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知名摄影家何藩为摄影界带来哪些贡献及影响?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6-26.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他的镜头下不仅有唯美的情色片,还有一段复杂的香港历史

    相关链接:导演何藩去世 享年 84 岁

    [​IMG] Mingo鸣哥,前香港记者 现互联网人

    首先直接回答问题,何藩在摄影界的影响是什么?最大的影响,恐怕就是在中国摄影相对西方世界起步相对晚,且形态也未受到当时的东方艺术家青睐的情况下,在世界摄影史上为华人摄影师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他是一扇西方了解中国摄影、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窗口。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很多人以为何藩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因为他最知名的作品几乎只有一个主题——香港,但这身份却是一个误解。被誉为中国摄影界“一代宗师”的何藩,1931 年出生于上海(wiki 百科说是 1937 年,应是有误),那时的香港还是只有港岛才稍微繁华的大渔村,上海却早就是远东大都会。14 岁生日父亲送他一台双反相机,开启了他的摄影之路,此后何藩与家人移居香港,那年是 1949 年。

    随后,何藩利用照片记录五、六十年代的老香港街头写照。这也是为数不多中国人拍摄下来的香港百姓生活,成为当时社会百态的珍贵的真实记录。

    [​IMG]

    1959 年的作品《午后闲聊(Afternoon Chat)》就是典型的市井生活类摄影作品。何藩先生有很多作品都在香港的中环街市拍摄,当时整日带着 Rolleiflex 四处游荡,在中环、西环、上环、湾仔等步行所及之处拍了大量照片。

    [​IMG]

    何藩十分了解香港,十分熟悉香港人的生活,他善于捕捉香港最具魅力的城市风貌,乐于展现香港的市井百态。巷弄里,老人正在烧饭,一个小贩牵着几只色彩鲜艳的气球经过;街市上,雾气与熟食的蒸气弥漫,卖土豆的小姑娘若有所思;阳台上,晾满了衣服,小孩和猫同时探出了头……

    曾有记者问为何将镜头对准普通的香港人,何藩说,“我对他们充满关怀和同情,想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人如何为生活打拼。”

    [​IMG]

    [​IMG]

    [​IMG]

    [​IMG]

    [​IMG]

    其中,1954 年拍摄的《夜幕降临》是何藩先生最中意的作品(下图)。当时何藩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读书,读到庾信的《哀江南赋》深受感动,想通过一幅画面展示诗词中类似的情感。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日穷于纪,岁将复始。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夜幕降临》

    [​IMG]

    “我找到了这个地方,去过很多天。手推车,一个回家的男人;煌煌大厦,波涛拍岸,深处无声;低角度的光线……我的决定性时刻,简直太神奇了!这个情景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尽管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了,”何藩曾这样说过。

    除了香港的街景与人,作为“黑白摄影大师”,何藩最标志性的作品,多为利用几何图形与线条、光线、阴影的对比来营造强烈的视觉效果。

    [​IMG]

    《靠近阴影》,1954 年拍摄创作,何藩作品。画面中,香港铜锣湾英皇书院外的墙壁上三角形阴影割裂阴阳,一名女子低头立在角落。

    [​IMG]

    有趣的是,这样一位严肃、朴质,甚至有些偏执地坚持拍摄香港"日常生活"的摄影师,毕生的真正职业却是从事电影制作,更精确的说,是情色电影的制作。1961 年,24 岁的何藩加入邵氏电影公司。最初任场记,后转做演员,但多是配角。1972 年出任导演,执导电影 29 部,基本都是情色片。

    就像知友@Sophie 关晓菲 这篇文章中提及的(何藩:“我的摄影从未妥协过” 他拍出了最唯美的三级片)——他把艳色片拍到美轮美奂。何藩说:“我喜欢法国新浪潮的特吕弗,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我迷恋那种人,做梦都想做 art film(艺术片)。”但在公司的要求下,他只得开始拍摄艳色三级片。但何藩的镜头美感,成就了所拍三级片的唯美,他把《我为卿狂》、《足本玉蒲团》等电影里的主角拍的美轮美奂。虽然情节比较薄弱,却运用光影征服了不少影迷。

    [​IMG]

    放张何藩年轻时候的照片,情色片我就不放了……

    何藩上世纪 90 年代移民美国,包括 6 月 19 日阖然离世也是在异国他乡,但是他的名气却早在美国声名远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藩就在各种摄影比赛中斩获了二百多个奖项。从 1958 年至 1965 年,他曾连续 8 年赢得由美国摄影学会授予的“世界摄影十杰”荣衔。

    Fan Ho,是西方摄影界记住的第一个中国名字。

    如今,他的作品也获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包括香港 M+ 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他也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及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

    [​IMG]

    2012 年,何藩回归香港的首展“昔日香港(Hong Kong Yesterday)”展出了一系列经典的黑白原作,当时也成为轰动全城的文化事件,我当时所在的香港分社的同事也都有机会见到了何藩先生。何藩先生凭借这些作品入选当年 IPA(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最具影响力的亚洲摄影家”,是香港地区唯一的获选者,与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齐名。

    大师已去,作品长存。最后留下大师的个人网站,此为致敬。

    FAN HO - Home


    好久没这么正经的答题了。前香港记者被邀后从夜里 11 点半写到了 1 点。唏嘘的是,如今鸣哥我每天上班仍然会路过何藩 60 年前拍摄成名作的中环街市,但是现在已经被封,很荒诞的在全世界最贵的商业地段,留了一座庞大的废墟。

    香港一直是一个复杂的城市,高楼起得太快,但历史却沉淀得稳固。稳固来源于一种接近于膨胀的自信和骄傲,里面有一百五十年的中英兴衰史,也有老一代香港人白手起家的坚韧。在何藩的作品里,你两样都能看到。

    作为一个在香港生活了五年,即将迈入第六个年头的人,我爱着香港复杂的过去,但是我可能不会追随她的未来。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