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一个作用,对语言学习者的帮助和影响有多大? 青格乐,心理语言学博士在读 非常好的问题。Stephen D 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写于 1982 年,如果大家看到他最近的一些演讲,会发现他对课堂教学的态度有所回转(有一个 2012 年 Krashen 在香港做得演讲还提出了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可以确定的是,Krashen 反对有意识的语言学习,他认为语言学习完全是内隐的,是无意识的,外显的语言知识只起到监控的作用。不管 Krashen 怎么看,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课堂教学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什么呢?课堂教学究竟有没有用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第二语言水平? 一、课堂教学在二语习得中作用是什么? 课堂教学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非常非常大,非常非常重要。我很佩服很多自学一门外语并精通的人,但是语言老师和语言课堂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从 Krashen 的可理解输入的角度来说,语言老师作为这一门语言的精通者,ta 是给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的最佳人选,作为老师,ta 会时时衡量学生的水平,并相对应学生水平提供可理解输入,所谓的 teacher talk;或者,教师根据这一整个班级的平均水平实施相对应的课堂活动。 从 Vanpatten 的输入加工理论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角色更加重要 Vanpatten 赞同 Krashen 的输入的重要性,但是 Vanpatten 同时也提出了质疑,有了输入就一定习得了吗?input(输入大脑)就一定 intake(大脑真正吸收的部分)了吗?不是的。所以 Vanpatten 在 input 到 intake 之间增加了 processing(加工)的概念,也就是大脑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一定程度加工从而达到被大脑吸收的程度。而这个 processing 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重要之处,一些晦涩的 input,老师可以帮你加工,成为 intake。Vanpatten 不反对外显的学习,所以,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从外显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更加重要。重要之处在于,一位专业的语言老师为你提供了准确的语言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准确的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石,最初的误解和错误一旦形成,后期非常难改。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最近在看木心老师的《文学回忆录》,一位文艺理论的老教授跟我说,如果想用此书作为文学入门读物可能不太好,因为此书看起来浅显易懂但是包含了大量木心先生的个人见解,相反,作为菜鸟,你应该读客观中立中肯的入门读物,读木心,还得是有了一定文学见解后读比较好。我深以为然,先入为主的印象和语言知识都是极难纠正的。而课堂教学可以避免自己在黑暗中走弯路。 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来看,尽管社会派推崇交际中提高语言,语言在人类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内化,但是课堂教学依然重要。一个人没有基本的语言知识,如何去跟人交际?并且,课堂教学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一些初级的甚至是低级的交际环境,让学习者先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中从较初级的交际话题逐渐进步到高级的交际话题中去,尤其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这一点更加重要。 综上,课堂教学对二语习得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不要忽略一名专业的语言老师的重要性,更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学能力。教语言不是随便找个母语者就能教的,学语言更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儿。 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第二语言水平?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教过四年中文的菜鸟老师结合理论总结一下我的教学经验:这世界上那么多天花乱坠的语言课堂以及语言教学方法都比不过我们北语八九十年代就提倡的精讲多练。 无论这个语言课堂多充满花样,精讲多练是核心。所谓精讲,是指利用一节课中最有效的 5-10 分钟高效的讲明白语言点,语法也好、词法也好,一定要切中要害。所谓多练,就是根据这几点“要害”做相应的训练,这个多练是语言老师可以多发挥的地方,进行可输入理解也好,互动对话也好,花式记忆也好,其实都是精讲多练中的多练。这二者缺一不可。至于哪一种“多练”更有效我也不敢给出定论,需要查一些课堂教学的实验。作为老师的经验是,就算某一种特定的练习学生很喜欢,也不能只用这一种,而是应该花式操练,这样学生在一节课中才不会觉得无聊和枯燥,才能不断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也不能过于花式,老师要学会平衡。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学一门语言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