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过程中如何改善发音器官僵化的现象? 青格乐 这个题放了很久想不出答案,前几天看 paper,读到有几句话,觉得挺有启发。 首先,不是很同意发音器官“僵化”这种说法,并不是我们的发音器官僵化,而是我们出生起,我们的发音器官就针对我们的母语而进行调适,因此在说母语时,它还是很灵活的。“僵化”只能针对第二语言来说,但是针对第二语言来说,它从未灵活过,何来的僵化? 好啦好啦,我不炫耀专业知识,那么,发音器官僵化(无法准确发出第二语言的语音)的原因有很多,幼儿时没有建立语音表征、长久不练等都是原因,相关的回答请见:为什么有些母语者可以轻松做到的发音,非母语者后天学起来会非常困难,甚至难以学会? - 青格乐的回答。因为在这个回答中,我个人认为发音不准是“先天”带来的困扰,因此,这个问题后天上就会变得比较困难,但是,不是说一定不能解决,皇天不负有心人,熟能生巧。 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1.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结合。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比第 2 点更重要。具体怎么做,在听到一个该语言母语者发出该音节时的发音、口型、面部表情,如果能看到共鸣腔(口鼻咽三腔)以及舌位的立体图就更好了。 ---- 这一条,是把发音人的输出和听音人(也就是学习者)的输入结合了,而且这个输入是全面的,也就是从学习者的听感感知和对该音的发音原理都输入了。 但是,准确的输入就一定能输出吗?并不是。因此,学习者在自己训练时,最好也能看到自己的口型、面部表情同时能看到自己的共鸣腔以及舌位的立体图。--- 这一条,是把学习者的输入和输出结合了。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很多学习者发不对音,并不是因为他发不出,而是对他的语音表征系统来说,这两个音他听来是一样的,比如日本人发不出 R 和 L,他听起来是一样的,所以他也用 L 代替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听起来也是不一样(R 和 L),然后也试图发出不一样的(R 和 L),但是当他发出这两个音时(R 和 L),他自己听起来觉得是不一样的(R 和 L),但是英语母语者听的很醉(L 和 L,都是 L,surprise!)……然后中国人在这方面经常嘲笑日本人的发音,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 China 的 Ch,中国人容易发成舌面音,但是其实这是一个舌缘音,但是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老美发 China 的时候有什么不对劲,也不觉得自己发的时候有什么不对劲,但是其实我们发的也是不对的,只是因为舌面音的 CH 和舌缘音的 CH 并不会造成意义的区别,所以大部分人也不会关注,老美也只觉得哪里不对,但是说不出为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照:很多西方人念汉语的「窝们歪果人」这样的声调是因为什么? - 青格乐的回答 所以,要用图音结合的方法矫正。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听感上已经无法辨别,必须要靠更精细的技术替代我们的耳朵来进行矫正。 但是我也明白这一条很难实现,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共鸣腔和舌位立体图,现在恐怕还没有这样的技术,但是看一个母语者的发音口型和立体图什么的,现在还是有很多,在这里推荐 @jason 的一些教发音小视频,比如会有【Jason 教发音】Unit 19 /b/ as in baby - Jason 口语教室 - 知乎专栏 我相信这样的高大上的软件应该会很多,大家有心的可以去找找。如果看不到自己的口型和发音时的口腔舌位什么的,但也一定要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听一听,和母语者比对一下,也是有帮助的。 2.练练练 如果你在 1 的基础上,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发现,咦,我发的音以及那些舌位图和母语者真的没区别了哎!或者如果你找个母语者听一下,他说,Hey, this is so authentic! I cannot hear any difference with native speaker!! 那么说明你已经完成了很重要的一步:已经明白如何准确的发出这个音。但是,这远远远远不够,因为你发对一次,不代表你能发对一万次,要想形成一个有效的语音表征,要练练练,而且每一次练的都要对对对!不仅单个音节,放在其他词组里,句子里,语流里,都要达到既准确又足够量。为什么要这样?请参考这个回答: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语言,却说不出来? - 青格乐的回答 简单来说,知识的建立和技能的获得并不等同,也就是说,知识学会了才只是知识,但是要达到技能熟练水平,还需要大量、足够的练习。就像你能顺利弹下一首曲子,但是你可能需要练一千次,才能在任何场合都毫无压力的弹完这首曲子。 最后,我个人觉得不用太纠结于这个问题,口语流利性的体现并不是说要发音纯正,关于流利性的考察指标一般来说是语速和停顿,没有一点是在要求发音要多么接近母语者,我觉得除非是对发音有着极端追求的人,否则与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纠音上,不如把时间用在对语言其他层面的提高上。 给我这个回答灵感的那句话: “The Competition Model holds that, in order to restructure the syllable maps, L2 learners must rely on repeated focused trials to link changes in the auditory syllabary with changes in the articulatory syllabarys. Methods for inducing these changes include presenting clear cases, facial visual feedback, and diagrams of tongue positions.” 参考文献: Brian MacWhinney(2008) A unified model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