将回答卖一次钱。(其实,最初的目的,也是因为程浩的旧事,想用稿酬成立一个知乎慈善基金之类的,但最近的童瑶乱象……) 2、尽量不回答自己不熟悉领域的问题,少点赞,避免污染他人的时间线。 3、拒绝商务合作,包括并不限于软文,点赞,演讲等等,毕竟被误解一回已经够痛了。 4、不开设公众号,毕竟不喜欢回答中的二维码。 有位编辑曾经劝我:你在知乎上回答了那么多问题,不把它直接变现,是不是有些可惜了呢? 我想了想,觉得做人,还是要耐得住寂寥。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暂时的选择。我本身的立场,其实是一直赞成知乎官方与答者商业化的,现代社会,除非背后一直有慷慨的捐助者,几乎不存在什么乌托邦。只是,一切需要一个合理而相对成熟的机制而已。 祝大家在二十年最寒冷的日子里温暖喜乐。 凉意,你心中的疑惑不会有答案,所以尽管去做吧。 (日报获作者授权登载) 过去五年,我从 21 岁到 26 岁。 早些年有句话满大街:“我奋斗了十年,才有资格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虽然恶俗,但还蛮像是在说我的。 2011 11 年 1 月份的时候,我母亲重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治病花掉了家里大部分积蓄(本来也没几个钱),于是父亲停止打工生涯回去照顾母亲,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断了。 弟弟小我六岁,当时高二,可能因为这一变故,再加上成绩一直不好,坚持要辍学去打工,怎么都劝不回头,撵去了学校也还是跑出来,最终去了上海,跟着亲戚在酒店的厨房里从学徒做起。 我那年大四,因为保研的原因,从来没做过找工作的准备,再考虑到读研期间没有学费还每个月有点补贴,所以还是继续读了下去。 2012 平静的一年,在哈尔滨体验着最后的学生生涯。 2013 懵懵懂懂地硕士毕业,前往帝都工作,在一家测控公司写着代码,调着硬件。 工作,对当时的我来说,不过是赚钱的途径。眼界格局所限,这一生走到这,前面的每一步都是被生活推赶着往前跑,根本不曾踏实地想过自己想要什么,更别说对自己人生进行靠谱的规划——倒是有过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从工作开始,每个月的工资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在最初的欣喜,兴奋过后,我开始静下心,认真地打量这个世界,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新的迷茫与不安。 2014 这一年,工作越来越上手,但公司却在下半年开始有资金链紧张的迹象。 短短数月,连续两次组织架构的变化,向来准时的工资开始有所拖延,报销迟迟不下来,项目奖金规则变更等等,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暗自投简历找退路。 这个时候,上层决定解散我所在的部门,员工合并入别的部门中,与这个决定一起来的,是某高层带着我们部门的骨干一起离职,开了家新公司。 那几个月的风雨飘摇中,我拿着一个原行业上市公司的 offer,也收到了我当时部门领导一起去新公司的邀请,然后想着转行到互联网行业这件事。犹豫间,我最后选择了跟着领导前去新公司,当时正是 2014 年的 12 月。 2015 进了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业公司,要做的事情将会繁杂琐碎,对此我是有足够的心理预期的,于是刚入职的那个月,我一个开发工程师,经常要做行政,财务,采购,市场宣传的活,倒也能够心平气和。 然而,大概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吧,最终我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决定要离开。因为离开的这个契机,我也顺势捡起了当初那个跳入互联网的想法,开始为转行默默地做准备, 15 年 4 月,从帝都来到上海,成为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产品经理。 与以前的工作不同,我发现自己真的喜欢这个岗位。随着在工作中的飞速成长,我从当初的小菜鸟,到如今能独当一面。 弟弟也在上海,学徒变厨师,一切都在越来越好。 15 年 12 月,领证成亲,跟那个与我一同来到上海打拼的男票。 小小的我们俩在大大的魔都里相依为命,一起拼搏,却因为彼此的存在,少了许多迷茫不安。 2016 在 2016 的开始,我对 2016 有很多的期盼,要一起去度蜜月,要买属于我俩的小房子,要拍很多美美的照片,要在工作上有所突破…… 然而最重要的是,我这一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安心笃定。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