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这个擅长打扮「五姑娘」的网红,差点就当代艺术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1-1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专题001]献给“五姑娘”的工作小结

    [​IMG] 庄泽曦,美术留学顾问/见习策展人

    [​IMG]

    不知大家都怎个度过今年的光棍节,反正光棍节一过,举国可见遍地残掌。奇怪的事儿不止一件,只要让统计局的同志们在 11 日晚普查全国手掌男女比例,那结果定会令人大吃一惊:我国性别比例失衡的严峻问题从此再也不是问题。各种缘由不便解释,但想必不少单身狗们都与自己的五姑娘和五公子(一种网络用语,助以自慰的双手或其一)在昨晚有了番切肤的深交。那今晚我们就谈谈他们。

    “五姑娘”引发的艺术谜题

    据《百度百科》记载,全国五姓人数约 12300 人,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和四川。但据中国网友实际经验统计,“五姓人”主要分布在人体左右上肢末端,生长在下尺桡关节(Inferior Radioulnar Joint)之上,且“五姓人”通常与宿主性别相异。在光棍节前后,五姑娘和五公子们的照片就会在社交网络和朋友圈中喷涌而出。单身青年(主要是男青年)用这种方式调侃自己,或许还带点小期待呢!

    这盛况估计得让号称最会享乐的古希腊人也大跌眼镜。“苦瓜脸”阿里斯托芬帮苏格拉底回忆道:我们都是被宙斯劈成两半的人,要幸福就得找到失联的那个 Ta。接着说:那些由全男人分成两半的人才是我们国家最有希望的少年,他们勇敢、坚强、男子气概(柏拉图《会饮篇》)。所以在古希腊,不管你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是正经事儿。但和五姑娘同床这事儿虽然带点理性主义色彩和牺牲精神,因为这尽可能地避免了更多的恶行(包括让未成年少女怀孕、因性行为入罪以及寂寞导致的自杀),但也不免被视为有损男性气质的行为。

    [​IMG]

    这不到了基督教那里,有违天命、不欺兄嫂的俄南,只因中断交接(医学术语,后被称为俄南主义 Onanism)就被主赐死了。这还得了!见不得祖国花朵因此凋零的商人们,于是在 11 月 11 日那晚大搞促销,纷纷伸出砍刀来。

    但不是所有的单身狗都自怨自艾,单身柴犬地主惠亮(脸书传送门)就炮制了套五姑娘美妆教程,在网上红了好久,还被国内外网友效仿。教程里,他把五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惟妙惟肖。乍一看还真能唬住人。于是问题来了,废话这么久和当代艺术有什么关系?!此时我只能祭出本专栏的标题:差点当代艺术!何为?因为有人从 1997 年就开始潜心伪装自己单身狗的身份,并以此在国际艺术界站稳脚跟。现在单幅照片的平均售价都直逼 6000 美元(别小看价格低,人贵在数量多)。这个人就是没什么名气的韩裔美国艺术家 Nikki Lee。

    [​IMG]

    李从 1997 年大学毕业就开始设计一场自导自演的“多重人格”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看起来不是自己。真可谓杀鸡使牛刀。可能大名鼎鼎的暴欲者 24 比利也得自愧不如(比利·密里根,美国著名的强奸犯,因被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而宣判无罪,可见其真人传记《24 个比利》)。四年间,李扮演了美国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法国人等等。又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艰辛,扮演了嬉皮士、雅皮士、嘻哈女、滑板运动员(什么鬼?)、女同性恋、失足妇女、日本学生妹、公司社员,也等等。下能 hold 住花季美少女,上能把持高龄老妇人。更妙的是,她几乎从不自己费劲拍照片,完全让“朋友”们代劳。用她的话说:这样才能更深入一个社群并染上一种真实生活的印记(真怀疑她的朋友能维持多久)。

    [​IMG]

    *我可以保证她没整形!*

    和大多数非西方当代艺术家一样,李能卖得了一手“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当代社会中,西方文化霸权占据主导优势,这种文化量级差异使非西方社会或多或少地收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在当地产生异于本土文化的“杂交”文化;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性别问题、性取向问题以及社会阶级问题也产生许多有关身份认同危机的现象),并且作为韩国人,还善于发明东方文化:她认为这些照片体现了韩国的特有文化,只有韩国人从小被教育成适合融入关系社会的人,是一种情绪化的人。还顺带给西方主子套个近乎,说自家的韩国文化有点像拉丁文化。最后用学术外衣包装一下,把作品《计划》总结成对社会性格的形成模式的一种描述。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李不但熟练掌握了如何伪装自己,还萌生了翻身当主角的念想。说干就干。从 2002 年开始,在作品《部分》中,做为朝鲜董小姐的李和世界各地男备胎频繁配“胎”。照片里,李始终架着不缺爱情的女主光环,而她身旁的男人永远都“支离破碎”(就像是地主桑的美手一样)。这些照片因为总由路人担当摄像和故意的裁剪往往显得凌乱不堪。但如果我们小心筛检排列,就会呈现一条清晰的脉络:一个女人从娇羞到热恋再到对婚姻的恐惧,然后享受蜜月之旅转而七年之痒以及颇为厌倦的过程。反正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打散了(作完了)一个女人在这十多年里该经历的种种,并冠之以艺术之名。

    [​IMG]

    毕竟她是当代艺术家,所以李不只深谙易容术,还要扯得出长篇大论的哲学阐述。于是她解释作品时,老是用一种“玄而又玄”(没人想看)的论调:

