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画一张简单的表格贴客厅,引导孩子自己把握行为表现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1-2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从儿童心理成长角度考虑,使用儿童成长自律板帮助 3~6 岁的孩子养成好习惯有何利弊?

    [​IMG] 左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家长培训、老年心理学

    这种自律板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总会有利有弊,但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用同一个工具利弊都是不一样的。

    首先值得认可的是,您的思路是对的,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小学阶段更快的适应不同的环境。不过这是一个长期而综合的过程,仅仅一种工具在这个过程里的效用和利弊其实宏观来看,真的影响不大,关键还是要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法和价值观。

    孩子的行为是引导和约束并重的一种长期过程,而且时效性和因果性很难判定。毕竟这是一个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一个过程,效果要到最终发生了某个事情才能看出来到底是怎么样。而到了那时候,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他,又很难说。

    那么言归正传,啰嗦了一大段,下面我就分析一下这个工具:

    首先,这种儿童自律板听名字就是一种刚性的东西,必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

    1. 这个板可能会随着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变化要时刻改变其中的要求和内容,

    2. 目标较多(每一列就是一个目标和事件)造成孩子在行为养成时出现混乱,家长也容易分散注意力,因为较为繁杂而坚持不下来,很容易造成形同虚设的一个结局。

    3. 生活是自由而柔软的,虽然有很多苦难,现实也是残酷的,但是对孩子的童年来说,我还是建议不要过多的使用这种有形的、太过刚硬的约束框架去锻炼孩子的行为养成。

    4. 这种工具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理论基础(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也需要其他方法作为辅助,非专业人士很难顺利使用这个工具。

    也许题主是专业人士,这个我不得而知,但是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 3-6 岁孩子行为教育方面的观点:

    一、行为习惯和情绪管理并重,把握原则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非常强,是一个白板,只要不是性格气质范畴(性格方面遗传因素可能会比较重)的,几乎家长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去学。尤其是最表面的行为层面。

    [​IMG]

    所以这个时间段是建立规矩和孩子规则意识、契约意识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些家长可能会事无巨细的约束孩子的行为,也有些家长会是一种粗放型管理,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是关键是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则:

    ① 树立家长的教育威信

    这种威信的意义在于:孩子不一定都听家长的,但是紧急情况下我们要有方法能让孩子能立刻听自己的。例如:很多家长经常用的“1、2、3”式的规矩——小孩严重不守规矩的时候可以用这个规矩给孩子设立家长的底线,告诉孩子“当我数到 3 之后我就已经无法容忍你的行为了,要给你惩罚了”。

    其实说白了,意思就是要让孩子有个怕的时候,这样的话,不管是“放养型”还是“圈养型”,在原则问题上,家长都能很有效率的将孩子揪回来不至于脱离正常轨道太远。

    但这种方式不能经常用,不然就用处不大了。

    其次,家长的教育威信来自于家长的平等、承担、真诚和威严,所以也是较为综合的一个长期过程,但是在 3-6 岁是一个非常好的阶段,这时候开始建立家长的教育威信要比之后的任何时候都来的更有效率(到了三年级以后你要是再想建立原先没有的威信,就已经很难了,因为孩子已经开始挑战大人了,没那么“听话”了)。

    ② 找到良好的与孩子的沟通机制

    沟通其实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这里要说明的是,过多的说教不代表有效和充分的沟通(比如讲太多道理),反倒可能会降低家长的教育威信,而且在 3 年级之前,讲道理的方式基本上效率都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孩子这时候基本上都能听懂家长的话,但是不太愿意接受家长的道理。

    [​IMG]

    至于沟通方法,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我的其他问题的回答和专栏文章中有一些内容题主可以去看一看,希望能帮助到你。

    二、尊重灵魂,培养独立人格

    这里的尊重和独立,其实更多的是家长要学会放手。抓紧谁都会,如何放,放手的成都可能才是很难把握的,不过好在原则性的东西还是比较好把握的:

    ①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起床、刷牙、吃饭等等问题,很多家长会在一年级的时候来找我,愁眉苦脸的开始跟我讨论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都很简单,都让 Ta 自己去学着做就好了,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家长提出建议(能不亲自动手就不要亲自动手)帮助孩子改进就好了。

    [​IMG]

    好了,问题来了,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说:“那我的孩子刚开始我不叫他起床写作业,他不起床,就迟到,不写作业,就被老师批评了,这该怎么办呢?”非常对,这就是我第 ② 点要说的:

    ② 尽早的让孩子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其实就是尽量让社会规则去约束孩子,这样我们家长既不用当坏人,还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

