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没手机,每天只供电两小时,这是我在「世界尽头」的生活 江南无影手,从南非到西伯利亚的生态学研究者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必须要来答上一发! 我不知道我去的是不是世界的尽头,但是我敢保证那里比绝大多数旅行者向往的那些“世界尽头”的人都要少,而且根本没什么旅游公司会像组织去勘察加或者乌斯环亚(南极) 那样带着游客去玩儿。我去的地方叫 Kytalyk Natural Reserve(“白鹤”自然保护区),位于俄罗斯萨哈共和国印蒂格尔卡河(Indigirka river)河口三角洲,还有大概几十公里就能到达北冰洋的地方。 具体位置在这里,那个 Betula nana 是我研究的其中一种植物 说下我为啥会去那里。主要是的是当年读硕士的时候,作为一个学生态的为了看看伟大的非洲大陆就自(no)告(zuo)奋(no)勇(die)地去南非的自然保护区做了四个月野外实验。四个月结束后就被晒成了非洲鸡,回来之后先被学校里食堂买饭的大哥当成印度人,后在电梯里被中国同学认成印度人。于是我就想,我 X!哥读博士一定要找个凉快的地方工作,于是就申请上了极地生态的博士项目,结果每年夏天都要辗转去那些真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后来才发现,其实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更大的坑! 我在非洲自然保护区里拍到的长颈鹿 关于行程: 我们一般是从荷兰坐出租到德国杜塞尔多夫。从杜塞尔多夫坐 Air Berlin 到莫斯科,在莫斯科机场经历无数混乱,然后坐上 S7 的飞机飞雅库茨克。在雅库茨克购买物资和休整一天,接下来坐 Yakutian Airline 或者 Polar Airline 的 70 年代带螺旋桨的破飞机(an-26)飞往最靠近考察站的小镇(飞机超破,机上 80% 以上的座椅和安全带都是坏的,飞机餐竟然有发霉的,飞行员可以抽烟,小孩子在起飞的时候在飞机里跑来跑去,没有人管你关没关手机),我们一般都是坐在一大堆土豆啊,番茄啊,黄瓜,橘子啥的后面,飞机还允许带宠物,有次我的后面坐着一只萨摩耶……在小镇镇公署食堂吃一顿饭(红菜汤和列巴),应该是晚饭(由于夏天是极昼,所以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底是上午到的还是下午到的。)。最后,在午夜的骄阳下,坐破汽艇从码头通过弯弯曲曲和迷宫一样的天然河道最后到达考察站。一般从出发到到达那里需要四天到五天的时间。 到达雅库茨克机场,大家还很开心 坐小飞机出发去考察站啦! 飞机上睡着的东正教教士,飞机的噪音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所有人都在那种有节奏的滋滋声中昏昏欲睡 飞机快要降落了,下面是一望无际的苔原,沼泽和肆意纵横的河道。 飞机终于降落啦! 这是午夜!阳光明媚的午夜,我们准备出发! 我裹得严严实实的,时间是北半球的 6 月中旬 我们一般会在考察站呆一个半月到两个月,除了厨子和她孩子之外,科考的人员一般不超过 10 个人,通常是 5 个左右(也有过特殊情况下有一个人呆了好长时间的,不过最后那人差点疯了)。我们的厨子也是很坚韧的一个人,之前考察站请的厨子,一般干一周就跑掉了。 我们考察站周围方圆 30 公里苔原是没有其他人的,只有各种鸟类,兽类(其实也很难看见,大地太广袤了)。我们一日内徒步能走最远的地方是在十几公里外的一个小山坡,站在上面无比荒凉,我同事在那里拍到了一对北极狐,我们在山顶上找到了一窝矛隼蛋和两只在天上盘旋的矛隼。虽然我去过很多其他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什么的,但我至今还是觉得在那里是定义中的世界的尽头,极其得荒凉。 我们的考察站,就是几个小木屋和一个集装箱 在苔原中跋涉 在考察站,除了做饭有厨子之外,其他什么都要自己弄,包括劈柴,烧水,生炉子,准备桑拿,修理各种机械和房屋,科学家成了多面手。其实也被逼的,要不然得话,真的会死在那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一段时间,你会有一种自己回到了一个世纪之前的错觉,特别是不能用手机(没信号,没网络,唯一的通讯手段是超级昂贵的卫星电话),供电是每天限时的,只有晚上充电时间才能开俩小时发电机。我不知道其他所谓世界的尽头是不是会有这个感觉,也许有的差不多,但至少在所有的北极考察站中,我们的设备是最差的。 我同事在劈柴。四年下来,我的劈柴技术绝对是奥运会水平的了(可惜,奥运会不开展劈柴比赛)。 生态学家的日常 考察站前的那条大河,如镜子一样平静 初夏的苔原 最后,我们考察站有只西伯利亚犬 Nora。就连她也不愿意呆在那边,因为实在是太荒凉和无聊啦! 第一年我们去的时候,她一个人(哦,不,是一只狗)有一天就突然不见了……后来才知道,她一直跑了三十多公里,跑回了我们来的那个小镇。第二年,她又被主人(自然保护区管理员)发配到了这里。有一次主人坐船来看我们。船还没靠岸,那狗就一个箭步冲进了船舱,死活不肯出来……最后主人只能把她给载回去了。 人类的好伙伴 Nora!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