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为零一定好吗?会不会反而出现一些社会问题? Nash Lew,宏观经济学大酒店的礼宾员~ 说实话,这个问题脑洞较大,有点难。我还真不敢说我知道答案,所以这个答案应该是我回答当中最没谱的一个。我就随便扯两句吧,欢迎大家来一起讨论。 一、直观上来说,如果失业率为 0,等于经济增长停滞 举个例子(可能不恰当),如果有一个原始部落,只有我们五个人,一个人负责其它所有人的衣服穿,一个人负责其它所有人要喝的水,一个人负责其它所有人要吃的肉,一个人要负责其它所有人要居住的屋子,一个人要负责其它所有人要使用的工具。这是一个完美经济市场。所有人除了睡觉吃饭以及其它维持生存的必须时间外,所有时间必须用于本职工作,否则就会引起这个循环失调,进而五个人要么冻死要么饿死要么渴死。每天,日复一日,保持这种循环,生产全部被消费。经济不会增长。 情形一:外部恶性冲击。 比如某个人病了,或者某个人生产效率下降了,或者来了一场大雪导致某一环节生产成果全毁。结果,全死了。 情形二:外部良性冲击。 比如某个人生产效率提高了,某个人捡到了一种新的工具,发现了新的水源自然源源不断流下来,新的天然的洞穴。此时就会有一个人失业。经济增长一定会带来失业,否则经济就会停滞增长。 二、从初级理论上来看,自然失业率是经济均衡的必然结果 中期模型中的 AS 曲线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具体而言是工资制定 Wage-setting 与价格制定 Price-setting 均衡的结果。 其一,我们假定了工资受到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以及失业率和其它因素影响,叫 Wage-setting。 式 1: 简言之,一般人关心的是名义工资,即对未来的价格预期(通胀预期)会对他对当前工资的要求有所影响。而同样,一个人跟公司的工资议价能力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影响。失业率高,劳动力市场供给就多,他的议价能力就会下降(此处不准确地考虑人不同的人力资本等因素)。失业率低,公司想要换人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一些,要找到同样合适的人就会变难,员工的工资议价能力就会变强。这个道理可以简单参考沿海地区 05-15 年之间的劳动密集企业雇工议价能力的变化。 其二,在初级微观经济中,我们经由生产理论或厂商理论得知,当处于完全经济时,企业的边际成本就等于价格,而边际成本就是工资,即工资等于价格。但是由于实际经济并非完全经济,因此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会高于工资,叫 Price-setting。 式 2: 其三,综合起来,以上两个关系会得到一个均衡决定式,即 式 3: 进一步假设在自然产出水平下,自然产出由自然失业率决定,即劳动参与人数决定了产出,如下(L 为总劳动参与数量) 式 4: 就有了我们常见的 AS 曲线,反映产出与价格指数的关系式: 式 5: 因此,如果失业率为 0,等同于在一个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或者说劳动力市场供需并不会永远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任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长,都会使得员工的工资议价能力接近无限大(见式 1)。这会通过 Price-setting 反映在当期价格指数上,或者说,因为员工要求提高工资,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因此企业为了谋利,也只能提高价格(见式 2)。而在价格螺旋 spiral 的影响下,当期通胀的快速上升,比如房价快速上升,会引起员工的通胀预期增长,即当期价格指数对未来价格预期水平的影响。而未来价格预期水平的上升,会进一步通过 wage-setting,使得工资进一步增长(式 1),或者说由于我们对未来价格预期增长,因此我们会进一步要求老板加薪。从而进一步引起当期价格指数上升(综合来看,就是式 5)。而这个问题,由于失业率初始为 0,瞬时工资议价能力无限大,所以这一问题会持续恶化。 此时,由于当期价格指数快速上升,AS 曲线会向左移动,产出迅速减少。而我们知道在一个充分经济条件下,产出的减少,对应着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即失业率的升高。因而上述过程到哪里停止呢,到劳动力市场恢复到自然失业率为止,此时产出水平维持在自然产出水平上(如下图)。这个分析很接近于短期需求刺激政策(比如货币扩张、政府扩大投资等)带来的 AS 曲线先向右瞬间移动到某一位置,再逐渐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的例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试图通过简单的刺激政策,以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的政策,都会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进而制约这项刺激政策本身的中长期效果,进而在中长期逐渐失效。必要的自然失业率,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或者说简单的理解,如果失业率为 0,那么等同于劳动力市场供需没有任何变动。既然劳动力需求没有变动,那就没有技术生产力创新提升;劳动力供给没有变动,那就没有新的产出增长。当然,以上并不是一个足够准确的例子。 三、摩擦、结构、周期失业率 概念: 就偷个懒,转一下百度百科: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经济总是变动的,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必然不可避免。 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包括:结构调整型失业、体制转轨型失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型失业、技术进步型失业、知识经济发展型失业、教育发展滞后型失业、就业观念滞后性失业、地区供求不对称性失业、年龄供求不对称性失业等等。 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相关关系: 结构性失业与自然性失业并非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只是不同的维度,它们有交叉。当经济增长是来源于结构转型的时候,结构性失业中的一部分会转变成为短暂的自然性失业,并随着新常态的自然产出经济,进而形成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以达到新的自然失业率。 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也并非很容易区分,尽管概念上较为清晰,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易观察。当然极端情况例外,极端情况如出现了大面积衰退,那就是周期来了。可是有几个重要行业出现了替代性衰退,这个就很难讲得清楚了。而且事实上,行业周期往往与经济周期密不可分,在经济预期良好的时候,就算是行业本身已经遇见了衰退趋势,也容易在经济热浪中持续维持下去。而重要行业的结构升级,又往往容易不小心引发经济周期性。 结构性失业与摩擦失业,也不好说就完全没有交叉。有时候结构性失业是暂时的,某种意义上也是摩擦性失业。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