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哈利波特七部原著小说和八部电影中,哪部最好看? 章漱凡,学电影的 个人认为七本书里最棒的是第四本;而说句题外话,个人认为八部电影里最棒的是第三部。 一部部讲讲原因。先讲小说。 第一部魔法石,在悬念设置和进行上,利用斯内普作为明线嫌疑人,奇洛作为暗线,碍于篇幅较短,虽属牛刀小试,然而我以为结构精巧,最后双面人的设计也是很有意思。 其次,他们发现他那块大围巾也散发出一股怪味,韦斯莱家的孪生兄弟坚持说那里面肯定也塞满了大蒜。 回味魔法石的时候,看到这段我是有点惊悚的……(弗雷德乔治你们敢说我伏地魔王的味道是大蒜!)但是整个一本魔法石,更大的趣味是各种魔法设定,诸如独角兽、会说话的画、多味豆、巧克力蛙……等等。可以说,整个七本,魔法石的创造力是最旺盛的。 第二部密室,摆脱了第一部从第 7、8 章才开始学校旅程的桎梏,这一部的悬疑故事更加完善。吉德罗·洛哈特的角色是个亮点,他的人物完成与最后的悬念揭晓一起发生;而海格充当了魔法石里类似于斯内普的角色,是明线里的替死鬼。金妮参与了密室开启是一个新模式:主角附近的角色与阴谋有关,这在之后几部都有体现。 ……就这样,罗恩在旁边放哨,哈利又掰又扭,经过几分钟紧张的努力,总算把那张纸弄了出来。 ……在我们国家,游荡着许多可怕的野兽和怪物,其中最离奇、最具有杀伤力的莫过于蛇怪,又被称为蛇王。 ……突然,就好像有人在哈利的脑海里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 第十六章的这一段话,与其之后的推理极其精彩,一步步解释了整部书所埋伏的所有伏笔,就如同把散落在全书的珠子一瞬间串起,而又合理。可以说,我认为这是七部书里除了第四部那逆天的结尾,最为精彩的推理段落了。当然第二部的篇幅依然偏短,整体的格局算不上宏大,但是罗琳冲破儿童小说单纯形式的野心已经奠定;小说中的暴力、惊悚色彩以及在悬念设置上的匠心让人不可能把《哈利波特》单纯说是一套儿童小说了。 第三部阿兹卡班的囚徒,其实我认为这一部也非常棒,若不是第四部实在精彩,这一部当可冠绝七部小说。罗琳的野心在这一部,开始涉及成人那一辈的纠葛。整个前四部小说,罗琳其实一直在拓展哈利波特世界的前沿,每一部小说都在不动摇原本世界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元素、世界观和人物、冲突。这一部的小天狼星、虫尾巴、卢平,以及火点地图、火弩箭,还有守护神、博格特,都越来越充实着哈利波特世界。这一次,我们依然拥有着小天狼星,来作为前两部斯内普、海格的身份。当然这次不是怀疑,而是彻底地愤恨和追逐;所以书尾的结局大反转异常精彩。另外,罗琳也把卢平的身份和命运、巴克比克和海格、赫敏的秘密、守护神魔咒等等明、暗线索都埋藏地颇有力道。而哈利与罗琳也牛刀小试地开始涉及到巫师界的政治问题,与福吉、委员会等等都有了更多的交集——再加上,本书对于爱、信任、忠诚等主题极为彻底的贯彻,考虑到第四本书的篇幅太长,我认为阿兹卡班的囚徒是最适合改编成为优秀电影的哈利波特小说。 先不谈第四部,说说第五部凤凰社。恕我直言,看完第五部的时候,我感觉到罗琳在走一个下坡路了。这一部对于哈利青春期心理,以及校园生活、叛逆游戏的描绘,我认为是非常精彩的,比之第四部而言更为细腻和具体。然而,《哈利波特》并不能仅仅是一部青春校园小说。 第五部的优点还是很多的,首先,创造了卢娜·洛夫古德这个经典的角色;另外,这一部当中的乌姆里奇也非常精彩,入木三分,令人厌恨(请注意我说的是这一部);弗雷德和乔治离开校园的那个段落也特别棒。然而,这一部的校园生活风雨飘摇,哈利遭受着非议和自我的心理斗争,却似乎和真正校外的冒险、阴谋脱节了。 