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看电影到底有什么用?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7-03-23.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也许我们终会抛弃电影,就像抛弃一件老旧不堪实用的家具

    [​IMG] 阿郎,一枚电影老编辑

    [鸟人]里有这样一句话,“过去由神奇文化所组成的文化,现在已经被漫画英雄和洗衣粉广告取代了”。其实,事情远不止此。

    电影这东西在变得愚蠢,显性的证据就是电影的文化留存期在缩短。杜琪峰说的那种看了李沧东的[绿洲],“你真的几个礼拜都缓不过来”的情况越来越罕见了。留存期长短取决于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需要动用人体的哪部分感官,比如读书,除了视觉,更大剂量的运动发生在头脑中,所谓含英咀华,指的就是看到的东西在头脑中完成加工,最终在生理上实现了反应。

    电影堕落是因为电影学会了绕路,学会了直达视觉、听觉等感官,头脑内的运动越来越少,看电影从脑力劳动变为体力劳动,扁平化成为必然。

    还记得[小武]吗?在这部电影里,不仅仅有“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梗着脖子,穿着鸡心领毛衣、大几号的西装”,从乡下来到汾阳县城的小偷。还有那些蹲在路边一边抽烟一边等车的人;把旧西装袖口挽起来,在大街上闲逛的人;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在宣传严打,台球桌放在尘土飞扬的小路边;胡同口录像厅里传来香港枪战片的声音,电视上播放着给亲友点歌的歌声……

    曾经电影是这样的东西,视觉和听觉编织了一幅画面,传递到头脑后,再形成了另一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恒定不变,第二幅画面在每一个头脑中因为个人的经历、心情而都不尽相同。那时候,电影还具有那种神秘的力量。而现在,电影成了一种仿生技术,类似于人类的义肢,通过人工合成的触觉,去感受世界。人类原来的肢体也就此相应萎缩。[地球废品分装员]因此而预言说,公元 2700 年,人类会长成瘫痪在躺椅上的胖子。

    电影这东西在变得轻薄,在不是很遥远的曾经,电影是生活方式结构性的一环。在很多年前的电影里,还可以看到那时候生活的样子。比如[情人],东尼第一次带着简回到“父亲买的房子”里,“一辆黑色的老式轿车”驶过 1929 年的西贡,穿行在蝉鸣、风吹树叶声、马达声、鸟叫、扫地声、侍者收拾碗盘声、马蹄、汽笛、水流声、叫卖声、集市声里。简后来回忆说,“那时刚过中午,午睡时间。我们去了中国城。小过道里,混杂着汤、烤肉、茉莉花、灰尘、烧煤的味道。”东尼关上门,“这扇带着木条的百叶窗和这块棉布的窗帘把这张床同城市分隔开来”。

    大家没有耐心去打磨戏剧性之外的细节了,创作者像吸毒者迷恋海洛因一样迷恋特效,往电影里加大剂量的 3D、CGI、绿幕、打斗,强行提高观众的应激性反应。精神贵族和个人英雄主义坍塌,“一部电影中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投资人”,理由是“毕竟他们是在冒险”。当读书人还在用美、高尚作为判断依据的时候,他们已经用资本成为真正的话事人。就像柏辽紫评价亨德尔,现在的电影也喜欢“把野猪和狗熊放进一个大桶”。

    当一个行业里的人,开始讨论这个行业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它已然不是个东西了。但大家仍然有意无意地回避“电影的内容物在变得稀薄”这一事实。他们仍然在逃避广阔和厚重,当做它们不存在,就像电影的留存期从来都是这么短暂一样。

    当然,现在的人,已经不愿意这么看电影了,他们在电影里寻找意义。

    被中心思想喂养长大的一代,对意义的寻求总是表现得更为迫切。参考书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练就了我们划重点的能力,保证我们在缤纷鲜活的世界里,可以第一时间去抓住要害。这让我们对事物的表象,总是不自觉地保持了质优价廉的警戒之心。我们相信像[雨果]里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有使命,就连机器也是一样。钟要报时,火车要带你去往目的地”,但同时也会在这些光鲜的使命中,孜孜不倦地挑拣那个细若游丝的目的。在我们以触觉为第一认知手段的信息系统里,目的是比使命更为本质的东西,它是可以抓在手中的安全感。我们以发现和掌握这种本质为一种本事,为此不惜简化繁复,扁平立体。

    泰伦斯·马利克就被要求出来交代[生命之树]到底要表达什么。是枝裕和也曾遭遇“你的电影传递了什么讯息”的正面拦截。好像屏幕取代了印刷品,我们对中心思想的依赖,并没有因此而消减。反倒是我们的不安感,在屏幕成为另一种质地的教科书之后,也日渐茂密。这不单单是一种阅读媒介硬化的副作用,更在于印刷品所倚靠的文字是固定了的使命。书页和版本一经形成就不易改变的特质,令我们红笔标注过的重点,也随着时间而不朽。

    死记硬背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这是中心思想的阔气。可是屏幕成为阅读的第一载体后,中心思想也就收敛了它的慷慨。屏幕上的信息是流动的,重点不可被标注,标准答案亦不可被封存。但我们有的是方法,宣誓对意义的忠诚。比如像[超人大战蝙蝠侠]那样,把电影灌装到印刷体的中心思想里,用红笔和真空保证既定意义的轮廓不走样。或者像[荒野猎人]那样,把意义碾碎引流到屏幕时代的口水中间,每个人都获得三分钟的所有权。可怜的是意义本身,当我们习惯于在一部电影里寻找那个传说的中的大象的时候,这头大象已经变异为一只招财猫。当然,这也是电影,成为这个时代另一重 ATM 形状的意义。

    一边是那些被划了重点的电影,它的意义早在创作之初,就已经塑封在那个叫做服务的模具中。1974 年[教父]的巨大成功,令体质敏感的制片公司第一时间感受到了电影新秩序的到来,后来的[大白鲨]及[星球大战]再次归纳了中心思想,即为传统类型片加入更多更新的类型元素,并为这类鸡尾酒一样的混合物定名为商业电影。以感知为第一性特征的电影印刷时代结束,以观看为首要任务的电影屏幕时代到来。电影的意义被雕刻、晾晒、风干,成为插在鬓边,永远在盛开的干花。

    另一边则是涂抹了太多意义的电影。在和一个庞大的帝国对峙的这四十多年里,风化为一副铠甲,一个意义重大的 pose。我们管它叫艺术电影,一种需要观看者自己再加工的产品。如[追风筝的人],影片被认为最具意义的一个画面是,主人的儿子阿米尔诬陷一起长大的哈桑偷他的手表,阿米尔的父亲把他们父子叫过来查证,哈桑看了一眼阿米尔,“是的,是我做的”,没有反驳,没有迟疑。据说,“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才有深意”。

    这是一个正被商业纳粹分子和极端文艺势力任意勾画的电影时代,大家都不在乎电影是不是“去展现那些,如果不是你,就可能永远无法被看见的东西”。他们将丰富的生活用红笔划出重点,抽离空气,一次性塑封。至于真正的意义,被价值重构,中心思想取代思想,行为艺术被当做艺术。电影下行,成为必然。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抛弃电影,就像抛弃一件老旧不堪实用的家具。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