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严格来说,学起语言我们确实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青格乐,心理语言学博士在读 我认为不存在语言天赋这个东西,人类基因组计划把人体内约 4 万个基因的密码已经几乎全部解开,80%基因(数字不是很确定,一时找不到出处)也在大脑中找到了相应的物质基础,我们每个人含有相同的初始程序,也在大脑中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然而却在个体发生时产生了千差万别。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是如此的不同,但是我们又是如此的相同。和人类普遍的语言能力相关的基因在 2001 年就被发现称为 FOXP2 的基因,而“FOXP2”基因含有 2500 个 DNA 单位,这 2500 个 DNA 单位形成大脑发育早期所需的正常基因顺序。 所以,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基因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不认为有谁生来就具有超人般学会语言的能力。 但是,是什么造成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是学二语学得既快又好看起来毫不费力,而有的人却很吃力呢?是后天因素,当然这个后天因素被提前到了婴儿期甚至有研究发现是胎儿期 ------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又可以归为是天赋问题,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毫无自助能力!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这个纪录片:小宝贝的秘密. Horizon.Unveiling.the.Baby.Myth.2011 纪录片大概意思就是,通过儿童脑电和脑结构扫描实验发现,婴儿在一个月时就有了区别语言序列和非语言序列的能力,而婴儿在三个月时已经有了辨别具有细微差别的语音的能力 ----- 而这个细微差别成年人都不一定能辨别的出。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毕生致力于脑神经科学的教授发现,婴儿的脑神经突触在 8 个月 -12 个月时是成年人的 1.5 倍。【神经突触: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联系,如果有大量信息需要传递,神经突触的数量也会增加,以适应需要】 也就是说,的确 1 岁左右的婴儿的确比成人具有更敏感的语音感知和分辨能力。而在 1 岁后,突触的密集度却有发生如下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纪录片中的解释是随着不同儿童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大脑开始保留那些需要的突触而修剪掉了那些不用的突触,从而为那些利用率高的提供空间。简而言之,这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的初始设置是一副非常全面的图,而并不是我们常常认为的是一张白纸等着人来涂抹。而使我们生存的环境,为我们修剪掉了不需要的部分。 根据这个实验,我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在婴儿 1 岁前,尤其是 8-12 个月期间,保持婴儿接受除母语外的其他语言的语音刺激,婴儿在成年以后就会表现出优于他人的“语言天赋”。 又有一些对大脑额叶研究也表明,(具体可看这个Sarah-Jayne Blakemore: The mysterious workings of the adolescent brain)在青春期之前,人类的大脑针对不同的刺激形成应对不同的刺激的各种神经联结,而青春期正是额叶开始“修剪”这些多余的神经联结的过程 ------- 留下那些你真正经常用的联结。所以,我是不是可以猜想,那些我们在婴儿期从未受过语音刺激的语言,因为从未在我们的大脑上留下记号,从而被修剪掉,从而给我们后来的学习这种语言造成了困难 --- 相对那些受过语音刺激的人来说,他们就具有了优势。而就算我们婴儿期童年期接触到了足够多语言的输入刺激,但是在青春期,因为我们从不接触从不使用,而在青春期额叶发展的过程中被修剪掉了。 如果以上可以被解释为“天赋”原因,我觉得也不为错,因为都是基于神经发展和环境的影响,我们对此毫无改变的能力。所以,影响天赋的,是我们的生活环境。 以上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回答的,下面会从语言行为分析和二语习得的角度来讨论语言获得的后天因素问题。随后补充。 11 月 24 日补充: 二语习得中有一个“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具体几岁到几岁也没有非常准确的时间表述,0-3 岁?3-6 岁?12 岁之前?可能我们永远找不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线,因为个体差异千差万别。关键期假说由过去的基于语言行为的研究到现在有了认知神经科学做基础逐渐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如我上面所提到的两个纪录片所言)同理,如果儿童在关键期间受过相关二语的训练抑或只是大量接触,那么此儿童在成人以后再学习此二语就比其他人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被我们解读为天赋。 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这是 Carroll(1981)好早提出的一个说法,认为语言学能包含 1)语音编码能力;2)语法敏感(intuition)性;3)归纳能力;4)机械记忆能力。他还认为语言学能不仅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而且很难以任何具体的方式改变,所以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学能。语言学能不同于智力。 从 Carroll 的表述也可以看出,虽然他归纳出了 4 点看似可以训练的东西,但是他自己又补充这些能力无法以具体方式改变,是不是从此给没有良好语言环境的童鞋打上了一个死结。 不过,这个问题问的是语言天赋的问题,一个人能轻松愉快的学会外语而另外一些人拼了命也学不好,是如何学好外语的问题,不是关于天赋的问题。所以,有没有语言天赋不能由我们自己左右,但是能不能学好外语是可以由我们改变的。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完毕!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