在屋子的尽头有一扇门……他碰了碰这扇门,它也打开了…… 整个铺设悬念的过程中,描述都是周而复始的噩梦、噩梦、噩梦,完全没有前四部草蛇灰线的气质。我们看到罗琳抛弃了让霍格沃兹作为最终冒险场所的设定,却很难让哈利的校园生活与最终的冒险联系紧密;这就导致最终冒险与整部小说似乎基本脱离,大决战的文字让我整段整段觉得心焦。 “是时候了,”他说,“是我应该告诉你早在五年前就应该跟你说的事情了。坐下,我会告诉你所有的事情。我只要求你有一点点耐心。” 这是结尾的收尾叙述中夹杂的一段话。说实话,本书中文版出版之前,有人贴出了这句话作为预告,我简直激动地尿了裤子;然而真正看到这“五年前就应该跟你说的事情”的时候,有种脱裤看这的感觉。这第三十七章失落的预言,本应是让所有悬念归一,进行解答和推理的段落,却平淡无奇,除了哈利的发飙和邓布利多的“软弱”之外,让人留不下什么印象。 他站在佩妮姨妈那像手术是一样整洁干净的厨房里,挨着最高档的冰箱和超宽屏幕电视机,心平气和地跟弗农姨夫谈论伏地魔,这感觉真是非常怪异。 在看到第二章的这一段话的时候,我对第五本书还是抱有特别大的期待的,似乎罗琳将给我们展示出一个更加神奇和如临其境的世界。不过,最厚的第五本书还是没有完成最大的格局。这依然是精彩的一本,不过有第四本珠玉在前,则显得大而无当了。 第六部混血王子。这是七本书中我最不喜欢的一本。虽然有魂器、邓布利多死去等等许多密集的点,却始终让我有种“轻飘”的感觉。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本书中有相当多关于少男少女爱情的描述,读来总让人感到有些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另外,斯拉格霍恩的角色写得差强人意,完全没有卢平、乌姆里奇的入木三分,甚至不如吉德罗·洛哈特。这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伏地魔的少年经历,读来还是很有意思。至于“混血王子”这个梗,与其他几部书的重要线索相比而言简直无足轻重;我猜想这是为了最后斯内普的人物形象做一个厚重的铺垫。 第七部死亡圣器。完结篇确实很难客观去说一个感受,因为我读的时候可谓是每个字都在珍惜,生怕太早看完,再也回不去那个世界。这部书几乎完全抛弃了前作的模式,直接离开了学校,进入了纯粹的冒险。我不能说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却确实很难说它任何一句负面的话。 “我真不能相信,”哈利说,“教我打败摄魂怪的人——是个懦夫。” 卢平拔魔杖的动作太快了,哈利刚来得及抓到自己的魔杖,就听砰的一声,感到自己像被猛击了一下,身子向后飞去,撞在厨房的墙上,然后滑到地上。他瞥见卢平的斗篷后摆消失在门口。 类似这种,让我非常难以接受的人物形象跳跃性的变化,在第六、七本书里非常多。有时候我难以明白为何罗琳会添加许多诸如芙蓉和比尔的感情、卢平和唐克斯的感情这类的旁支线索,或根本称不上的线索;既和主线没什么交集,又没展现出多少人性、人物的情绪和气质。反而是唐克斯的变化(本来她在第五部很出彩)、芙蓉的形象、卢平如上文引述中的行为,让人十分出戏。 不过,与第六部几乎没有太精彩的段落不同,第七部拥有许多我认为很出色的地方。诸如古灵阁那条出逃的龙,或者三人组去魔法部当间谍的段落等等,前者笔意纵横,后者趣味横生,很有意思。当然还有最后的这句话: “当然是发生在你脑子里的事,哈利,但为什么那就意味着不是真的呢?” 当时让我回味良久,都起了鸡皮疙瘩。我得说,国王十字车站这一章可以说是第七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在大战中戛然而止,意境空灵而神圣,再加上用对话来进行向来重要的推理和解说,外加一些哲学气质。