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小黄鸭在太平洋游啊游,游到了一片「垃圾大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2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大洋中的「垃圾大陆」是怎么回事?

    [​IMG] 知乎用户,Oceanographer/Modeler

    说起这个事情,要先从多年前的一个新闻说起。

    1999 年,一艘从香港出发、满载 30000 只塑料小黄鸭(以及乌龟、海狸、青蛙等小伙伴)的货轮在太平洋上遭遇风暴,船上的塑料玩具纷纷下海(大雾)。塑料玩具们沿着洋流飘向全球,在北冰洋、南半球(澳洲、印尼及南美)、北大西洋等沿海地区都能找到这些鸭子玩具。经历了全球历险的“鸭子舰队”,颇有些少年鸭的奇幻漂流的感觉。动画片《远在天边》中就有小黄鸭的镜头(小鸭舰队 (远在天边 影评))。

    海洋学家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研究的机会。借助小黄鸭作为“示踪物”,以了解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冰洋中的环流特征。

    [​IMG]

    小黄鸭的奇幻漂流[来源见水印]

    除了漂到岸边被人发现的小黄鸭,似乎仍有一部分小黄鸭没有脱离北太平洋流涡,与其他的塑料垃圾一道,形成了北太平洋中的“垃圾大陆”。

    当然垃圾大陆并不是如下图所示,密度如此惊人。

    [​IMG]

    [Easyfresh ideas]

    据《科学》期刊 2010 年的报道,1986 年至 2010 年通过拖网(本意是观测浮游植物)观测到的西北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漂浮塑料垃圾的分布图如下:

    [​IMG]

    塑料垃圾的分布。单位是塑料块每平方千米。

    太平洋中心的垃圾大陆则缺乏全面的数据,有限的观测(这个[2]和这个[3])显示其重量可达 1.3 毫克每平方米(然而跟大西洋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也许有的同学觉得这个重量量级很小,但是在大洋中心,生物的数量本身就很少。有的区域垃圾的干重(就是脱水之后的重量)甚至超过了浮游动物的干重[4]。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是主要的大洋污染物,会缠卷海洋鱼类、造成海洋鱼类和哺乳动物窒息等,也有案例表明塑料污染物可以作为入侵物种的载体,影响某些区域生态系统。塑料垃圾携带的有毒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潜在影响。经济方面,根据联合国环境署 2014 年年报(UNEP YEAR BOOK 2014),每年塑料垃圾对渔业、航运、旅游和海洋线清理至少造成 130 亿美元的损失。

    这些危害说明,近岸的海洋污染物,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输送并最终影响大洋的。人为污染的印记,不仅在近岸区域,直至于人迹罕至的大洋中心。

    当然前一段时间又看到了一则新闻(为了拯救世界,20 岁小伙连大学都不上了)(这个标题也是槽点满满, “拯救世界”未免夸张,刻意强调 20 岁小伙可以理解,但强调辍学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已经有商业界关注并试图解决。荷兰小伙注册了一家公司,利用当地的潮汐能和太阳能,就地圈围收集漂浮垃圾。网站在此(The Ocean Cleanup,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to extract, prevent and intercept plastic pollution),个人感觉做的挺清楚,英文无压力的知友建议读读。

    回到问题根本上,我之前在另一个回答中也提到(我国大面积填海造田致大陆海岸线变形减少,这对海洋生态将产生什么影响? - 知乎用户的回答),海洋是所有环境污染最终的汇。所以为了解决垃圾大陆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减少陆源输入。环境问题刚开始浮现的英美,有一句谚语,学环境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Dilution is the solution to pollution.” 海洋虽然有容乃大,然而跟河流、湖泊一样,也是有承载力的极限。海洋不能也不该成为污染物的归宿,毕竟,人类的未来可能还依赖着这片广大的水体及其中的所有。

    [1] Law, K. L., Morét-Ferguson, S., Maximenko, N. A., Proskurowski, G., Peacock, E. E., Hafner, J., & Reddy, C. M. (2010). Plastic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 Atlantic subtropical gyre. Science, 329(5996), 1185-1188.

    [2] Wong, C. S., Green, D. R., & Cretney, W. J. (1974). Quantitative tar and plastic waste distributions in the Pacific Ocean.

    [3] Shaw, D. G., & Mapes, G. A. (1979). Surface circul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elagic tar and plastic.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0(6), 160-162.

    [4] Moore, C. J., Moore, S. L., Leecaster, M. K., & Weisberg, S. B. (2001). A comparison of plastic and plankton in the North Pacific central gyre.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42(12), 1297-1300.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潜入蔚蓝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