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影预告片中,动作镜头的衔接有什麽剪辑技巧? 倪闻天,shit happens 深层次的东西来不及写,先写点基本的、实用性质的剪辑技艺吧,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在太空堡垒担任制作总监期间,我不但需要盯住所有的预告片的创意和制作,还需要自己上手剪辑最重要的项目,同时还要对新来的同事进行培训,加上早年养成了爱总结经验并反复验证的习惯,在三年半的时间里沉淀了很多干货,以后一一分享。 之前写过一篇“电影预告片的剪辑有哪些技巧? - 倪闻天的回答”,比较偏重预告片剪辑师的训练方法,很有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 (下面讨论的东西都在网络播放的标准范式的预告片范畴里,不包括创意预告) 首先,音乐是重中之重。预告片牛不牛逼,音乐权重占 70% 以上。 一段旋律有范、节奏变化丰富的音乐,是动作电影预告片的核心。这一条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电影预告片。剪辑技艺再牛逼,音乐平庸了,预告片就平庸;有些人剪辑技艺一般,可是对音乐的品位到位,加上编辑的好(一条音乐不是拿来一整条用的,需要延长缩短拼接等处理),剪得糙一点都没关系。 音乐是最直观给你“感觉”的东西,2 分钟的音乐包含着巨大的情绪流,一个字也不用讲,只要音乐一起,就能让你感到“兴奋”“感动”“爱情”“幻灭”“哲学”“宗教”“紧张”“恐惧”“压抑”等情绪,这些抽象的大主题里面又能细分出无数具体的意象。 而画面和对白,在预告片的几分钟时间里,只能呈现出零星的“信息”。 所以,音乐最关键。 然后说剪辑技巧。 首先明确一点,我们一般剪预告片,几个镜头为一组,几组镜头为一幕。三幕或者四幕组成一个完整的预告片。 新来的剪辑师往往会出现“剪得比较乱”的问题,为什么呢? 一组镜头只表达一个意思,如果你加入了不是这个意思的镜头,就会突兀。很乱。 一组镜头说完了,说下一组镜头,逻辑上或者情绪上要有承接或者递进。新手会瞎跳乱跳。 幕与幕之间,要有大的逻辑串联。拿《小时代 1》的先导预告举例子,第一幕起势,第二幕主角亮相正常世界,第三幕关系恶化进入低谷,第四幕事件和人物有了更丰富的变化进入高潮。 那么扯回来,我下面说的剪辑技巧,都以组为单位。 1. 镜头之间的视点和动势最好接上。 A.视点就是视觉重点,上个镜头的视点结束在画面左侧,下一个镜头的视点就尽量从左侧起。 B.动势变化要顺。这个看具体情况处理。如果你仅仅把动势顺着方向或者快慢“接上”,那么看起来虽然舒服,但是有些楞。好看的动势要像书法。有断有连,有急有停,有粗有细,有开有合。这个看感觉了。 2. 根据音乐,普通镜头的剪辑要故意不压在节奏上,只把重要镜头压在节奏上。 为什么这样呢?所有镜头全压着节奏上,第一很楞,第二看起来像 MV,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你每个镜头都压在节奏上,都很爽,到了牛逼镜头或者该强化的镜头时,再压在节奏点上就没那么爽了,效果就出不来了。 这样是先抑后扬的一种做法。 3. “刺激——反应”链条。 剧情片里,说出的一句话,要接住。(用别人的反应、事件、另一句话等来接) 爱情片里,抛出的一个媚眼,要接住。(别人的媚眼,幸福的表情等来接) 动作片里,射出的一颗子弹,要接住。(东西被打烂,炸弹爆炸,人死亡等来接) “刺激——反应”链条,是一组镜头最常用的叙事方式之一。给了刺激就一定要有反应,一组镜头才有结束感,结束之后再开始下一组镜头。路一步一步走,话一句一句说。新手剪片子,最常犯的毛病就是给了刺激,没反应。不知道怎么就到下一组镜头了。就好像你给别人讲故事,每句话都讲一半,观众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只觉得不舒服、不好,其实是你挖的坑没填上,绊到观众了。 4. 跳切、快放、快闪夹黑帧、慢镜头 镜头节奏要变化:几个快的,就插一个慢的。几个近景,来一个远景。几个格斗,加个大场面。几句对话,来个爆炸……永远要给出变化,要有能量的起伏。带观众做过山车。 有时人物动作慢我会跳切或适当快放,显得有力一些。 