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看书时脑洞太大,碰到一点不懂的就读不下去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2-0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看书时脑洞开得太大,因无法忍受任何「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导致读书效率低,应该如何解决?

    [​IMG] 俞林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微信公众号:psychotherapist_ylx

    在看难一点或长一些的书籍时,人会有复杂的感觉。一方面会觉得很好,似乎懂了不少知识;另一方面又很受挫,因为有很多似懂非懂的内容。那种好的感觉会促使人继续看下去,而那些不好的感觉会让人不愿意拿起一本书。

    临床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有一个特点:当学习任务不太繁重时,他们可以学得很好;但一旦学习任务繁重时,则学得很糟糕。这些人正如题主一样,会尽量把书上不懂的知识点弄明白,这种刨根问底的劲头让他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一旦学习任务变得繁重了(比如遇到大量无法在短期内弄懂的知识点),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情。正如题主一样,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去弄懂那些知识点(有些是根本不重要的),而忽略了整体的学习效率。最终成绩并不好,学得又很辛苦。

    这些人缺乏一种忍受未知的能力。我曾在一篇回答要和未来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和老板吃饭,吃饭时聊什么? 中阐述过精神分析家比昂的“前概念”理论。对于一次会面,一次阅读,一次会议,一堂课,等等,我们其实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肯定会发生什么,这种未知是令人焦虑的。有些人会提前准备太多的东西,这是一种对未知的过度掌控,是无法忍受不确定的表现。能忍受不确定的人能允许那些情况的发生,无论好坏。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这种心态能让“前概念”的内容(似懂非懂的内容)转变为概念的内容(理解的内容),并再一次开启新一轮的循环。

    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了大量的“前概念”,前概念的存在是转化的前奏。忍受前概念的存在,慢慢地,这些前概念变成了概念的东西,人会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此时,能体验到一种理解感和满足感。

    为什么有些人难以忍受未知,强求理解?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寻求确定性的人,他们强烈地需要咨询师给他们一个“框架”、“总结”、“核心问题”的描述。但即使给了这些认知性的“框架"和“总结”他们还是不满足。这些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困惑的、混乱的部分。也许他们在工作中呈现出的是很确定的结构,但在生活中或者咨询中,则难免会有非常散乱的一面。在咨询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发现,原来自己内心是那么地混乱。

    这些人往往在幼时成长过程中缺少一个能够理解他的人。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以及面对混乱不堪的内心世界,幼儿需要一个帮他理解的人。这种理解让世界变得可知,让自己也变得可知。而没有一个帮他理解的人,这些混乱的部分便成为一些未被消化的部分存留在内心,这种未知折磨着他们。他们迫切地追求外在的秩序只是为了弥补内在的散乱。在很小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懂很多,没有了外在的帮助,他们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力量去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这些人在面对外在的未知时,会激活内在的混乱状态,这令他们焦虑不安。

    心理咨询的过程提供了一种内在整合的过程,让那些混乱的、害怕的、无法理解的心理内容,通过与咨询师的讨论与解释,把它们消化和吸收进来,从混乱的潜意识转变为可知的意识成分。这相当于完成他们幼时未能很好完成的任务。当内在更加完整之后,忍受内在或外在混乱的能力提升了,从混乱中体验到理解的能力也提升了。此时,他们具有了一种消化未知的能力,他们能不断地从潜意识(未知)到意识(已知)的转化过程中体验到乐趣,而并不那么在乎确定性的答案。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