很有味道。 好!第四部,火焰杯。 这是我认为七部书中最精彩的一部,也是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我们可以看出,前三部和后三部几乎成了一个对称的状态,而这对称的顶峰,就是火焰杯。它继承并发展了前三部悬念小说的气质,并完成了一个结构精巧、动机完备、场面精彩的大型阴谋;并且在描述中完全脱离了儿童小说的色彩,自然地穿插设计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活动和个人成长。罗琳在火焰杯中完全拓展了哈利波特世界的世界观,圆满设计了一个丰富、神秘和生动的魔法世界,在后三部书中再也没有超越。可以说,罗琳在这部 50 多万字(中文)的长篇巨制中,把人物、情节、环境三者都做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在当代魔幻小说的殿堂中,火焰杯必可独当一面。 两百英里之外,那个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猛地从梦中惊醒。 火焰杯是罗琳第二次在第一章没有直接从哈利的视角进行叙述。第一次是魔法石。可以说,火焰杯的开场就具有一个很有气势的格局。魁地奇世界杯是一个绝妙的情节设计,既把魔法世界的视野拓展到了全球,也开始正面描述魔法世界的政治特征。随后的三强争霸赛则又十分精彩,将全书的结构大致地分解,节奏绵密,令读者目不转睛,手不释卷。 莫言说过,“长篇小说要有密集的人物”,火焰杯完全符合这一标准。不仅珀西、福吉、多比等旧人物更加丰满,巴格曼、克劳奇、(被假穆迪演绎出来的)穆迪、小克劳奇、闪闪、卡卡洛夫、马克西姆夫人、芙蓉、克鲁姆……每一个人物都形象鲜明、动机准确、性格持续性强。所有的冲突都在每一个人物的欲望、行动和心理变化中产生。可以说,火焰杯作为通俗长篇小说,其艺术水平是不可低估的。 我说了好多遍火焰杯的格局,那么再来看看格局。这本书对于政治、世界观、人性与社会问题的观照是不言自明的:赫敏在这一部里开始了 SPEW,丽塔·斯基特这个充满讽刺意义的社会人物开始出现,卢多·巴格曼、斯内普与卡卡洛夫的前科问题很巧妙地具有讽喻性,海格的血统问题与种族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很硬性的强行解读。我们随处都可以找到罗琳对于某些人性等问题的细节描绘: 我以为你会求助周围每一个人。隆巴顿会马上告诉你。可你没有——你没有——你的骄傲和独立意识差点儿毁掉了一切。 假穆迪的这番话鞭辟入里,作为对于主角的哈利来说,无疑是很精彩的性格分析。(电影中改为纳威主动告诉哈利用鳃囊草简直呵呵) 除了这些之外,火焰杯的悬念设置和解决也是七本哈利波特中最为精彩的。罗琳依旧设置了明线上的视线阻碍,卢多·巴格曼,卡卡洛夫,老克劳奇,甚至斯内普,都会模糊读者的视线。最后在悬念解决之前先爆发全书最精彩的冲突:伏地魔复活!让读者在这个节奏中先喘不过气来,然后哈利回到学校、离开危险的话音未落,假穆迪给出了七部之中最为精彩的推理和解说桥段,在充满冲突与悬念的气氛中一一揭开谜底,随后邓布利多驾到,吐真剂祭出,所有背后的真相全部吐露清楚,一干二净,干脆利落。 除此之外,全书的伏笔与悬念都精彩无比。例如假穆迪对于德拉科的愤恨,再读之时,心中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我认为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最为成功和精彩的一部。