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字形登山真的比较省力吗? 飞花落雪,岁月流逝 这个逼让我来装。 作为一名万年不变地质狗,足迹五年间踏遍中国最西部的崇山峻岭。长期在海拔超过 4Km 以上的高原上,野外考察区域的平均海拔是 5Km,本人最高海拔 6038m,GPS 为证。是长期,也就是说在野外考察的 2-3 个月时间,是天天出没在 5km 左右的高山上,不是一两天为了体验生活。 首先先肯定一下楼主怀疑精神。 并且恭喜楼主,你说的很对,Z 字形登山攀爬路径的确相对节省体力。 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沿着坡度较小的路线前进,mgsinθ会小一些,保持身体平衡的力会更少。 其二,因为人身体构造,尤其脚关节对平地的适应性,坡度越小,越利于身体的发挥。坡度越豆,站都站不稳,怎么爬山。大部分体力都用来保持身体平衡了。 其三,在单位时间内,上升的高度小,mg▽h 会小一些,单位时间内做功少,身体的肌肉的负荷会更小。也就是说,你更省力,你的肌肉所输出的能量单位时间内更小。 其四,“z”字形攀登方式有利于越过障碍物和艰险地段,保证不发生意外。 其五,坡度越陡,身体前行时,为了保证平衡,身体就会越向前倾斜,导致对腹腔和肺部的挤压,而高海拔地区登山时,这一点是比较关键的,坡度越小对腹腔的压迫比较,呼吸比较顺畅。 因为人的身体短期内的爆发力全依赖肌肉里面的线粒体,对于登山耗费大量体力这种运动来说,你肌肉里面那点能量实在不能起多大作用,所以你懂得,登山最依赖的还是你的肝糖原,甚至你身体上的脂肪层。而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学过高中生物的人都懂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能量的释放过程就是缓慢均衡的,并不会爆发式。 所以,功率输出分配的问题,尤其在海拔超过 4000m 的时候,这更是要命的事情。你要是瞅着山峰的直线距离,一阵猛冲,单位时间内功率输出过大,肌肉耐力不足,萎缩酸痛,而肝糖原供应不上来,甚至连你呼吸的那点能量都提供不上来,那岂不是一命呜呼了。"Z"字形是相对要好点,普通登山你可能感觉不到影响有多大,高海拔地区,感受非常明显。 这个答案,个人经过反思了一下,其实和汽车的运行原理是一样的。汽车遇见非常陡的坡度就开不上去,而换个平缓的坡度就能开动上去。 混过海拔超过 5000m 的 5 年的人倾情奉献。大家在登山的时候,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尽量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不要感觉自己身体面对高原没有高反,就自我信心大增,一顿冲锋陷阵。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下面是彩蛋,几张图: 公格尔雪山(拍照地点海拔不高,3400 左右) 海拔 5500m 海拔 5100m 马扎大阪,5000m 中控克什米尔边境线,5200m 4800m,喀喇昆仑山(你们以为远处的藏羚羊在看我静静的装逼么?不,他们是在看我累得就跟狗一样的爬山) 5300m 喀喇昆仑山 海拔 5200m 左右的高原淡水湖。中控克什米尔。 完。 仅授权知乎日报发布,严禁转载。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