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给自己一枪后,他的强迫症不治而愈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0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暂时看起来没什么用但却十分有趣」的研究成果?

    [​IMG] 陈超娜,温文尔雅,擅长吊打。

    # 多图,多文字,多无关内容预警 #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没有用』的心理学研究。这本身就是很多『没有用』的基础学科被很多普通大众以及其他『有用』的学科从业人员一直以来所诟病的话题。GRE 考试里的 issue 部分就经常出现类似或者提问方式更为尖锐的论题(没有被这考试折磨过的娃儿们,可以度娘『新 GRE issue 写作题库』,我个人认为里面大部分论题都很值得闲来无事烧烧脑)。

    比如:Nations should suspend government funding for the arts when significant

    numbers of their citizens are hungry or unemployed. (当有公民为饥饿和失业所困时,政府应该中止对艺术的资助。)

    你可以把这里的『艺术』替换为任何基础学科,越烧钱的那种越好,比如 NASA 的各种飞天计划,比如心理学中的神经科学方向,然后拿来盘问这些学科的一线科研狗们,如果你议论文水平够好,又或者足够流氓的话,保证能把大部分科研狗们逼得吐血身亡。怎么,你觉得这做法似乎很没人性很残忍?世界各地的科研狗们为了申请经费,日日夜夜在政府或者其他非政府但有钱发的机构所设计好的申请表格里无休无止地回答这个研究『如何如何有用』这类问题,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用到比喻、类比、夸张、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当然,回答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这个问题能成为 GRE 的论题,就表明它具有『可争议性』,也就是正反都可以说,看你如何论证的本事。

    说了那么多看起来是废话的主要内容,我只是希望题主以及各位看官都能意识到,『没有用』和『有用』历来就是非常个性化的评判标准,是具有争议的。前面的一些回答里就出现了答题人列举了一些不太有用而评论区里跳出来说你看这个怎么怎么有用的情况。我之所以铺垫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先表明我个人回答这个问题的立场,我并不是来争论什么样的心理学研究有用,而什么样的心理学研究没用。我相信题主也无意要争论这个,才会聪明地使用了『看起来没有用』这样模糊的定义。

    在我目前的研究中,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使用 data-driven(中文貌似是数据驱动?)的分析方法,这一类从下至上的分析方法比较依赖于大样本和大数据,这样一来,那些显著高于或者低于总体分布的样本一般就不在解释的范围内,因此『看起来不怎么有用』。下图有一个令很多学心理学的人闻风丧胆的名字,叫显著性水平。简单来说,以一个正态分布的数据总体为例,如果个体落在红色区域(高于 95% 或 99% 的其他个体),则说明该个体和总体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即我们通常说的 p < 0.05 或 p < 0.01)。该图显示的是 one-tail(单尾或单侧),也可以 two-tail,也就是双侧显著。如果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有一个简易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 Z 值(Z 分数),简单来说就是样本偏离总体平均值的程度。95% 对应的 Z 值是 1.65,99% 是 2.33。

    [​IMG]

    尽管显著性分析现在大多被用来判断两个或多个数据总体是否具有差异性(比如 A 组小朋友是不是比 B 组小朋友吃得多这类问题),但从本质上来看,它其实是很多心理学以及使用相应的统计学的其他学科看待数据的一般逻辑。比如我们假定全世界小朋友的总体是 C,那么 A 和 B 都是 C 的一部分,心理学一般筛选极端值的标准是正负 3 个标准差(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如果 A 和 B 其中的某些小朋友比 99.9% 的其他小朋友吃得更多或者更少,很多的心理学理论和统计方法就不那么具有解释力了。

    嗯,所以天才和疯子在心理学里是辩证统一的,统称『你这个 3 个标准差以外的』……

    [​IMG]

    所以对于我这类靠大样本吃饭的人来说,大部分这些落在 3 个标准差以外的个案研究(请注意,并不是指所有的个案研究)就属于『看起来没有用但却有趣』的。即使从某些个案上获得了一些启发,然而因为个体自身的特殊性,这些规律却没有办法具有普适性的价值。

    跑题结束,大家可以散了。>.<

    就举一个我觉得挺有趣的个案吧,以供大家茶余饭后解暑纳凉,借点运气买个双色球。

    (知乎日报注:极端案例切勿模仿,有问题请就医)

    1983 年,一个叫 George 的 19 岁男孩因为长期患有重度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而痛苦不堪,他每天必须强迫性地反复洗手和洗澡,洗到全身皮肤溃烂仍然无法停止,并因此而退学。在反复治疗无果后,这小哥绝望了,搞到一把.22 的手枪打算一枪崩了自己。要搞就搞彻底点,打在身体其他部位血太多疼太久说不定还没死成弄个半身不遂,于是小哥精心挑选了一枚颜值高身材好的子弹,义无反顾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门。点 22 的子弹大小如下图所示,小哥想象了一下这玩意儿进入大脑并且一路爆裂留下各种弹片的画面感(想象力不足胆子有余的同学可以去参考下 CSI 里面爆头的场景),欣然饮弹。

    [​IMG]

    但是小哥万万没想到,开枪自杀这种事是要靠技术 + 运气的。小哥之前没自杀过,手法不太熟练,又有点紧张,加上那天点儿背,于是没死成。这枚颜值高身材好的子弹,一路贯穿进入了他的左前额叶(left frontal lobe,如下图所示),损毁了控制强迫行为的主要脑区,却并没有给其他的脑区造成任何显著性的损伤。

    (知乎日报注:极端案例切勿模仿,有问题请就医)

    [​IMG]

    有意思的是,临床心理学家从几十年前就已经知道左前额叶和人类的强迫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一些重症强迫症患者,也有不少人采用切除部分左前额叶的方法来予以控制和治疗,然而前前后后试了几十年,始终没有完全康复以及愈后恢复良好的案例。这些被切除左前额叶的患者,要么强迫症的症状没有完全好转,要么就是行为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决策能力(desicion making)显著下降。于是在苦苦尝试了几十年未果之后,这种治疗强迫症的手段陆续在许多国家被禁止。

    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位自杀未遂的 George 小哥,就这么凭借着一颗颜值高身材好且自备了导航系统的子弹,一举治好了强迫症,返回学校学习,拿了全 A 毕业,并且成为了强迫症领域的传奇人物。

    [​IMG]

    (知乎日报注:极端案例切勿模仿,有问题请就医)

    Reference:

    https://www.quora.com/Who-is-the-luckiest-person-on-earth-2

    http://www.nytimes.com/1988/02/25/us/brain-wound-eliminates-man-s-mental-illness.html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