它承接了前三部的优点和气质,并成功地将篇幅拓展为一部恢宏的大型长篇,并且细腻的程度丝毫未减,在各个方面都令人叹服。然而,后三部小说在火焰杯的阴影下明显暗淡,再也难以达到它的高度。不过,哈利波特小说依然是当代魔幻小说中影响力巨大、足以流芳后世的作品。 好,再来说说电影。 第一部魔法石。按着引起市场效果的难度来说,畅销小说改编作的第一部往往最难。克里斯·哥伦布导演的成名作是什么?《小鬼当家》。我认为作为一个儿童片导演的他,将这一部的任务完成的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在改编上基本面面俱到,原著说啥就是啥,只稍微做出了诸如删除“查理接走诺伯”段落这样的改编。 我想这一部的影响最深的,是魔法世界电影化的基础设定。例如概念设计,霍格沃兹城堡、校服、整体气氛等等,在第一部打下了最基本的基础。又例如卡司,都不必说艾伦·里克曼(RIP),玛姬·史密斯,罗彼·考拉特尼(海格)、理查德·哈里斯(RIP)等等,但是三人组、纳威、德拉科的选角,就对后来的电影甚至小说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第二部密室。克里斯·哥伦布导演的局限性开始体现出来。事实上,这部的视觉风格、整体气质和第一部都太过接近(虽然在惊悚恐怖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哈利溜光水滑的头发(这与原著很不符啊)、长焦拍三人组每每在草地上边走边讨论剧情的镜头、结尾华丽而大团圆的镜头设计和音乐烘托、略显过于明亮和儿童化的场景设计,已经很难适应原著越来越阴森暴力、略带黑色幽默的整体走向。所以虽然密室与魔法石整体水平接近,但是观感大大不如了。 先不谈第三部,说说第四部火焰杯。说实在话,火焰杯完全可以改编为一部八集至十二集的剧,它的体量太大,几乎不可能用一部电影就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更何况,这一部的电影改编简直不知所云,我都不知从何开始吐槽。(或许是我对这本小说原著太过喜爱,落差太大吧) 譬如开场戏吧,里德尔府的一段无可厚非(咦小克劳奇),陋居开始,赫敏来叫醒哈利和罗恩,罗恩用毯子遮胸部什么鬼?哈利全程一副“咦怎么回事老子在哪里”的表情什么鬼?门钥匙就随随便便放在地上什么鬼?管理员呢摔!这可是体现魔法世界政治制度的好机会啊! 回学校后,邓布利多变神经病了什么鬼?费尔奇那跑步姿势什么鬼?穆迪对天花板念咒语什么鬼?布斯巴顿是北京协和模特学院吗?德姆斯特朗是山东蓝翔杂技学院?不一而足。这部电影似乎想继承前作的一个特性,那就是丰富而有趣的细节……没有趣,确实挺丰富的……我还记得有一年电影频道有个光影星播客的嘉宾,介绍火焰杯的时候说了句话:“……这一部展开了神经质气质的冒险……”他妈的说的还真对。 第五部凤凰社。说句实话,我虽认为第三部阿兹卡班是系列最好的电影;但阿方索·卡隆的风格并不完全贴合原著,自由发挥的痕迹比较重;倒是大卫·叶茨,他的电影生涯从哈利波特起步,接下来还要继续指导“神奇生物在哪里”,有一种钦点的感觉;而他的影像和叙事风格,不知怎的,与哈利波特原著产生了一种新的、妥帖的总体风格。 然而凤凰社的总体观感,让我认为本片有些“糙”。首先是很多镜头有点接不上,让人感觉后期的时候是不是素材不足;另外有一些特效做的很粗,例如片尾 D.A.成员在木桥上讨论接下来要去魔法部救援,木桥是后期加上去的,看上去非常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第六部混血王子。原著的体量减小,给改编电影减轻了不少压力。