    回到第 ① 点,孩子不起床,就迟到,不写作业,就被老师批评。好了,其实我就是很希望能看到我的孩子能有一次迟到或者被老师批评的经历,下一次 Ta 就不敢这样了,自己就知道要自己早起,自己做好作业了。老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孩子就是社会化的第一步!这些小的挫折其实才是孩子的必修课,但现在还有很多家长都还没想明白,谁先想的明白,谁的孩子就会成熟的更早。

    ③ 社会化的平等和尊重

    很多家长来找我的时候会跟我抱怨:“现在的小孩不能太尊重他们,不然的话他们就很容易得寸进尺,很难管。”这时候我都会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孩子你不认识,而且跟你一样也是成人,他做的那些行为如果影响了你,你要怎么去做呢?”听到这个问题很多来找我的家长都会楞一下,然后会心一笑。

    家长太过关注孩子,导致自己没了生活,没了独立的时间,那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已经没有什么榜样可以让孩子自己养成独立的人格了!

    [​IMG]

    现在社会上很多所谓的“正面管教师”或者育儿砖家都在推崇“正面管教”的方式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要更细心的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尊重,而是在铸造另一种温室,阻碍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IMG]

    真正的尊重是:将孩子当做成年人去看待,对出格的行为要毫不妥协的制止,但是在沟通时,要适当的尊重对方的情绪和人格,与孩子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只要家长熟悉了以上这些原则,并把握住了,那么对孩子的教育就只剩下技巧和方式的摸索了,具体用什么工具,真的不重要。

    说的比较多,希望能帮助到题主。劝题主不用太纠结于这些行为约束工具的问题,小孩不是小猫小狗,简单的工具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格的孩子的,关键还是要原则性的把握的基础上让孩子的人格尽情的放飞。

    最后建议题主和有兴趣的家长多去看一些没有那么学术但却是由权威的心理学家编写的教育书籍,比如:《真正的幸福》,《教出乐观的孩子》(作者:马丁塞利格曼,美国心理协会会长)等积极心理学系列丛书。这些能帮助家长宏观的把控自己的教育路线和节奏。

    [​IMG]

    回顾一下这个文章,感觉除了评价和其他建议,还没有告诉题主跟行为自律板相关的改进建议,所以更新一下,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使用这种自律板。

    一、运用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具体化疗法(别听我瞎哔哔,看下面解释其实很简单)

    其实,就是让自己的行为可以看到。看到自己做的好,有成就感,或者自己做的不好,让自己更积极更有目的性的改进。根本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具体怎么做呢,下面的图,是我辅导一位家长,和孩子一起根据实际自身情况共同设定的一个行为心理学的行为改进表:

    [​IMG]

    这位小朋友平时喜欢生气(二年级),跟他聊天的时候,发现是个很好的孩子,但是经他本人口述,自己生气的时候很想冷静下来,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

    1. 我与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同建立起来了这个表,

    2. A3 纸大小(图中是我复制出来的,实际比这个大,字写得不好请勿喷),贴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3. 周一到周五,有爸爸妈妈填写,只要想生气却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就打个五角星,如果没控制住就打一个绿色的三角。

    4. 每天做一次总结,然后父母和孩子心平气和的商量下次如何让自己更快冷静下来,并且回顾自己成功冷静过的经历,找到让自己冷静的方法

    5. 父母与孩子共同约定奖励标准和措施,:如果一周有 15 个红五角星,就可以周末去看一次电影。

    这里要注意几点:

    ① 奖励方式一定是父母和孩子一致同意的结果

    ② 标准不能高到不可企及,也不能低到很轻易就能得到(从图中可以看到孩子这一周是得不到奖励的,但是只剩一点点就做到了,那么下周就要鼓励孩子做的更好,很轻易就能得到奖励了)

    ③ 等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进,标准要有所提高,奖励可以不用提高,只要这个奖励还有吸引力

    二、从上面这个表,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跟题主的《儿童成长自律板》有几个显著的不同和优点:

    1)目标单一且直接,有利于孩子明确和执行计划

    2)做的不好的和做的好的地方一目了然,可以让孩子直观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成绩

    3)目标与父母一同制定,孩子也参与其中,激发了孩子的自觉性

    4)目标和奖励灵活好控制,每天还要有一个回顾,可以高效的解决孩子的一个行为问题,等一个问题解决了,再去解决下一个。(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不太可能有一蹴而就的方法)。

    当然,再次重申,这只是孩子几十年教育中的千千万万个方法中的一个,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就算是个好方法,不同的执行者和不同的家庭环境也影响着方法的使用效果。所以,还需要家长多努力和尝试才能逐渐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