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Emoji 们正在占领世界,真是让我「喜极而泣」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2-0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emoji会成为全球性「文字」吗?

    [​IMG] Mimi谜妹,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审美、态度、严肃心理学。

    网上有句话说:

    An emoji says a thousand words.

    一个 emoji 胜过千言万语。

    1982 年 9 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位教授写下了第一个笑脸“:- )”,当时它被写在学校 bbs 上,用来告诉人们哪些帖子是笑话,而哪些不是——这就是符号表情最早的起源。

    而现在的 emoji 起源于 1995 年的日本。Emoji 的含义是“絵(e =图片)文(mo =写)字(ji=字符)”。“那时我们觉得,如果能拥有像 emoji 表情符号之类的东西,那就很可能可以让人在打字时,做到如同面对面的交流。”设计师栗田说。

    如今,Emoji 们正在占领世界。来自美国 Swyft Media 的数据,超过 74%的美国人在线上交流时常常使用 emoji,或表情贴图,或颜文字。每天他们平均使用的上述表情的数字为 96 个。每天,全球有超过 60 亿个表情符号在移动端社交 app 上飞着。emoji 百科也已经被建立起来,类似维基百科,emojipedia 是一个可以查抄各个 emoji 含义的百科网站。“Emoji 给我们发送的消息增添了人性。”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这样说。

    Instagram 是 emoji 使用的重地。超过 50%的 Instagram 上的留言包含 emoji。以下是 Instagram 上使用最多的 10 个 emoji:

    [​IMG]

    一个更新的基于 twitter 的研究则显示:

    “爱心”是使用最多的表情,

    其次是“笑哭”(Joy),

    然后是出乎意料的“不高兴”(Unamused),

    第四名则是“很放松”(Relexed)。

    排名第一的爱心 icon 绝对是 emoji 界的明星。全球语言监测(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第 15 届英语使用报告,将心形 emoji 选为 2014 年度单词。这个小小的心形符号每天被使用的频率超过1 亿次这是此项全球语言监测调查 15 年来第一次将“年度词汇”的荣誉颁给了一个符号。

    不过 emoji 并不仅仅被在社交网络上使用,如今它已经进入严肃书面语言的领域

    今年 1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国情咨文的时候,英国著名媒体 the Guardian 在 Twitter 上开通了@emojibama 的账号,将国情咨文翻译成了 emoji(绝大部分,其中还是包含了一些英文单词)

    而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最新论文“Impact of Atmospheric Chromatic Effects on Weak Lensing Measurements”,则正式成为了第一篇公开使用 emoji 表情的文献

    [​IMG]

    CNN 已经为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特别制作了选举 emotion,以方便大众谈论。以下是各位总统候选人:

    [​IMG]

    商业世界的营销策略也少不了 emoji,汉堡王、宜家等商家都制作了自己的 emoji。用户们很喜欢使用它们,也不太会觉得他们是广告。

    [​IMG]

    (二)

    Emoji 正在改变我们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随着 emoji 从 2011 年起的广为流行,它已经逐步取代了过去红极一时的网络词语,比如 lol,lmao(laugh my ass off)等。和这些词语不同,虽然我们在聊天中使用 Emoji 和颜文字,但其实,我们的大脑在识别他们时,是把他们当作非语言性信息来处理的——这意味着,我们把它们当作情绪交流来解读,和解读表情、语气、手势、身体姿势一样,并不像阅读文字和倾听语言。

    非语言性文字对于交流中双方能否准确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都曾发现,两人面对面对话时,70%的沟通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23%是通过语调传达,仅有 7%是通过文本传递的。用键盘实现非语言性交流,是 emoji 给人类带来的重大突破。Emoji 在文字信息中起到的作用就像打电话时的语气,以及面对面交流时的手势一样。

    目前,针对 emoji 的研究还比较少,但针对颜文字,有一些研究可以旁证上述结论。有研究者曾经让两组各 12 位被试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被试只能通过电脑打字互相沟通,其中一组被允许使用颜文字,另一组则被禁止。结果显示,被允许使用颜文字的组员们比起另一组要更加享受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

    此外,尽管在生活中我们很少察觉,但人类在和彼此对话时,会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情绪。这种情绪传染是我们表达共情和建立关系的很大组成部分。然而在线上交流时,我们却错过了情绪和共情的关键元素——直到 emoji 出现。

