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参」、「叁」怎么长得这么像?看星星就能看到答案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3-25.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参」和「叁」这么像,它们有何渊源?

    [​IMG] 趙瑾昀,楚有頑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先说结论吧,「參」和「叄」本为同字异写,且在先秦时期就可用来表示数目「三」。

    後来(据张涌泉先生考证,大约在东晋末期,详见後文)汉数字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大写数字」,「參」的异写字「叄」用来表示大写「三」,有了自己独特的职能,因而从「參」之中分离了出来。

    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無」和「舞」之间记词职能的转换,也大抵如此。详见:「無」字被简化成「无」,但是「舞」字为什么没有改变? - 趙瑾昀的回答


    1.「參」的古文字字形以及「参宿」

    要弄清楚「參」「叄」与「三」之间的关系,得从「參」的古文字字形说起。

    [​IMG]

    「參」最原始的古文字字形见上图第一个金文(商代)。

    该字从「晶」(「星」初文)从「卩」(跪跽人形),像参宿三星在人头顶之上,表示人在仰观参宿星象。

    西周金文(第二个金文)则在商代金文基础上加了三撇「彡」(或谓「三」),是声符。後世的「參」均沿袭了西周金文加三撇的形体。

    附带一提:
    「星」本作「曐」,从「晶」(「星」初文),「生」声。
    「晶」在古文字中用三个圆圈(後来又作三「日」形)表示,是「星」的本字。後来「晶」用来表示由星星义引申过来的形容词「晶莹」、「星光明亮」等,其名词(星星)遂由加声旁「生」的「曐」(隶书中省为「星」)表示。
    由于「晶」存在三个圆圈和三个日形的简繁体,故而在上图的战国文字和《说文解字》小篆中,「參」也存在两种简繁有别的形体。三日形的「參」隶定作「曑」,三圆圈的「參」隶定作「參」,隶书、楷书中只保留了後者。​

    [​IMG]

    参宿共有七星。其中参宿中央三星(即猎户座腰带上的三星)因其连成一线视觉效果特别明显,故而在古籍中多用来代表参宿。(此段蒙 @Mather King@李雷 指点,删改了若干字。)

    《詩經·國風·唐風·綢繆》中就出现了「三星在天」、「三星在隅」等记载,《毛傳》:「三星,參也。」《毛詩注疏》:「參中三星橫列,故謂之參。」《詩演義》:「參三星,謂之參者,以三相參也。」

    王建堂先生在《〈绸缪〉星象实地观测与多元辩证》(载《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五辑)》 )中按照当时唐国的地望以及各类星官视星等、中天高度等信息的综合考量,亦指出《綢繆》「三星」就是指参星。

    《史記·天官書》:「參爲白虎,三星直者,是爲衡石。下有三星,兌,曰罰,爲斬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其大意是:「参宿是白虎的主体,中间横排成直线的三颗星,像一个杆秤。其下方有三颗下垂的星,称为『罚』,掌管斩伐。参宿外围的四颗星,是白虎的左右肩和两条腿。」可见《史記》亦将中央相连的三星视为参宿最关键的部分,而将肩足四星则放在後面论述,称为「其外四星」。

    米芾《參賦》云:「武帝既祠太一,……於是升通天之臺,攬泬寥之路,覩三星聯影,晻然當戶,顧侍臣曰:『是何星也?』侍臣枚皋進曰:『參星也。』」亦是其证。

    附带一提:
    「商」在古文字中,也有一个在「商」字基础上加「晶」(「星」初文)形成的字,是「商星」的专用字,见下图:
    [​IMG]第一排是普通的「商」(甲骨文「商」有不带口的字形,与二简字「商」构造相同),第二排是带了「晶」的「商」。
    杜甫曾赋诗云「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将参星与商星作为彼此隔绝不得相见的典型代表并举,岂知「参星」与「商星」的古文字构形竟也值得相提并论。​

    2.「參」与「三」的渊源

    「參」因为这三颗参星的关系,与数目「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传世典籍如:

    • 《商君書·賞刑》:「此臣所謂教也。」(參教:指賞、刑、教三事。)
    • 《左傳·隱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國之一。」(大都:指大都邑的城牆。國:指國都的城牆。)
    • 《周易·繫辭上》:「伍以變,錯綜其數。」
    • 《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合,分天下王之?」
    • 《後漢書·張衡傳》:「輪可使自轉,木雕猶能獨飛。」

