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容易自杀?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10-05.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IMG] Daisy,神经科学博士在读/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发病机制及调控

    前一段时间,某位明星因患抑郁症而自杀的消息,引起了大家对抑郁症的重视。人们在为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到惋惜之时,也在诧异:抑郁症真的这么可怕?抑郁症为什么会导致自杀?

    目前,全世界患抑郁症的人数和比例相当庞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结果,我们当中 10%-15% 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类似抑郁症的经历,其中 5% 的男性和 9% 的女性最后会患上抑郁症。大多数人对抑郁症的认识,还停留在‘心灵的感冒’阶段,甚至认为抑郁症就仅仅是情绪的低落,和看得见的身体上的其他毛病相比,抑郁症被人们过于轻视。导致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精神上的疾病或困扰如人格障碍、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等,都能导致自杀,但在所有造成自杀的原因中,情绪情感障碍(包括单相和双相)最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单相情感障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而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抑郁和狂躁交替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

    自杀念头的产生与大脑结构有关

    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的特殊形式,通过在活体上追踪水分子弥散运动,呈现出神经细胞的连接图),检测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网络联系,发现位于大脑左半球前额叶中部、与执行功能有关的部位,白质的神经联系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有关。

    [​IMG]



    自杀意念越是强烈的患者,该部位的神经联系就越少。健康人群和无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神经联系上没有太大差别,但有自杀意念的抑郁症患者对比以上两类人群,神经联系明显减少。大脑左半球通常被认为与积极情绪和产生行事动机有关,而前额叶中部与执行能力有关的区域,掌管了认知能力的灵活多变性、对行为导致的后果的预测能力、执行正确的行为和及时停止不合适行为。因此,研究者们推测,该部位的神经联系越少,当患者遭遇抑郁症状折磨时,就更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

    [​IMG]

    图二 抑郁症和健康人群大脑左半球白质的神经连接数。(图一和图二来自 Myung W, et al. 2016)

    基因还是环境惹的祸?

    为什么在众多原因中,抑郁最可能导致自杀?抑郁症通常被认为是可遗传的疾病,抑郁症患者的第一代亲属比其他人高 3 倍的几率患上抑郁症。有一项对双胞胎患抑郁症情况的研究统计,发现如果其中一位为抑郁症患者,另一位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的几率为 80%。对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也发现某些基因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或某些临床症状存在联系。因此,研究者们猜测,在这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中,可能有些基因与自杀有关,这些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最终导致了患者的自杀行为。

    对抑郁症患者和具有自杀行为的人群进行一番研究和统计后,不出意外的,果然发现了一些’可疑’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人体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同时都与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相关。

    [​IMG]

    图三 以上表格中列出的所有基因,是目前为止,经研究证实并有文献记载的自杀相关基因。血清素转运体和血清素受体影响着血清素系统的运作,与情绪情感调控存在密切联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细胞生长和发育有关。

    虽然研究者们在不遗余力的寻找与自杀相关的基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仅仅基因并不能解释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况且,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携带了这些对生存不利基因的人群,会随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被淘汰。因此,即使存在自杀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影响是很弱的,可以说,自身或外界环境更大程度地决定了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

    在抑郁症中,性别、年龄、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等等,都与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行为有关。其中,15-24 岁的年轻患者和 65 岁以上的男性患者最容易出现自杀倾向;抑郁症患者的朋友或家人发生过自杀行为的,也会较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曾有自我伤害行为的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自杀。具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感到孤独、被排挤、严重的抑郁、无助感、绝望感、感到罪恶等等。生活和工作环境都会影响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处于抑郁症中的患者,最强烈的感受是绝望和无助,感觉一切都失去控制,面对的问题总是无法解决,感觉生活失去意义,内心不断的折磨迫使他只想终结这一痛苦,当他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时,最后就可能通过自杀来结束一切。

    目前,还没有唯一标准用于判断抑郁症患者是否具有自杀倾向,临床上主要通过医生和病人面谈形式进行诊疗,这就使得诊疗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个人经验、病人和医生的沟通效率,而病人刻意隐瞒一些病情极可能影响医生的判断。有些抑郁症患者将自杀视为所有烦恼的结束,在真正决定自杀前,为了防止他人的干预,对外会佯装出安然无事的一面。由于没有特定的、鉴别自杀倾向的临床指标,即使是具有高危自杀倾向的病人,也有可能因为病人刻意隐瞒或尝试自杀的次数少而被忽视。

    抑郁症并不能和自杀划等号,但自杀而亡的人中有一半患有抑郁症的,这里呼吁大家科学的认识抑郁症,关心自己和周围人,对抑郁症群体保持更包容和关心的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Cummins N, Scherer S, Krajewski J, Schnieder S, Epps J, Quatieri TF. A review of depression and suicide risk assessment using speech analysis. Speech Communication 2015; 71: 10-49.

    Leadholm AKK, Rothschild AJ, Nielsen J, Bech P, Østergaard SD.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among 34,671 patients with psychotic and non-psychotic severe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4; 156: 119-25.

    Mandelli L, Serretti A. Gen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studies in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behavior: an update.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13; 37(10): 2375-97.

    Myung W, Han CE, Fava M, Mischoulon D, Papakostas GI, Heo JY, et al. Reduced frontal-subcortical white matter connectivity in association with suicidal idea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ransl Psychiatry 2016; 6: e835.

    文 / 代丹


    了解更多抑郁症的神经科学知识,我的专栏 抑郁症's 实验室 - 知乎专栏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