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中发呆? 原来看电影看到过这种场景,现在自己也时常这样。感觉似乎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中可以卸去所有的烦恼。 电影《马利和我》中,男主角在有了第一个儿子、妻子辞职成为全职太太、更换了新的房子之后,最终向报社主编提出升职加薪的请求。在到家后,望着家中狂叫着迎接自己的 Marley 和忙成一团的妻子,坐在车中,就是这样的表情。 罗林,心理动力学取向兼故事治疗,微信号:szhswx 从问题可以感觉到,电影场景带给题主的共鸣,并引发生活中类似的困惑。为了更好地理解题主的问题,我也在网上看了这部《马利和我》的电影:) 电影可以看成是美国梦的平凡版。男主角是一个媒体人。他娶到梦想中的妻子,成立梦想中的家庭,拥有梦想中的房子,生下梦想中的宝贝,得到梦想中的职业。似乎生活对他是梦幻般完美无缺。可是电影里的他下班后却闷闷的坐在车里,呆呆看着忙碌的妻子,和淘气的马利。生活中他看起来拥有了很多,可是悄悄地失去了很多,比如和妻子初恋时的感觉,生活充满激情时的状态,人生充满可能性时的憧憬。就像他的同事开玩笑说的,或许今后 20 年你都是这种沮丧样。疏离感、陌生感、焦躁感,这些情绪传染给这个美国梦的主角。 或许,男主角的这些情绪,也感染到了题主。有人喜欢开车到家后独自坐在车中发呆。因为车厢的小小空间,给人一种隔绝的暗示。他们不必在工作状态和家庭状态之间迅速转换。家庭状态和工作状态,已经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模式了。执行这些模式越来越熟练和自动,可启动这些模式却越来越费心和疲乏。因为这些模式对于我们,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新奇和有劲了。相反,它们沉重地压迫着我们,缩小我们的个人空间,迷惑我们的个人目标。在目标的追逐中,我们异化为自己追求目标的附属,却丧失了最富活力最为真实的自己。 当持续的幸福来敲门时,我们似乎并不那么开心。因为敲门的声音越来越熟悉和单调,反而让我们对门后的对象缺少期待。生活的平凡相比生活的烦恼,更让我们感到自己的无力。平淡的生活让人若有所失,产生逃离家庭的强烈冲动。因为家庭的责任束缚了自己,困住了梦想中的各种可能。正如我在为什么年轻人常常会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漂泊、冒险的冲动?提到,对渴望不确定和漂泊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通过逃避惯常的生活,获得最大可能的试验空间,来整合与探索自我同一性。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让我们渴望摆脱和逃离。 做回自己,还是回归家庭,我们该如何选择。这或许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我们每个人的生涯成长,都是从幻想到理想,从迷茫到认同,从孤独到亲密。其中,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以及亲密对疏离阶段,正好是相邻的心理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在内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先完成自我的追寻,再拥抱家庭的温暖。也因为这两个阶段彼此相邻,我们在两者的交错纠缠中,易失去对一方的控制。其实,我们建构着自我力量的同时,也一点点建构着家庭的力量。两者同时成熟,才是最完美的。 在建构同一性和亲密性的过程中,咨询室或许能够起到神奇的功能。和狭小而独立舒适的车厢类似,咨询室也起到隔绝外界的功能。而且,咨询室作为独立的空间,让来访者更真切地触及自己。而咨询室里的咨询师就像一个镜子,折射出来访者丰富多彩的形象。这些自我形象被来访者意识、理解和接纳,在咨询师的“折射”下,分离出阴影,融合成整体。同时,咨询师作为情感交流的对象,也和来访者相遇在“咨询时刻”,形成依恋和移情的牢固纽带。来访者在咨询中更好体验淡忘压抑的情感,获得人际交往中更为珍视的感悟。 正如电影男主角的妻子说的,婚姻、当父母,是世界最困难的工作。没有谁生来准备好,没有人准备好放弃多少。在彼此联系形成家庭的途中,我们会放弃很多本属自己的。在人生爬涉途中的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经历不少必要的丧失。这些丧失的意义与否,在于是否促成自我成熟。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我们在与丧失客体的纠缠中,需要更细致坦诚地审视自己。生命的风景,有高峰,也有低谷,有清泉,也有沼泽。我们永远在路上。走啊走,走啊走。最终的彼岸,恰恰是我们自己,一个经过心灵洗礼后、更加丰富而成熟的自己。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