快闪夹黑帧这块,《匹夫》先导预告 1 分 10 秒处有例子,学生服日本刀砍人,链接在此:http://video.mtime.com/37660/?mid=161575 5. 如果一场戏很牛逼,就整场放。(并不是说你不去处理它) 国外预告片最爱用的技巧,为什么?因为人家电影拍的牛逼,场面撑得住。 常常最后一个镜头(就是最高潮那个),就用片子里的一个牛逼的场景镜头做结尾。不像我们,用高速剪辑或者凌厉的剪辑堆砌出一个高潮来。 《独行侠》的许多款预告片都是这么干的,一整场动作场面码上去。很过瘾。 6. 起高潮之前压低,高潮后要安静,再起更高的高潮。 通常,开枪爆炸之前,我们会刹住音乐,让整个音响安静下来,说句话或者什么的,再起开枪或爆炸。 这样做是为了让高潮显得更高更有力。通过能量差产生对比,做强效果。 再举《小时代 1》先导预告的例子。第四幕是高潮,所以第三幕要低谷一点压抑一点(不管剪辑节奏、速度还是音乐能量都比其他几幕要低),而且,在起第四幕之前,先猛地安静,唐宛如喊叫“冲啊!”后,音乐再响起,进入高潮。 再说下音响音效设计。(下面说的也都是网络播放的预告片,不是贴片) 评论里有位朋友说觉得音效最关键,实际上,没有最关键的,所有的步骤都是关键。创意、剪辑、音乐、音效、特效等方面全都做到高完成度,才能出一支好预告片。 好莱坞预告片的音效使用量是非常小的,随便打开一支好莱坞大片的预告,旁白和音乐占音响总量的 90%,只有在关键的地方才有一两个音效。他们最重要的是对白,对白一起,音乐都会降好几个量级。 为什么呢?因为好莱坞重故事,而且好莱坞演员的念白都很棒,随便一句话都可以撑起来,加上人家电影画面牛逼,音效这种东西要你用好音响才能感受的到,所以想要看预告片真正的音响设计,还得去电影院里看前面的贴片。 话说话来,音响设计涉及到的声音层次有三层:音乐、旁白、音效。原理是:“此起彼伏,有起有伏”。 1. 有起有伏 从大的音乐结构来看,必须做到“有起有伏”,音乐的能量不要一直高或一直低,需要变化。 我们一般做音乐,同一个旋律走两小节,就要变化。要递进、中断或者旋律发生变化。 否则观众看的时候会疲。 2. 此起彼伏 这里主要指音效和对白需要此起彼伏,简单来说就是“有音效的地方别有对白,有对白的地方别有音效”“音效和对白不要打架”。这个以剪辑师为主,在剪辑时就应该注意,音响设计师做辅助。 观众在一定时间流里面能够注意到的信息是有限的,预告片属于高强度的信息流,对于观众注意点的设置一定是排列有序而不是挤在一起的。 所以大家看标准范式的好莱坞预告片,大的节奏设计通常是固定的:“说几句话”+“插个音效”,完成一组镜头。对应剪辑就是:几个叙述镜头加对白或旁白 + 能出音效的镜头。 3. 其他 音响在频率上大致有“高、中、低”三个频率段,许多新的预告片公司作品,往往听起来不够饱满、音效怪怪的、衔接不够顺滑。原因有三。 一是忽视了氛围音,主要是低音的填补。有一些耳机几乎听不出来的长长的“嗡”“呜”的低音,我们是会随着音乐能量的起伏,压在音乐下面。这一层很重要,缺少了就会让音响变得很“薄”。 二是音效的融合度不够。同一个声音,比如开枪的声音,乐库里面可能有一千种音效,你要找到能够融合进整体音响里面的那一个。找不到,就试,试不出来就自己做变音处理,把它融合进去。融合度低的音效,就像一段光滑木板上面的倒刺,很扎手。 三是衔接处理要顺滑。一部电影预告片会用到好几段音乐,成百上千种音效。这么多的元素拼在一起,要把他们的接缝处打磨顺滑,不扎耳朵。 大概就是这些。上面说的技术和技巧偏多,实际上能够直接带来一些外部的感官刺激,属于比较表层的易学易上手的东西(其实之前太空堡垒许多很有经验的剪辑师也在每周有片子剪的情况下,用了半年以上的时间才掌握我说的这些东西)。真正学的比较慢的、难搞的,还是内在的东西,牵扯到特别多的故事原理和编剧原理,像如何做悬念、做矛盾冲突、做对抗、讲故事、加强带入感,如何把握剧透和吸引人之间的平衡等等。 道理讲出来大家很快都会明白,要做出很高的完成度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好,还是要在市场化的剪辑工作中进行训练,高强度的训练。像运动员一样每天都上运动场,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之前说了我会总结一个长文说预告片的方方面面,那里再详细举例吧。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