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语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的表达? 知乎用户,语言学幼儿园小班生,汉语言文学与对外汉语托儿所毕业 谢邀。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不过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语言方面的问题。 类似的现象不只出现在印尼语。马来语就不说了吧?像泰语也同样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表达。比如: 春季:ฤดูใบไม้ผลิ 夏季:ฤดูร้อน 秋季:ฤดูใบไม้ร่วง 冬季:ฤดูหนาว 当然,一本关于泰国概况的书可能会告诉我们,其实泰国通常也只有三个季节:热季(ฤดูร้อน),雨季(ฤดูฝน)和凉季(ฤดูเย็น,或者ฤดูหนาว)——嗯,那是泰国北部,要是在泰国南部,八成只有俩季节:不是热季就是雨季,这也是答主本人在泰国工作、生活几年总结出的经验。(正如某人调侃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一样,“除了七月全都是冬季”……) 如果把我们的视野再放大到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乃至世界的范围,你会发现,这个现象是蛮常见的,就连因纽特人都知道冬天夏天呢,尽管我们总觉得他们居住那嘎达死冷寒天的…… 我们知道,一种社团的语言,应当是具有能产性的。一样事物,一种概念,在社团生活的范围内不曾出现,在其语言中不曾出现,并不代表社团中的人们不能认识、无法理解它——像借词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点我们先澄清一下。 不过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而在于,我们所谓的“季节”,其划分标准是什么? 季节和气候不是一样的概念。季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文季节,一类是气候季节。前者是强调白昼长度和太阳高度的季节,亦即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依据,所划分出的四季;后者强调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也就是以气温为依据划分出的四季。 我们可以举例子说明一下。 像我国的四季划分方法着重气候的天文特征,习惯上常常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之始。从立夏到立秋,这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三个月为夏季;立冬到立春,就是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三个月为冬季;其他的时段(立春到立夏,立秋到立冬)是相对来说太阳高度和昼长适中的日期,是为春秋两季。不过这样的划分与实际气候状况并不太一致; 西方一些国家的划分则相应考虑了一些气候条件。习惯上以“两分两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之首,比我国的四季要推迟了一段时间。这样在其多数地区,虽然与气候的条件相一致,但却与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不太相符合。 从总体上来说,这两种划分方法其实都属于天文四季,其特点是整齐划一。然而这样的方法是不可能反映出每个地区的实际气候状况的。 如果是取以实际气温为依据的气候四季划分法,以候均温≥22℃为夏季,以候均温<10℃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春、秋,显然,照此划分的季节,在同一纬度地区,不同季节持续的时间不一样;在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起止日期也会有差别。而且,以此标准来看,肯定不是到处都有四季,有的地方只可能有三季(比如泰国)或者两季(比如印尼)或者一季(比如北极圈以内)。 由此看来,从全球范围内来说没有统一的四季时段划分。我们所谈论的四季划分,指的是北温带上,人类文明相对较早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划分法。四季递变不是全球季节变化的唯一模式,但由于拥有这些现象的地区在全球还算居于多数,所以一般情况下,笼统地说南北半球四季交替的道理,还是可行的。 那么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印尼只有两个季节但却有表达四季的词语: 首先,人类有能力认识并理解天文季节,这和对太阳高度以及白昼长短的观察测量密不可分——最起码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对天文学现象进行观察,像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产物; 其次,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的划分标准不一样,虽然都是周期性的,天文季节整齐划一,而气候变化无疑要更直观。照气候季节划分标准,有的地方只有三季或两季,甚至一季; 再次,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拥有相对明显的天文四季或气候四季变化,因此传统划分法的表示影响力巨大,在此,我们并不排除语言接触与扩散的可能性。 简单说,题主,你不能因为世界上有些地区没有明显的气候四季之分就剥夺了他们认识和表述天文四季之分的权利…… 主要参考资料: 1《论天文季节和天文气候带的成因》,余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3,Sup.Dec.1995 2《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 4 月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