    *这段没必要看*

    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在做一个有关妮基李的纪实文本,’妮基 1’做一个关于’妮基 2’的纪实文本,’妮基 1’和’妮基 2’是完全不同的性格。’妮基 2’生活在曼哈顿,她经常外出。她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收藏家。她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妮基 1’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工作室,很少外出。她喜欢读书,阅读量很大,非常内向。’妮基 1’做一个关于’妮基 2’的纪实文本,但这是一个虚构的纪实。有点令人困惑,但是不用担心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构的。

    ……

    在采访过程中,我实际上是妮基 1,你就坐在妮基 1 的工作室,这是一种虚构,于是我实际上就扮演了妮基 1 的角色。有趣的是,妮基 1 在一个虚拟的工作室里制作虚拟的纪实文本,而我是用的则是妮基 2 在曼哈顿真实的房间。于是当人们看到这一纪实文本时,就会想到妮基 2 的公寓不是真实的,实际上也是另一种环境方式。

    *这段真没必要看*​

    但翻译成大白话,李就像是古希腊人那样用二分法把自己分为 1 号李和 2 号李:2 号性格开朗情绪化;1 号性格内向理性化。然后理性的动机由富于感情的行为(本我)表达出来,又反过来满足了理性的一方(自我),形成一套正循环。于是评论家借势说到她乐于使用“本体语言”来阐释人们的生活状态,其实就说了李在作品中讨论了人们的日常行为逻辑,同时还翻译了点心理学常识罢了

    但不管如何,李还是向人们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向哪儿去?对于熟悉美术史的朋友们来说,第一反应应该是印象派大师高更的名作:那幅描绘了神盾局探长科尔森如何接受秘密复活试验的,哦不,是 19 世纪末那个充满乡土气息(文艺气质)的精神乐园塔希提岛的名画。对于这个问题,高更用他不平凡的一生(作死的一生)相比他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更生动的注脚:不管童年时期有多悲惨,单凭自己的努力就衣食富足,又为追求理想舍妻弃儿,践行古希腊式的享乐并最后死在梅毒上。但高更和他的好伙伴梵高一样有着一次死不透的命,所以这幅临终遗作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IMG]

    言归正传,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又为何要模仿他人,还不时用这个模拟物扑灭自己的欲火呢?对于李这一派的祖师爷辛迪 舍曼来说,就是当代文化,尤其是电影对现代生活的介入和干扰。何解?看过老电影的朋友们都知道,过去的电影演员通常比较做作,在镜头前摆出各种不合常理的姿势来推动剧情,活似个话剧演员。那是因为他们还没认识到,电影已经像外科医生那样无缝衔接了人们的生活。这毛病到了 50 年代还没根治。在舍曼出于让自己美美哒的心理拍了 6 张模仿电影明星的大片后,突然发现扮演那个扮演特定性格的演员,不是在扮演那个演员,而是在扮演那个扮演演员的演员。正因为人们相信照片和电影真实记录了生活片段,所以扮演就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东西。于是她用了另外三卷菲林扮演了各种乖张的角色,顺带告诉我们为了某种所谓的效果,演员(所有人都是演员)都变成了比电影演员更做作的扮演电影角色的演员。

    [​IMG]

    说回人话。没有电影和现代通讯工具前,要了解一个人的唯一途径就是和那个人呆在一起,和那个人走心。完全走心的例子就是柏拉图式恋爱(也叫苏格拉底式恋爱)。苏格拉底向“苦瓜脸”阿里斯托芬回应道:你不要再给男男少年爱辩解了!两个男的翻来覆去只会体现兽性而不是什么坚毅勇敢,不如我们这帮老者把知识和慧性传给钟爱的少年来得实在。真是用户友好型的典范,三体人于是嫉妒羡慕恨。这场讨论最终打开了古希腊社会优生优育的先河,从此我们方能得见斯巴达人摔婴儿的戏码(他们不是虐待儿童,只是在检查产品质量)。想想我们没有手机和朋友圈的时候,要知道那个 Ta 喜欢什么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和 Ta 呆在一块,即使死缠烂打也必不辱使命。今天,想要知道一个人喜欢什么还不容易吗:翻开他的朋友圈,不用你去问,自己秀给你看。所以,那些用朋友圈出题考验朋友关系的人要认识清楚,你们只是在帮微信搜索深度用户罢了。现代通讯工具让我们在不认识千里之外的 Ta 之前就能知根知底。信息变得廉价,而消耗时间的行为就升值了。因此,你和 Ta 说“我很关注你哦,我知道你的一切哦”,不如和 Ta 说“我愿意为你浪费生命”来得动人

    之前,我们沿着时间线横向切割来认识事物,现在我们垂直切割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了解了一样东西。在人类的脑容量没有显著加量不加价的今天,我们不能这般自负。如果你还认为这番言论是在侮辱你的智商,那么想想此种场景:老婆坐在沙发上,突然发现一根带着异香的长发而追问你是否出轨;老公百无聊赖,忽然问你最近热衷化妆是否因为心有他属。(抱歉单身狗没有伴侣)现代人过于片面地分析事物这毛病,就是单身狗得以伪装自己的地形优势。用舍曼的话说,电影(也就是片面的、造作的图像片段)封闭了我们的生活。

    [​IMG]

    当代人俨然成了朋友圈图片中我们希望扮演的角色,用朋友圈来塑造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地主桑虽然任劳任怨地为广大单身青年普及了古典绘画构图技法奥义(这个梗我只得留在以后再说),但他或许只是在扮演单身的地主惠 l 而已哦,你们看他在脸书上隐藏了自己的感情状况,会不会恍然大悟呢?




    发自知乎专栏「差点当代艺术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