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的脏水底部沉积物为什么会排列成细纹? 如图。 请原谅题主懒癌晚期,晚上洗了脚懒得泼,就搁那儿放了一晚上。 第二天起来一看,底部居然有细纹。这细纹应该是题主脚丫子上的脏东西被洗下来后沉淀所致。但脏东西在水中应该是均匀悬浮的,沉淀之后也应该是均匀地铺展开,为什么会形成细纹呢? 是因为水在盆中振荡形成驻波,然后脏东西被聚集到波峰波谷了吗? Jennyfool,As foolish as always. 恭喜题主发现了这一『神秘流体力学现象』并感谢附图。 《洗脚盆里的风暴》 这玩意儿的学名叫做『Sediment stripe(条纹状沉淀)』,是属于『bedform(底部形态?)』中的一种。 维基百科的定义如下: A bedform is a feature that develops at the interface of fluid and a moveable bed, the result of bed material being moved by fluid flow. Examples include ripples and dunes on the bed of a river. Bedforms are often preserved in the rock record as a result of being present in a depositional setting. Bedforms are often characteristic to the flow parameters and may be used to infer flow depth and velocity. (粗略翻译如下) 底部形态是一种在流体和可移动底部的界面上产生的一种特征,通常是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使底部物质移动的结果。例子包括河床底部的波纹和沙丘。底部形态(河床)常常被保存在岩石记录中,作为沉积环境的一种结果。河床形态往往可以用于推测流动参数甚至水流深度和流速。 A,B 为河床底部形态,生活中见得很多可能已经视若无睹了;C,D 也是常见的岩石断面图,除了一层一层的河床(graded bedding),还能看到单层也不是平的。 其实除了题主看到的『条纹状(stripe)』,还有很多别的形态,如在『User's guide to physical modeling experimentation: experience of HYDRALAB network』一书的『sediment dynamics(河床形态动力学?)』章节就有提到多种形态: 洗脚盆里的风波和你脚上的死皮形成的『河床形态』应该就是属于第一种(A)。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书里面一句话: (粗略翻译如下) 与主要流动方向平行的小尺度波纹状和楔状河床形态在实验室和小的自然管道中都有观察到,尤其是在精细沉淀的情况下(50 个颗粒直径 < 0.1 mm)。 差不多就是水里的小屑屑的尺度。 而各种河床形态形成的原因在上图 4.2 中也有体现,主要是河床变形和水流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涡流和内部波浪(internal wave)等现象,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也就是第二天早上看到的一条一条的沉淀…… 要知道更多的理论细节可以看参考条目三。 有不当之处还请专业人士斧正。 『参考条目』 1. Bedform 2. Sediment 3. Lynne E. Frostick, Stuart J. McLelland, T.G. Mercer 『User's guide to physical modeling experimentation: experience of HYDRALAB network』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