    至于出土文献,在楚系简帛、晋系铭文(魏国)中,多用「參」、「厽」(「參」的简体)来表示「三」。

    见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括号中的为破读後的字):

    [​IMG]

    晋系魏国铭文合文「厽分」多见,表示「三分」。见湯志彪《三晉文字編》:

    [​IMG]

    另外「參」在参与组字时,也可表示「三」的含义。比如「」字。下引笔者在 汉语在现时代有何先进性与不足?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有何影响?汉语本身该怎样继承与演进?中的有关论述:

    他们将两马共乘写成「」(「骈文」的「」。「并」是「二」的意思,「并」何以表示「二」,请参汉字辨正三:说「並」「并」 - 汉字 - 知乎专栏)。
    他们将三马共乘写成「」(《滕王閣序》「儼驂騑于上路」的「」,「参」是「叁」的异体字,意思都是「三」)。
    他们将四马共乘写成「」(成語「駟馬難追」的「」)。​

    另有「」字,训为「三岁牛」。

    3. 用作大写数字的「叄(叁)

    关于大写数字最早使用的年代,目前一般人主要受到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影响,以为起自武周时期,是武则天改的新字。顾炎武《金石文字記·岱嶽觀造像記》:「凡數字作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製字。」《岱嶽觀造像記》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

    但是据张涌泉先生在《汉语俗字研究》〈数目用大写字探源〉一文中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做出的考证,顾说实有问题:「在公元四世纪前後(约当东晋末)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在券契中使用大写的数目字。到了公元五、六世纪,这种用法进一步得到了普及。唐武后时大量使用大写的数目字,只不过是承袭了祖宗的成法而已。陆容以为这种用法始于宋代,顾炎武以为大写的数目『皆武后所改』,恐均难免数典忘祖之失。」

    施安昌先生在《善本碑帖论集》中亦持同样的观点,认为顾氏「皆武后所改」之说不可取:

    [​IMG]

    施先生在文中提到关于大写数字在古书中较早的记载是元代戴侗的《六書故》,笔者这里提供一份书影(上社影印汲古主人本):

    [​IMG]

    「叄(叁)」本为「參(参)」的异写字,秦公《碑别字新编》收之,属「參」字条下:

    [​IMG]

    而在《六書故》中,「叄(叁)」已经作为「三」的大写使用,用在「財用出內(出納)之簿書」上,与一般的「參(参)」的记词职能有了分工。

    这种现象除了本文开头举的「無」、「舞」之例之外。还可用「七」、「桼 / 漆」、「柒」的关系做类比。

    早在战国秦汉时代,「七」就可以用「桼 / 漆」(「桼」为「漆」的本字,「漆」为「桼」的後起字)来表示。

    《漢語大字典》「漆」:

    [​IMG]

    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桼」:

    [​IMG]

    与「參 / 叄」唯一不同的是,「參 / 叄」字形本身与「三」的含义有关,而「桼 / 漆」用为「七」则是纯粹的同音假借。

    而「柒」字,本是「漆」的俗体字(将「漆」的「氵」移至左上角,然後再将右上角改写为声旁「七」,即形成俗体字「柒」),後来在大写数字系统中,作为「七」的大写数字使用。

    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六書故》中是用「桼」来表示大写「七」的。从中古至今,「漆」行而「桼柒」废,故而选用比较罕用的「桼」「柒」中的任意一个来承担大写「七」的职能,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4. 当代华人地区的用法

    据大陆、香港、台湾的相关文件(大陆《通用规范汉字表》、香港《常用字字形表》、臺灣《常用國字表》/《次常用國字表》)以及相关辞书,在作大写数字使用时,大陆规范字、大陆繁体、香港標準字均用「」,而臺灣標準國字用「」,没有任何一地区的标准用「」。

    笔者询问了一下几位熟悉的台湾朋友,作大写数字时的确是用「」。香港的实际使用情况不得而知。

    至于大陆方面,规范字用「」是必然的,而所有的大陆繁体出版物也都作「」,如《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

    [​IMG]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