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我去了切尔诺贝利旅行,一个真 · 前方核能的地方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1-31.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去切尔诺贝利旅行有什么经验值得分享和借鉴?

    [​IMG] 安妮的小熊,探险家

    #前方高能#

    # 不。。。#

    #前方核能#

    #多图慎点#

    切尔诺贝利

    当天行程大概是这样:早上 8 点从基辅火车站出发,一路向北大概 1 个半小时到达切尔诺贝利,期间拜访了以为独居在那里的 80 多岁老奶奶,前苏联第二大雷达,核电站附近,普里皮亚季(幼儿园,高中,游乐园,在 18 层楼的眺望) 最后下午 6 点在外边的切尔诺贝利市吃晚饭(后来新建立的城市)行程大概是这样。

    [​IMG]

    [​IMG]

    驱车一个半小时终于到了切尔诺贝利的边缘,30 公里控制区的第一个检查站,总共需要经历 3 个检查站,每个都要下车,检查护照,登记。

    [​IMG]

    当天这个旅行社去的有两辆车,一个是英语团,一个是俄语团,英语团比俄语团贵了大概 30 多刀。图中蓝衣服是个来自冰岛的老头,一路一直问我很多关于中国的问题,尤其喜欢跟我探讨 TG 各种 XXXX 和台湾问题。。。

    [​IMG]

    进入第一个检查站,辐射值就已经开始慢慢在上升了,看着数字一点点地增加,我的心情也是有点咯噔咯噔的。进了第一个检查站,就已经看不到人了,路上也没有车,但是在第一和第二个检查站中间地带大概是住了 4000 人,他们的工作就是来维护切尔诺贝利这个地区安全和修筑新的防护罩。

    [​IMG]

    第二个检查站,同样需要下车,查护照。

    [​IMG]

    进了第二个检查站后,路也开始变得破旧起来了,一种破败的感觉渐渐扑面而来,说实话看着盖革计数器数值一点点上升和周围越来越破败的景象,有种上了贼船回不去的感觉。。。

    当我正慢慢陷入细思极恐的情绪时,车停了,导游说我们要去看望一位八十多岁老奶奶,她是所住唯一一位发生事故后坚持要回来住的人,原因是她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的,有自己的屋子,自己的田地,所以就从基辅回来这里。

    [​IMG]

    我们到的时候刚老奶奶也在,导游一呼唤她就过来开门。住在这里的快三十年里她几乎都是自给自足,尽管外边的人偶尔会给她捎些日用品来看望她,但是她仍然喝这里的水,吃这里种的东西,呼吸这里的空气。

    [​IMG]

    尽管八十多岁,可是老奶奶的身体看起来仍然很硬朗,并且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尽管讲的是俄语我们都听不懂,还从屋子里拿了一个袋子出来,挑了一袋的苹果给我们吃,但是。。。没人敢吃,出于尊重导游还是收下。。。

    [​IMG]

    [​IMG]

    第二地点来到了这个前苏联的雷达站,据说是前苏联第二大雷达,大概 165 米长,50 多米高,分为主副两个雷达,用于探测美国和北约的飞机和导弹,这个雷达站在建完的第二年事故就发生,过了不久就废弃,我在网上找了一下好像没多少关于这个短命雷达的介绍,求军迷科普下(DUGA-3,莫斯科之眼 or 啄木鸟,有军迷科普了)

    [​IMG]

    入口处一辆被拆了轮子的小三轮车预示着这个地方应该是一个幼儿园

    [​IMG]

    [​IMG]

    有没有发现熟悉画风,红领巾,少先队,在切尔诺贝利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前苏联的遗迹,以及我们学习前苏联的影子

    [​IMG]

    [​IMG]

    [​IMG]

    “切尔诺贝利”在斯拉夫神话中代表黑暗,死亡的黑之神。

    [​IMG]

    从幼儿园出来就开始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进发,那天天气真的很好,云看起来都是一朵一朵的。直到远处几个烟囱和那有点略显破败的旧石棺进入我的视野,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曾经造成多少人死亡的恶魔,如今就静静地躺在那里,随着汽车前进渐渐变大,那种感觉真的很难以言表。

    [​IMG]

    到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首先是去喂鲶鱼。。。或许网上所流传的变异鲶鱼就是这些吧,相比之前见过的,是显得稍微大些,于是我问了导游说这些是因为变异才这么大吗。。。旁边那个冰岛老头笑着说:“天天喂这么多面包,我觉得是给人喂大的。。。”没一会那些鲶鱼也吃腻了,河上还飘着许多没吃的面包。

    [​IMG]

