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想在楼顶种一大片花花草草,需要慢慢来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2-1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好像屋顶绿化提了好久了,为什么很少看到建筑有这样实施的呢?

    [​IMG] 毛羽立,这个冬天格外冷,秋裤不够用了。

    借着这个题目,提供一种普遍适用于此类问题的思路。

    如果一个概念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应用,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 没有得到普遍的认知;
    • 没有强制性政策法规的支持;
    • 没有激励手段;
    • 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
    • 没有有效的推广措施;
    • 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案例;
    • 没有完善的管护模式和评价标准。

    之所以上面未提到资金问题,是因为,只要其他几条具备的话,资金并不是问题。几位大大如果在各种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屋顶绿化的事儿,那么“政产学研用”的链条自然会被打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

    回到屋顶绿化的问题。首先,屋顶绿化是不是真的很少被实施呢?如果把屋顶绿化的意义延伸到一个比较广义的层面,其实这个概念在国内应用得并不少,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许多地方(以南方为主)就开始利用低层建筑的平屋顶做种植了。但是,这样自发的行为是很难得到真正的推广的。

    随着城市里的楼房越建越高,商业性的公建和住宅的屋顶基本很难被利用起来。原因并不难理解:高层建筑的屋面光照强、气温高、风速大,同时考虑到荷载,屋顶绿化的图层必须很薄,我们普遍熟悉的地面种植方式并不适合在屋面上使用。相应的,由于种植难度加大,所需的养护成本也会增高。

    大多数建筑在设计阶段是没有考虑屋顶绿化的,如果在投入使用之后再试图改造,更会遇到很多问题。从设计的角度,种植屋面和普通屋面的构造不同,很难直接加建绿化;从管理的角度,屋面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业主共有,而统一全体业主的意见有多难,也不用多说了;从维护的角度,大多数建筑的电梯都不能直达屋面,建造和维护都需要人工走楼梯运输材料。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中,《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的评分项 4.2.15 明确提出了关于屋顶绿化的条文:

    居住建筑绿地培植乔木不少于 3 株 /100㎡,公共建筑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得 3 分。​

    看似提出了要求,实际呢?

    首先,《绿标》并非强制性标准,尽管部分省市提出了新建建筑要达到一星级的地方性政策,但也仅仅涉及新建建筑,存量巨大的既有建筑的屋顶还是没有得到利用;

    其次,刚刚提到的 4.2.15 在《绿标》中也只是评分项而非控制项,也就是说,做了能加分,不做也没关系;而且在整套标准的评分规则中,“节地与室外环境”部分的权重为居住建筑 0.21、公共建筑 0.16(设计阶段),也就是说,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加权以后只有区区 0.48~0.63 分(不考虑部分条文不参评的情况)。

    占的分值这么小,做起来难度还很大,开发商和设计单位放弃这部分得分也是情理之中。

    部分省市有关于屋顶绿化的地方政策法规,其中有一些是强制性的,效果据说还不错,比如 @淑雅提到每年都有采用屋顶绿化的项目,这方面重庆确实走在国内的前沿。不过,强制做屋顶绿化,并不代表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涉及到我在最开头说的管护模式问题了。

    其实屋顶绿化在设计和学术领域一直受到较高的关注,每年国内也都有相关主题的国际会议。不过,几个行业内的专家喊喊口号、搞搞示范工程,离真正的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

    至于我个人,其实宁愿看到它的推广慢一点、稳一点。因为每一种新事物被人接受的过程,都需要不断地去试错。盲目跟风,贸然动手,设计了屋顶绿化却不能达到良好的施工质量,或者做好了却不能好好维护的话,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影响建筑的使用体验,还不如不做。

    最后上几张图:台湾成功大学“绿色魔法学校”的屋顶绿化

    [​IMG]

    [​IMG]

    [​IMG]

    [​IMG]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