    研究发现,当我们看到一个微笑的 emoji 时,我们大脑中被激活的部分和看到真正的笑脸是一样的。甚至,如果我们当时的情绪和看见的 emoji 不一样,我们还会根据看到的 emoji 不自觉地调节自己的面部表情。有学者认为,那些比较容易随着 emoji 调节表情的人,有着更高的共情能力

    而最有趣的是,这种能力并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这是在最近几年,我们的大脑随着颜文字和 emoji 的出现逐渐发展出来的——仔细回想,是不是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自己好像不太能看懂颜文字,在学习后才逐渐掌握。这意味着,社交媒体已经为我们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大脑活动模式

    此外,emoji 对这个时代的我们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根据 Kelly 和 Watts 的研究,人们在发送 emoji 时,有时只是因为他们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emoji 与其说是被单纯看作传递情感的载体,不如说emoji 承担了一种新功能,人们可以借此低成本地维持基本的谈话关系

    当不愿思考如何遣词合适;对对方的话题没兴趣或不认同,又不愿花太多精力阐释自己所想;

    上一轮对话时分心了,无意询问,希望直接继续;作为不专注的补偿,人们下意识地会用一个夸大的表情符号来掩饰。

    发送一个简单的笑脸,有时也是告知对方:“我已经收到你的信息,可是我不知道如何回复你。”

    这样的表达似乎要比完全不回复的沉默好得多,毕竟后者因为缺乏形式上的回应,往往会使对方有被忽视的不舒适感。社交网络让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超负载的朋友圈世界里,我们的“熟人关系”史无前例得多。我们日渐感到,自己有限的精力无法维持这样庞大的谈话关系网络,这时,emoji 应运而生。

    人们还使用 emoji 来做了其他事情,比如提高人们对边缘群体的认识,并帮助增进沟通。比如,统一码联盟(Unicode)为 emoji 加入了不同肤色的“我爱你”手语,最新版的 emoji 中,同一表情有着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的版本。支持者认为,不同肤色的手语有利于失聪人群进行沟通,也有利于失聪人群与健康人群的沟通。

    瑞典的非盈利组织 BRIS 认为,emoji 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地与问题儿童进行沟通,包括那些遭受虐待的儿童。 BRIS 旗下的一个手机 app 开发了几个 emoji,比如被殴打后的熊猫眼、用粗言秽语恶意中伤、想自杀,还有别的一些有害情景等。BRIS 告诉新闻机构 PBS,使用这些表情的原因是想帮助受害者更好传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帮助他们描述痛苦的回忆。这些 emoji 还能帮助孩子们打破语言障碍,表达自我。

    《创世记》记载了巴别塔的故事:曾经,全世界的人们都说同一种语言。后来他们决定一起建造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对此感到恐惧。为了阻止人类通天的计划,上帝让我们学会了说不同的语言,使我们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巴别塔的计划因此失败,人类也自此各自为营,四散东西。Emoji,则可能成为第一种能够为全人类理解的语言。

    我在 Instagram 上有几位来自中东的朋友,他们不懂英文我也不懂阿拉伯语,emoji 一直是我们几年里互相沟通的唯一方式。英国著名媒体 the Guardian 在用 emoji 翻译了奥巴马的国情咨文后,曾这样说:“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能统一意见的,可能也就只有 emoji 了。”Emoji 虽小,它所带来的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却是人类最高的力量之所在。而这才是我们正在参与的语言革命的真正内涵。

    以上。

    原文发表于:你正在参与的语言革命|Emoji:再建巴别塔

    Reference:

    Joshua E. Meyers and Patricia R. Burchat,Impact of Atmospheric Chromatic Effects on Weak Lensing Measuremen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807, Number 2

    Ryan Kelly, Leon Watts ,Characterising the Inventive Appropriation of emoji as Relationally Meaningful in Mediated Clos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s of Technology Appropriation: Unanticipated Users, Usage, Circumstances, and Design, 2015-09-20 - 2015-09-20, Oslo.

    LUKE STARK , KATE CRAWFORD,The Conservatism of emoji, The New Inquiry,2014-8-20

    Lisa Lebduska,emoji, emoji, What for Art Thou?,Harlot, NO 12 (2014)

    Julie Kliegman,The upside of emoji,The Week,2015-10-01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 knowyourself2015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