    消防员纪念碑,无论发生什么重大事故,牺牲的往往总是冲在第一线的消防员,当时八月份天津塘沽大爆炸,也不知道现在那里怎么样了。

    [​IMG]

    兜了一圈,终于来到了核电站 4 号机组的面前,曾经多少前苏联的英雄在这里献出生命。站在这可以说用斯拉夫民族的血浇筑的旧石棺面前。不过可以看到的是,新石棺 30 年的使用期限已经到了,而且已经发生了部分破损,新石棺在正在旁边进行建设,预计 2017 年可以将旧石棺完全覆盖,使用期限是 100 年。而我在想 100 年后又该怎么办,总不能建个更大设施覆盖上去吧(俄罗斯套娃。。。),真心无解。

    [​IMG]

    核电站上面有不少工人在那里施工,附近也有住人,看到这里有游客,不知从哪里跑来几只狗,闯进了镜头 。

    [​IMG]

    建设中的新石棺,基本完成了主体建设,剩下的步骤就是整个沿导轨平移过去,将旧石棺覆盖上去。一切顺利的话,2017 年能够完成。当然主要还是要看欧盟给的钱够不够。。。

    [​IMG]

    参观完核电站,下一个地点是为切尔诺贝利而建立的城市:普里皮亚季,就在核电站 15 分钟的路程,正是因为靠的近,所以当时这个城市里的 5W 人几乎全都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普里皮亚季可以说是当时全乌克兰境内配套最完备,设施最齐全的城市,因为住的都是核电站工作相关的高科技人才,所以前苏联当局为他们和家属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在当时不少基辅市民专门搭车来普里皮亚季就为了买在基辅没有的商品。

    [​IMG]

    位于普里皮亚季市内的放射病中心,事故发生后前苏联当局曾经试图局维持医院的运作,于是他们将医院里外都进行消洗,试图去除放射性,但是过一段时间医院又重新充满放射性物质,于是他们又一次消洗,往复几次,直到最后他们意识到这是徒劳的,最终撤离了这个科技水平极高的医院。

    [​IMG]

    第一次对切尔诺贝利有直观感受,是在使命召唤 4 里面,2 人小分队刺杀军火商 XXX 夫的关卡,相信不少人应该和我一样,当时我还专门玩了好几回这关。当年少时游戏的桥段出现在面前这种体验也是挺不可思议的,游戏中狙击军火商的位置就是这家 Hotel 的顶层了。事故发生时这个酒店顶层被直升机用来装吊封堵爆炸口的铅块。

    [​IMG]

    酒店旁边的综合中心,放在现在应该就是类似万达广场的一个地方

    [​IMG]

    远处是政府大楼

    [​IMG]

    [​IMG]

    建筑内部除了破败还是破败,满目疮痍,各种废弃物散落一地。

    [​IMG]

    什么鬼嘛...........

    [​IMG]

    电影院,能拆的都被拆掉了

    [​IMG]

    [​IMG]

    [​IMG]

    [​IMG]

    从综合中心一个小口走出来,就到了许多人所熟悉的摩天轮。当时这个游乐园事故发生时仍未营业,所以可以说,这个摩天还没正真意义上搭载过一位游客,就永远地静止。

    [​IMG]

    [​IMG]

    [​IMG]

    穿过游乐园,来到的这个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那时候我只是感觉这里的树怎么那么高,直到穿过下图的从林,观众席突然出在面前才知道原来这个以前是一个足球场!30 年的时光,一个足球场就长满了十多二十米的大树。

    [​IMG]

    [​IMG]

    足球场入口处,同样长满被大树包围。当人类仓皇逃离时,大自然重新接管了这里,用遍地参天大树宣誓着它的存在,人类在自然之力面前唯有深深的敬畏。

    [​IMG]

    从足球场出来下一个地方是一所学校。那里只有两种东西,满地布满灰尘的书和防毒面具。

    [​IMG]

    [​IMG]

    这个角度,感受了挺久,无言。只是看越久,就越发自内心有一股。。恐惧吧。

    [​IMG]

    [​IMG]

    [​IMG]

    [​IMG]

    从学校出来时间也差不多快到 4 点了,来到这个游泳池,也是同样出现在 Call of Duty 4 的一个场景,记得从左边跳出去就是游乐场,然后在那里和敌人血拼,保护受伤的队友直至一架支奴干开着机枪扫射从天而降。导游问我们最后还有时间是想去眺望下切尔诺贝利,不过要爬 16 层楼;还是去一间漂亮的咖啡屋看看,我们几个想都不想说肯定都去啊,来都来了。。。。

