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有多深?井的下面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云舞空城,地质狂喵 多图慎入。 当我们用绳索下井的时候,如果井壁没有用石块垒起来,会看见这样的场面: 泥砂和砾石,逐渐深入漆黑的井底。 当阳光逐渐变成遥远的记忆,我们也差不多快到井底了——阴冷潮湿,泥土和水的芬芳扑面而来。 冰凉的井水,潮湿的泥砂和砾石。这种紧紧堆积的泥、砂、砾石,我们亲切的称之为沈积物。 漫长的岁月里,这些沈积物一层层堆积起来,随着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在适合的环境中。一点点的被深埋地下。 借着手电的微光,摸索前行。不知什么时候起,你似乎感觉下雨了:头顶和身边的地层里,晶莹的水滴正在落下,化作悦耳动听的滴答声。 水雾氤氲中,你继续探索。 直到走到这条地下暗河的尽头,转身回望。 链接在此。《地球造人 How Earth Made Us》——之水篇。 并没有想象中源源不断补充水源的地下瀑布,仅仅是这些滴答作响的水滴,它们不断从沈积物中渗出,并在这条人工开凿的通道里汇聚成水流,沿着地势的坡度流淌下去。 这是坎儿井,是古代人力工程和朴素地理观念的伟大奇迹。人们通过连续的竖井,在地下开挖通道,连接了高处含水层【距离地表更浅】和低处不含水层【低处含水层更深】,流淌的地下水就这样被人为的从含水层引入不含水层。 上面那些滴答滴答下雨的地层,就是在该图虚线以左开凿的 mother well 里的景象,虚线以下即为含水层。而如果你看完那个纪录片,会发现那套坎儿井系统(伊朗某处)实际上是下面的原理: 也许只是巧合,挖出水的那口井正好位于一条断层(fault)的上升盘(向上箭头)一侧。断层活动形成细密的断层泥,阻碍了含水层(aquifer)中水体向低处的流动,相当于形成一个地下水库。既然有一口井出水了,那么就引到低处去吧。 引自文献:Accurate measurements with primitive instruments: the “paradox” in the qanat design 坎儿井的起源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不过与本题关系并不大,就不扯了。 在那个萌妹的……抱歉,是蒙昧的年代,人们无从得知包气带、潜水层、含水层、隔水层等观念,人们只是发现,需要水才能生长的植被,能够在地表没有水的地方茁壮生长。既然根是向下长的,那就挖一挖吧。 直到挖出了水。 如果仅仅挖到这样,用石头将井壁砌上,就会成为一口普通的水井——并不太深,挖到的也只是潜水带或者浅层蓄水带的水。井底周围,仅仅是渗水的地层罢了,可能还只是松散的沈积物,并未转化为岩石。没有水晶宫,也没有井龙王。 有几位朋友说,这里只是说坎儿井,普通的井不是这样哒。说的没错,这里确实主要在说坎儿井,但普通的水井和坎儿井在取水原理上并没有本质不同——从没有水的地表向下挖洞,一直挖到含水层(一般是潜水层),地下水会自然从周围地层渗出,蓄积在井底。坎儿井的特殊之处,只是通过一连串竖井,在井底挖掘一条有坡度的暗渠将水引到远处。 只不过普通的水井没法找到这么好的视频资料来说明,只能使用找得到的素材来展示井下的世界。 模式图也放两个个好了。 贝爷在一期北非撒哈拉沙漠的节目里,找到了一口井。(然后他把这口井吃了。 为了找水,他决定下入井底—— 如果足够仔细,可以看到井壁表明有泥巴干涸形成的泥裂,以及组成地层的砾石泥砂。 这就是井底了,井壁上糊了层不知多少年前留下的泥巴。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曾经的含水层可能会干掉,水跑到更深的地方去。所以贝爷只能继续挖掘。 其实,如果继续挖上半米至一米的样子,应该是可以找到更多的水的,但贝爷放弃了。 视频链接:荒野求生(合集)(37)_其他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