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信你,因为你说的和我愿意相信的一样」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2-2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从认知决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人更容易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

    [​IMG] 陈卓,你的观察方式决定了你能得到的答案

    这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人们对能够证实(而非证伪)自己想法信息的天然偏好,二是后期反馈的无效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Peter Wason 将下面这张图片呈现给被试,并告诉被试,每张卡片都是一个字母和一个数字。然后提出一个猜想:“如果卡片的一面是一个元音子母,那么它的另一面就是偶数”。那么,你会选择翻动哪些张来确定这个猜想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IMG]

    [1]

    他们发现,很少人能够给出正确答案——“D 和 7”(仅有 4%)。“A 和 4”是回答最多的,“A”是另外最多的选项。换而言之,人们更偏好于去翻动那些能够正面证实我们提出的陈述的卡片(A、4),而不是证伪的(D、7)。

    另一个实验更能反映这一点,Watson 告诉被试,他会给出三个示例数字,比如 2 ,4, 6。然后让被试猜测这三个数字这样排列的规则。被试可以列出另外的三个数字,然后询问是否符合规则,不限制次数,直到被试确定自己明白“规则”以后,告诉主试。

    他们发现,很少有人能一次判断正确。例如,示例数字 2,4,6。主试心中的规则是“数字以从小到大依次排列”。那么被试往往是这样的反馈的:

    [​IMG]

    [2]

    Watson 发现,被试更多去选择证实规则的做法(如图 2),而非证伪的做法。

    我们称这种倾向为“证实性偏好”(Confirmation bias)。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更容易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因为证实偏好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多去寻找证实自己猜想的证据,而不是证伪的。

    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面对新信息时,那些潜在可证实人们想法的证据往往就被第一印象认为是更加有价值的,而那些不具有潜在证实性的证据就会受到高度的批判性和怀疑性的审查(Lord et al.,1979)[3]。也就是我们要谈的,后期决策反馈的失效。

    事实上后期反馈的失效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因为这不仅仅包括对新信息的态度 —— 决定哪些信息有价值而哪些信息没有价值。而且由于人们对环境的主动性,人们控制了如何获取信息的渠道。这里面最著名的要属“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即大名鼎鼎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比如,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我们就会表现的举止更加得体,更积极、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这也使得我们更容易被他人认可,更容易得到上司的赏识,从而反过来又加固了我们认为自己优秀的念头。而当我们认为自己并不优秀,我们就害怕失败,更不喜欢表现自己,也就丧失了被他人了解以及被上司赏识的机会,这又反过来让我们觉得自己不优秀。Rosenthal 的实验中,那些被随机选为“智力优秀孩子”、“智力低下”的学生,正是由于老师的自我实现诺言而让他们对贴上“智力优秀孩子”标签的学生更加耐心,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而对随机选为“智力低下”标签的学生相反,这反过来加固了老师心中的刻板印象。这里面可以看到,刻板印象的形成,本身是人们主动性参与环境的导致的——“黑人智力低下”的刻板印象,使得他们更少有被教育的机会,黑人学校申请教育经费更加困难,请来的老师水平相对更低,也使得黑人孩子成绩更不好,这又反过来加固了“黑人智力低下”。

    这种人们与环境的互动,使得我们的证实性偏差更难被校正。而且可能由于反馈的失灵,使得坏的行为被加强,比如动物的迷信行为(斯金纳的鸽子~)。

    如果这还不是最糟的,那么人们的行为本身就有改变人们认知的能力才更让人无语,也就是著名的 认知不协调理论自我知觉理论。我们做出的行为,哪怕是非情愿的,也会改变我们和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比如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随机到的一位被试并不赞同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的人当众读这位独裁者的文章,事后发现这位被试对巴蒂斯塔的观感有所上升——而“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们,即便知道这位同学是被迫和随机的,也更倾向于认为他更赞同巴蒂斯塔。

    综合上述,人们由于证实性偏好(Confirmation bias)和后期反馈的失灵,导致人们更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内容。

    --

    最后我们探讨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说,为什么这种决策行为会被进化保留下来?

    由最初的实验 1 和实验 2,我们发现,与寻找证实性的证据相比,那些证伪和否定性的证据可能更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到答案。比如实验二,如果人们认为这个规则与偶数有关,那么他只有试验一个含有偶奇数的数列才能检验这一点(也就是说大量符合偶数数列的例子并不能推导出这个规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强调枚举法可能的危害,以及吐槽(中医等)经验性学科的不严谨。那么为什么人们不积极寻找否定性的证据呢?事实上,这很可能面临实用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当你面临一种罕见的疾病,你喂了一大包不知道哪个起了作用的药物下去,结果病人康复了……此时,为了确定哪些东西起了作用,你分别给那些人喂其中的一部分,可以料想,必然有一部分病人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或者你是一名服务员(老师),你突然发现今天小费多了起来(学生成绩提高很大),为了弄明白原因,你可能故意不做某些东西,这必然导致(你的消费在实验中减少&一部分学生成绩不能提高)。

    另外,最后我们谈谈,为什么进化保留了这些偏差?诚然,我们知道,如果使用更好的决策模式,那些人可以更好的生存下来,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由于人们决策资源(精力、认知资源、环境的复杂性)的有限制,使得人们很难采用非常好决策模式。而我们认为具有改进意义的决策模式相较之最优的决策模式,相距也是非常远的……举个具体的数字,大抵改进的决策模式,能够让我们对自然的预测从 0.1% 到 0.8%……但带来的资源消耗却上升了太多。而且由于进化的性质,使得我们失败的成本非常的大——死掉就没有了后代。所以使得那些被保留下的基因,都是目光相对短浅的——因为长远点儿的都在试错和忍耐中挂掉了……

    这是很有趣的,一方面,进化鼓励我们按照因果图式的思维解释世界——这种因果图式的思维保持了经验的一致性(Kahneman & Tversky , 1979),并且让我们感觉身心愉悦(一些探求真理的兴趣),另一方面,进化的规则导致了失败高昂的成本,使得我们不能去选择更优的决策规则(因为会耗费太多精力和认知资源)。所以我们现在得到的,就是一种折中的妥协……

    毕竟,那句话怎么说呢?

    在瞎子的世界里,独眼龙就成为国王。——Tom Wallstern​

    [1]引自:Psychology Classics: Wason Selection Task (Part I)

    [2]引自:《判断与决策》,斯科特.普劳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版,第 20 章,P203

    [3]Lord, C.,Lepper, M. R. , & Ross, L. Biased assimilation and attitude polarization : The effects of prior theories on subsequently considered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9,37,2098-2110.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