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变成「工作狂」?这算不算一种上瘾行为? 叶赌徒,我是一个赌徒,瘦人永不为奴 我的专业并不涉及这方面,但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特地去查了查资料,发现关于工作狂的资料非常有限。 以我个人的观点是,首先,就像我们上学时备考老师或者前辈的经验之谈所说“做选择题遇到肯定句式的千万不要选,或者是谈概念写理论的时候最好用肯定句式是大忌。” 所以我觉得尽管很多研究的确表明工作狂和上瘾行为联系很大,直接肯定工作狂是一种上瘾行为还是不太恰当的。而且,对于“工作狂”,英文有专门的词,为 workacholic,为 Oates 在 1971 年提出 (Oates,1971),根据“工作狂”的定义:个人不愿与工作分离,或者无视外界要求继续工作,虽然有很多症状与上瘾相似,比如有强迫性的行为,即使筋疲力竭也不愿停止,但是并不属于物质滥用上瘾(比如药物,酒精)类别的行为,目前为止,这种不属于物质滥用的上瘾行为并不被心理学的两个诊断标准,即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Diagnostic and Stas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和国际精神行为分类手册 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所收录,较为类似例子为赌博行为,在 1980 年开始,病态的赌博行为被收录在 DSM 的“别处未归类的冲动控制障碍”类别下,所以“工作狂”较为可能被归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类别之内。 当然,如轻心计所说,“工作狂”各方面特征的确就是像上瘾,就像赌博也上瘾一样,说不定在 DSM 和 ICD 版本下次版本更新时会将其收录在上瘾的类别内也说不定。 但是,“工作狂”如有好几种类型,一种为轻心计所说的,消极的“工作狂”,由社会原因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导致,并且通常社交生活或家庭生活较为失意的“工作狂”。还有一种则是积极地,如有些答主提到的沉浸感一样, 为什么当要做的事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即便任务繁重也一样感到轻松? - 叶赌徒的回答 不排除有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其中获得了快感。所以在外人看来像是工作狂,其实他们自身却是乐在其中,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生活大爆炸里的 SHELDON),所以工作狂并不一定是逃避者。Spence and Robbins 在 1992 年进行过更为具体的分类,如下: 工作狂(高度参与工作,高动力,低享受) 狂热工作者 (高参与度,低动力,高享受) 狂热工作狂(高参与度,高动力,高享受) 不积极的工作者(低参与度,低动力,低享受) 休闲工作者(低参与度,低动力,高享受) 还有一个不再着迷的工作者 (低参与度,高动力,低享受) 当然,这个分类被好多作者抨击,因为很多人认为真正的工作狂并不能享受工作,Buelens and Poelmans (2004)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类别: 不情愿的努力工作者(高参与度,低动力,低享受) 职业专家(低参与度,高动力,高享受) 另外还有其他有趣的分类,Fassel (1992)进行了如下分类: 强迫型工作者:极度强迫自己进行工作并且使自己变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者 繁忙的工作者:受到之前工作者表现的刺激从而强迫自己去达到那个标准,尽管他能力有限。 隐形工作者:不胜任其职位,只在他人无法注意到自己时才工作。 厌恶工作者: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其他避免工作的方法来防止自己工作上瘾,但是会引起自责和愧疚。 总结来说,“工作狂”的现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关注,但是存在的未解问题仍然很多。首先很难去定义什么是工作狂,比如一些人会说工作狂是上瘾,而有的则会说工作狂是强迫症,各有其道理。其次,很难去客观的区分他人是否为工作狂,因为在现在工作努力经常会被认为是一项好的品质。另外,各个工作者类型也很值得去注意,并不应该将所有工作努力的人统一归类为工作狂, 有的人非常努力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往往伴随着负面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问题,相反,当有的人喜欢自己的工作沉浸其中时,他们的身心健康反而会得到提升。 所以,到底什么是工作狂,是好是坏,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见仁见智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Buelens M, Poelmans SAY (2004) Enriching the Spence and Robbins’ typology Oates W (1971) Confessions of a workaholic: The facts about work addiction. (Edn.) World Publishing, New York, United States Fassel D (1992) Working ourselves to death. (Edn), Harper Collins, London, UK Spence JT, Robbins AS (1992) Workaholism: de nition, measure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Pers Assess 58: 160-178. 轻心计,微信号realqingxinji 首先给个肯定的回答,工作狂确实是一种上瘾行为。 人们采用上瘾行为有三方面可能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原因:比如说是否他真的工作量很大,必须要“发狂”才能做的完; 其次是人际原因:是否他的人际交往圈子里面所有的人都这么拼命的工作,那么他不这么干就显得不合群; 最后是心理原因:由于前两个层面的原因往往过大,且不具备特别强的共性,所以下文中我想详细谈谈这第三个层面的心理原因。 前几年参加世界积极心理治疗大会时,听了一位德国教授关于成瘾行为的主题演讲(时间过于久远我已找不到他的名字)。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所谓的上瘾行为,是人们一种不成功的自救手段。人们试图通过使用这种手段,把自己从让人无力且沮丧的内心冲突中拯救出来。 我很赞同这个说法。想象人类是一台电脑,当这电脑不断运行着一个占内存巨大的应用程序时,它自然没有额外的内存空间去运行一些其他的、虽然也很重要、但是让人沮丧的应用程序。 举个例子。小 A 来向我求助:"我觉得自己最近没法集中精神学习,你能帮帮我吗?"会有人因为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花钱来咨询吗?我很困惑,于是我问小 A 他希望我帮助他回复到什么水平的集中注意力,小 A 很快的答道:"就和以前一样啊,早上 6 点去自习室,晚上 11 点回屋睡觉。"听的人倒吸一口凉气……小 A 今年 27 岁。我问小 A 难道过去这许多年,他一直是这么过来的吗?小 A 果断的回了一个令我凌乱的微笑。 在细细的了解背景后,我发现在小 A 的世界里,学习是一个非常安妥的事情,小 A 没有女朋友,母亲很强势,对未来有很多担忧,面对自己农村的身份,感觉融入身边的人很困难等等。瞬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小 A 会花钱来解决一个别人看来不着调的简单问题:学习对他来说,是能把他从生活中的纷扰拯救出来的重要手段。 工作狂很多时候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并不是不累、不想停下来,而是心里面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不要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要面对令人沮丧的婚姻、要面对缺乏意义的空虚的自我、更或许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指责和来自内心的负面情绪。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