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以前人喜欢在桌子上面放一块玻璃?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7-12-19.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为什么上一辈人很喜欢在桌上垫一层玻璃,下面压几张照片?

    [​IMG] 秋洗月,克莱登大学女生宿舍门卫大爷

    从技术层面分析,我觉得和对木料处理的技术水平有关系。

    不平整的表面写字自然别扭,在“以前”那个时候,木质桌面平均下来是个什么样子呢?

    [​IMG]

    平均水平大致如此吧?

    木,是软木,多为杨木,极为疏松,铅笔芯一戳一个坑,表面薄薄的清漆和容易脱落的黄色油漆也并不能改变其特质。正常的书写时间久了也会写出坑来。

    而且木质遇水后极速朽烂,手指甲可挖坑(当过学生的都知道怎么回事吧)。

    结构为榫卯结合钉子,使用几个月就会晃动,本身木质又轻,加剧了这种晃动。

    表面的漆料严重敷衍,缺乏对木料的前期处理,也缺乏集合层,导致日晒或者磨损后不到以个月就会严重剥落,这种剥落会造成严重的凹凸,剥落后的木料以上问题会成倍加剧。

    这样的破玩意,加块玻璃可以解决很多事。

    玻璃绝对防水,避免朽烂,玻璃下的绒布隔绝了阳光,减轻日晒。同时玻璃很重,加上柜内放置图书和文件的重力,减小了桌子的晃动。玻璃兼顾的表面杜绝了对漆面的磨损。

    现在嘛,醇酸树脂清漆是又便宜又可靠,现在多数木器给你上了一层指甲盖厚度的清漆,淌平晾干之后平整度不输玻璃,同时耐热耐湿防水。坚固得像一层盔甲。

    同时坚固廉价的复合木(三合板,层压木,环保木等)开始普及,取代了杨木等软质木料。钢铁塑料产能多的过剩,喜欢的话可以包一层涂漆钢桌面或者硬塑桌面,好看便宜。

    这些复合材料多采用螺丝配合更好的强力粘合剂,稳定牢固,重量想轻就轻,想重就重,不再有晃动问题。

    也算是工业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进步吧,前工业时代我们连日常用品的使用都需要时间去维护,工业化让生活变得容易了,桌子不需要维护了,不需要额外配件去增强就可以达到比原来更好的性能了。

    还有一件事我最近比较感慨的是,浆糊。

    我最近学习国画装裱,见到一位老师傅,他认为应该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教,让我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装裱需要浆糊,我们去的农村,买的用磨盘磨出来的面粉,磨盘效率低的吓人,一天也弄不了多少。买回来之后,和面,揉面团,一揉一上午,揉好了洗粉,一洗一下午,一天时间才获得桶底出来的那点淀粉,淀粉还要多次沉淀,沉淀一晚上再晒,晒一天,最后得到的浆糊,大概装满一个小笔洗。

    现在呢?要什么浆糊买不到,要什么胶水弄不来?而且性能上都不弱。在一些其他方面,比如制弓的鱼漂胶,制画布的动物皮胶,性能和现代胶水比简直…

    经历过这些折腾,今后谁再说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古代,或者厚古薄今,我是再也不信了。

    [​IMG] 韩小虎,战5渣

    题主对生活的观察很仔细,标题里说“以前”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相信很多 70 后 80 后的朋友小时候暑假的时光都是在爸爸妈妈办公室里吹电风扇度过的,记忆里一定有这么一张桌子出现:它在母亲或者父亲的办公室里,黄色或者暗棕色,木制,很结实,上面垫着一张厚厚的玻璃,玻璃下面是绿色或者红色的丝绒布,玻璃和绒布中间会压着几张照片或者电话号码表,桌子上会摆着一个笔筒,一盒英雄墨水,一个白瓷或者不锈钢的水杯,曲别针或者印泥,同时还会有一份《人民日报》。坐父亲对桌的那个叔叔经常拿糖逗你,坐母亲对桌的那个小阿姨也经常削苹果给你吃。

    现在想想,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那种桌子的木质都不是很好,大多是速生杨木或者松木板做的,用桐油刷了几层清漆,所以桌面会是土黄色或者黑漆色。木面很软,钢笔尖一用力就会把桌子划一道印痕,而且一旦沾水,不及时擦干净,第二天机会鼓起一个大包,坑洼不平。所以机智的劳动人民在下面垫一张玻璃,可就结实多了,沾水也不怕,可光秃秃一块白玻璃太丑了,就又在玻璃下面加一块绿绒布,立马高大上了,美观又实用,夏天趴着睡觉也凉快。

    黄桌子普遍盛行,是因为当时 80 年代,改革开放还没开始,私有制经济刚刚萌芽,普通人家里都没什么钱,购买力很低,轻工业的落后根本无法供应所有人的日常所需,买自行车要凭票,买收音机要凭票,一切供应都要凭票,就算有钱也买不到什么奢侈品。那时候行政机关和企业大多比较节俭,不像现在某某贫困县就有什么 800 平米大办公室,全实木办公桌木地板之类。

    那时候整个一个区政府可能就一台桑塔纳,办公楼也都是水泥地,外墙简简单单的用白石灰和绿油漆一刷,绿白相间的石灰墙几乎是当时中国乡镇办公楼的标配。硬件条件的简陋,决定了人们不能频繁的更换办公用品,连一只钢笔都要领导批准,像办公桌这种”大件”在当时几乎是可以用一辈子的。所以会特别在意,就怕划坏了桌面,于是具有浓郁社会主义风情的大玻璃黄桌子迎刃而生。

    大玻璃黄桌子风光了几十年。至今在很多乡镇的办公楼仍然可以看见年龄比你还大的办公桌,这种办公桌也慢慢成了父母那一代人年轻奋斗的见证者,从中南海的办公楼,到鲁西南的沿海小镇医务室,再到广东深圳的工厂车间,年轻的父辈们赚着很少的钱,租着廉价的小平房,冬天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上厕所要排队。工作日的黎明,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他们就要走出蜗居的巢穴,顶着寒风一路狂奔,跑向一个又一个公共汽车站,在人潮汹涌的车厢里,一路颠簸,啃着刚从街边买的油条或者大饼,睡眠惺忪地赶到单位,把地面扫干净,把桌子擦的铮亮,看一眼桌子下面压着的妻子孩子照片,泡一杯廉价的绿茶,开始一天的忙碌。

    斗转星移,一眨眼就是二三十年。土土的黄桌子和笨重的玻璃面板,还有那个喜欢躲在桌子底下捉迷藏的少年,一起默默见证了所有的一切。

    后来改革浪潮扑面而来,几乎是一夜之间,商品经济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市场上产品也越来越丰富,榆木、红木、三合板、大理石、钢化玻璃……桌面越来越耐磨,政府和企业越来越有钱,装修越来越上档次,这才慢慢见不到玻璃板和绿绒布。

    社会在发展,中国在进步。现在看看,桌子上玻璃都没了,人们手里的手机上却多了一张张的膜,不知道 50 年后上知乎的人会不会提问 “为什么以前人手机上喜欢贴块玻璃?”

    我想,大概是差不多的原因罢。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