    [​IMG]

    于是倒数第二个地方就来到了这里,一座 16 层楼的住宅。

    [​IMG]

    入口的过道是一片漆黑,每个人都掏出手机开灯,黑暗中,分分钟有种生化危机的即视感。

    [​IMG]

    从 16 楼拍摄的电梯井,望不到底。

    [​IMG]

    爬了 N 久,终于到了楼顶。

    [​IMG]

    [​IMG]

    树林吞噬了一切,大自然接管了一切。

    [​IMG]

    最后来到了咖啡屋,我的盖革计数器在这里突然发出了警报,数值是 4 点多

    [​IMG]

    咖啡机,上面仍然放着一个杯子

    [​IMG]

    [​IMG]

    [​IMG]

    很漂亮的玻璃彩绘,有人曾建议把这里的玻璃拆一些去基辅的切尔诺贝利博物馆展览,但是那里的工作人员拒绝,原因是留存的辐射太大了,或许刚刚发出警报的盖革计数器也证明了这一点吧。可以看出到是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但是这些玻璃仍然熠熠生辉。

    参观完最后一处地方,行程就差不多结束了,原路返回。

    在经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面时,我的盖格计数器最后一次响起,算是道别吧。

    [​IMG]

    经过检查站时,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测量,只有仪器亮绿灯时,证明辐射值正常,可以通过,如果不通过,检查人员会帮你清理。通过最后第三道检查后,我们在最外圈的居住区的一个餐厅吃饭,这里的辐射已经恢复和基辅差不多的水平,我在饭桌上看到了同坐的一个美国人手上纹着 USN 和船锚的标志,一问,他是在“罗斯福”号核动力航母上服役 8 年的核装置操作员。同行的其他人包括 3 位荷兰人,另外两个美国人,1 和冰岛老头和 2 个巴西人。


    最后放一串不同地方的辐射数值的照片

    [​IMG]

    [​IMG]

    [​IMG]

    也就往后边退了 2 米,数值从 5.6 降到了 0.53(省去单位...)

    [​IMG]

    核电站西边(0.2)

    [​IMG]

    4 号机组正面(2.59,实际会再高不少)

    [​IMG]

    普里皮亚季入口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介绍到这里,感觉还有好多话要说

    这是一场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影响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时间跨度之长,绝无仅有。

    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寂静恐惧,令我永生难忘。

    在自然面前,人类,唯有敬畏。

    贴了这么多图,给个赞再走吧~


    切尔诺贝利,之前比较受人关注可能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就曾写过一本关于采访当年核事故受害者的书《Voice From Chernobyl》,不过后来改版了,里面描写的当时救灾的人怎么痛苦离世,以及他们对苏联无比坚定的信念,让我至今震撼。。。

    我是今年暑假的去的乌克兰(2015.7——2015.9),住在西部的利沃夫市呆了 40 天,期间把乌克兰西部走了个遍,最后 7 天独自在基辅待了 7 天,可能从小就对军事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于前苏联那种曾经的红色帝国无上荣耀的敬佩,驱使着我去探索前苏联的遗迹。

    关于去切尔诺贝利的安全问题

    我在 youtube 上扒了一段视频下来,里面很直观的告诉大家辐射值会在什么样一种水平。The Most Radioactive Places on Earth—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不过需要说的是 #核电站里面# & #那些存放超高辐射救灾废弃物的地方# 游客都是不被允许进去的!!

    [​IMG]

    这是贴在旅行社网站的上的关于辐射剂量的数值,后来我们出来后一看总的辐射剂量大概也就等于坐了 3 个小时的喷气式飞机

    关于怎么去

    切尔诺贝利及其附近的普里皮亚季在 2011 年后开始对游客开放,但是必须经由有资格的旅行社才能报名进入。在外旅行我强烈推荐一款 APP 叫 TripAdvisor(猫途鹰),我就是在里面找到排名第一的旅行社报的一日游 CHERNOBYL TOUR®(没有被墙噢耶)。

    [​IMG]

    而且假期报的人很多,至少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定,分俄语团和英语团,坐的车则是奔驰商务车,一个团一般十几人。报名之后可以网上付款 or 现场付(整个乌克兰几乎没几个地方可以用银联),所以提前注册好 PayPal 的话网上付款会方便些。出发当天早上会约好时间在基辅火车站附近一个地方集中,让后乘坐大概 1 个多小时的车到达切尔诺贝利。

    [​IMG]

    价格:工作日一日游:125~135 美元,周末 104 美元

    [​IMG]

    搭车的位置位于基辅火车站附近

    [​IMG]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