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给艺人贴标签有时候是必要的,像王若琳这样的是异类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2-26.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艺人公司一般会如何塑造艺人形象?

    [​IMG] 吉诺,我可好玩了,不信你玩玩?

    唱片宣传小透明不请自来。

    一,“艺人形象塑造”普遍针对刚出道或正在发展阶段的艺人,已经成腕的艺人像王菲张学友这种,已经无需宣传公司刻意塑造形象。最多发一些官方新闻稿,媒体会主动站在不同角度转发或者解读。

    二,其他答案里提到的“贴标签”其实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没有独一无二的标签就会让人记不住。试想一下如果有个艺人叫“小明”,在百度搜索里搜到 100 万个结果,有 95 万个和你要找的小明没有关系,那到达率太低,关键信息就会被稀释,艺人就会让人记不住。

    这个标签可能是艺名,可能是作品风格,可能是受众群体的概括。比如徐熙娣的艺名“小 S”,比如崔健的音乐风格“摇滚教父”,比如王思聪的女性受众群体“全民老公”。

    标签有时是事先做企划的时候刻意为之。有时候是在宣传过程中由粉丝发酵,再由公司提炼扩散最后形成体系的。比如黄妈、天生歌姬分别是黄绮珊和 A-Lin,又比如欧美音乐粉俗称的日日、水果姐、牛姐、小牛牛、火星哥分别是 Rihanna、Katy Perry、Mariah Carey、Ariana Grande 和 Bruno Mars。他们甚至取代了艺人本名,凝炼的概括了艺人的形象、音乐风格甚至体型等。

    负面例子让我想起一个段子“请将张馨予 张予曦 张涵予 张韶涵 张含韵 张歆艺 张艺兴 张辛苑 张歆怡 张钧宁的照片和名字连线”。

    当然,也切忌为了与众不同而生造标签。比如如果有艺人叫“龍龖龘”,让人念都不会念;或者“摇滚教母”这种听起来不舒服的称呼,也只会适得其反。

    三,确实有艺人形象与本人私底下不符的例子。比如好多“好男人”后来爆出劈腿吸毒嫖娼的丑闻。当然这属于极端案例,就不展开了。

    值得一说的是王若琳。众所周知她出道伊始背负着“王治平的女儿”和“中国的诺拉琼斯 / 小野丽莎”这种称呼唱着一炮而红的爵士乐。然而她最近的专辑已经和最初的形象相去甚远,甚至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愿提及刚出道时的作品,因为那不是她喜欢的。

    相信她早期的代表作《迷宫》《Moon River》等爵士乐很多人都听过。但按自己意愿创作的新专辑《BOB MUSIC》却褒贬不一。不信的可以找来主打歌《when I nod》的 MV 看看,绝对与你印象中的王若琳判若两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艺人在出道伊始,公司都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包装。因为艺人和音乐对于唱片公司来讲是有商品属性的,要付诸商业化才能变现。这个卖点必须是填补了行业空白或者重新定义了某个标准的。

    这并不是公司不人道或者弄虚作假,毕竟有太多坚持做自己却始终红不起来的艺人。当然这样坚持初心的人值得人尊敬。但用一个标签让人记住,在有了受众基础之后再做自己本来喜欢的东西,能让更多人听到看到,又何乐而不为呢?

    并不只有王若琳一个,还有先是“儿歌小魔女”后来变成“绝世名伶”的范晓萱。还有先唱《法海你不懂爱》被骂太雷,后唱《小河淌水》被封神的龚琳娜。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市场规律如此,要生存便要接受和遵守。宣传公司有义务宣扬真善美,但受众有时偏爱假丑恶。八卦绯闻满天飞是宣传公司和媒体的不道德,但偏爱看热闹的你我,也应当反思。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