这一部我认为观看起来还是比较舒服的,一来是原创音乐比重加大,有不少气氛烘托,音乐居功至伟;二来整体故事的走向比较明确清楚,原著中有点莫名其妙的爱情段落反而让电影产生了很棒的青春喜剧效果。这一部里德尔过去的段落我认为视听上是下了功夫的,记忆如同水墨一样晕开的画面让我印象很深。或许是第六部书给我的印象不佳,我反而对于这一部电影的好感挺高。 第七部死亡圣器上。对这一部有点印象不深,也许是因为它是最后决战之前的一个序幕。七个波特的段落相当精彩,之后的追逐打斗也很令人激动。我得说,导演的能力在最后两部电影中体现出来,那就是他对于魔法世界成人化的一种自我理解和控制,做的还是相当不错。每一个重要场景基本上都没有掉链子。虽然我仍然不大清楚多比的模型是弄丢了还是怎么的,为何长相发生了有些奇怪的变化,但是基本上这部冒险电影已经完全摆脱了前六部的气质,自成一家。 第八部死亡圣器下。这一部是情怀电影,在水平上基本还是做到了比较高的完成度。霍格沃兹大战应该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筹备与设计的场景。斯内普的人物解密也相当出色,符合了不少哈迷的预期。我想,这一部让大多数影迷和书迷并没有太失望,这就是最难做到的任务吧! 好,第三部,阿兹卡班的囚徒。这一部绝非最妥帖哈利波特原著的作品,然而妙趣横生,技巧出众,主题鲜明,叙事完整,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不可多得的在电影艺术上有较高水平的作品。 首先,这一部电影给绵延达八部的哈利波特世界注入了强心针,在第一、二部的基础上大范围拓展了哈利波特的可见世界。例如打人柳、黒湖、禁林边缘、摄魂怪等的概念设计,有新意而且很出味道。阿方索·卡隆很明确地摒弃了前两部的视觉风格,该恐怖恐怖,整部片子照度都偏低;该风格化风格化,电影整体的特征是很明确的。 在场景设计与场面调度上,卡隆无疑是几位导演中最优秀的。诸如博格特那场戏,利用衣柜镜子而做出的“镜中镜外”长滑轨调度,不仅有趣,而且暗暗体现了“镜花水月”的哲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韦斯莱夫人跑着把斑斑拿给从车窗里探出头的罗恩,仅仅用一个镜头就完全交代了哈利他们上车离开的场景,同时镜头对准斑斑,也是一个剧情的铺垫。大门上浮现出来的门闩,巨大的钟摆,麦格教授与费尔奇还有洛丽丝夫人,门外摄魂怪冻结了花朵……极其风格化、形式化的场面设计令人兴味万千。 除此之外,导演的好奇心、黑色幽默、恶趣味,也为哈利波特世界增添了许多元素。例如木桥、大钟、摄魂怪等设计,都在之后的几部电影中得到延续。又如在这一部开始,艾玛逐渐成了许多人梦中的女神…… 你会发现第三部中每一个场景和段落都拥有独特的视角和进入方式,充满了导演对于哈利波特世界的自己的探索与发现。诸如斯内普代课,进入教室,啪啪啪一个镜头横移,关上窗户,大家伙儿哗然,斯内普一个转身来到幕布前,一句台词:“Page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four.”帅呆了;又如斯内普面对卢平变成的狼人,护住了身后的孩子们…… 总的来说,哈利波特八部电影背负着许许多多的压力,其在电影艺术与技巧领域的地位,是不如其原著在小说领域的地位的。然而,正如第四本书冠绝七本原著,第三部电影也是八部电影中我所认为的翘楚。其独特的风格、用心的解读、流畅的叙事、强烈的电影气质,都让我一直以来都对这部电影充满喜爱。我曾对大约每一本原著小说进行过十遍以上的阅读,而第四部则更是至少有二十遍;我曾试图四刷、五刷哈利波特除第三部外的其他电影,都未看下去,唯独第三部,也有了大约十遍的观看。 以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