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淘汰「过于感性」的医生,不是因为医生拒绝爱心 上医学院预科的时候和面试官聊,问到比如说一个人很有爱心,很有医德的时候面试官很直接地说医学院不需要有爱心的医生,因为他们思考不用脑子,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导致医疗水平和治疗率下降,而理性,用脑子思考的医生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救活很多会被自以为很有医德的庸医害死的病人。他还举了个例子,好像是非洲得了疟疾的小孩到医院通常第一件事是补水,有爱心的医生经常因为形势紧急,感性战胜理性,直接给小孩打补水针(Bolus),结果一个非常大的研究发现慢慢的打吊瓶补水,疟疾儿童的死亡率会降低 2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几百万非洲得到的疟疾儿童,会有好几万因为医生的爱心好心办坏事,治死了。所以说,你对国外医学院不收有爱心,有医德的医学生有什么看法? 银闪,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不光是国外,国内也会,但并不是在录取医学生的时候,而是在工作以后,负责淘汰的人也不是老师,而是患者。 我曾经带过一个声音娇美,模样可爱的萝莉住院医,这是个细心温柔的妹子,说句女孩子不爱听的话,在做“女人”这方面,很多女大夫跟她比起来就是男举重运动员。不过这个姑娘干了 3 个月,脱坑了。原因是她觉得自己一直在受折磨,因为她总是细致入微地回答患者的一切问题。注意,是一切问题,每次收病人都得用 2 个小时左右时间问病史查体,每次查房时,她自己的那 3 个病人都得用 1 小时以上,这导致她每天都是在 10 点以后下班的,不过她很情愿加班,而且她很感性,会为病人痊愈出院而与病人庆贺,会听患者悲惨的患病经历而满面愁容,坦白说,大部分她管的患者还是比较满意她的,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大夫很有医德?她的痛苦一定是科室同事羡慕嫉妒恨,集体排挤她导致的吧。 然而并不是。下面我就说说她的痛苦。 1、她的患者并不是她治好的,事实上她根本就没有对患者进行过有效的治疗。每个医生都知道,接诊住院病人时,问病史查体时间不能超过 40 分钟,与患者很开心聊上俩小时,患者是满意了,但是后面的事情都耽误了,因为你不能及时给患者安排检查和治疗,而护士就必须等着你,既不能去取药,也不能准备治疗,等你聊爽了,回来开医嘱时,你会发现聊的内容太多了,很多地方已经记不清楚了,所以很有可能在上级医师问你这个病人特点时,你会对很多地方模棱两可。所以,在我刚开始带这个萌妹子的时候,我只敢让她管新病人,并且,在她“聊天”的时候,她的开医嘱工作,是我替她干的。 2、由于与患者关系过于“亲密”,导致她的日常工作随时被打断。因为患者觉得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有医德”的姑娘,不管谁来探视,都要好好夸赞一番,然后患者家属就会跑到办公室来找她再仔细了解一下“患者病情”,我仔细观察过,她平均每个下午,1 点到 5 点之间至少得与患者家属解释 4 次病情,每次至少 20 分钟。频繁的打断使她的工作总是出错,这些错误不但导致她的工作效率低,也导致护士的工作很难做,因此导致很多护士都很反感她,而极低的工作效率也让科主任对她意见很大,认为这个大夫没有计划性,缺乏时间观念。这让她感觉自己对病人的一腔热血得不到同事的认同,使得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适合干这行。 3、最让她痛苦的是:有些患者也不理解他这样,甚至会投诉她。而这也是导致他脱坑的最关键原因。有一次,她管了一个尿毒症心衰的患者,是个 17 岁的小姑娘,虽然只有 17 岁,可是已经有 5 年的血液透析治疗史了,是个“老病人”,我们这位萌妹子在问病史的时候,一直在安慰这个病人(其实她是在安慰她自己),最后居然一遍接诊一边落泪,等我被病人家属叫道她那时,发现患者在床上坐着喘,她在床边哭的梨花带雨,而患者的妈妈在一旁跳着脚骂她,说她是庸医,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哭,简直是丧门星之类的。于是我只能让她先去值班室平复一下情绪,自己指挥护士抢救心衰,安抚家属。等我把一切搞定后,我问她怎么回事,她哭着对我说,患者家属对她爱理不理,患者本人太憋气了无法配合她问诊查体,她本身就很担心患者,又很着急想赶快让患者不痛苦,所以就急哭了。我问她,那你为什么不让患者先吸氧呢?她说一着急就忘了。要知道患者家属再说她是庸医时,第一条理由就是“我们孩子都憋成这样了,连氧气都不给接。”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一切感情,都必须要受自己控制,当一个医务人员认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应该主动的回避患者。这种情况在医院很常见,很多护士的输液扎针手法很高超,但是她们大部分都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扎针,因为她们下不去手,所以一般都会找其他人给自己的孩子扎针输液。很多外科医生,在自己的至亲需要手术时,都会找其他外科医生来主刀,也是无法保证自己能冷静的处理术中的情况,当然我并不是说医务人员都应该是冷血动物,他们还是要理解患者的痛苦的,这是一种什么养的状态呢?就是医生只能把自己想象成患者本人,想着如果我得了这个病,应该是怎么难受,该怎么治,什么时候能好,想听到医生说什么。除此之外,不能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任何一个至亲挚友,不能想着他有多痛苦,他会不会死这些东西。 最后,我想告诉题主,患者眼中的“医德”一定是建立在熟练,可靠的专业表现基础上的,而不是空洞的,苍白的安慰,任何脱离了专业技术的“医德”都是不会让患者认同的,别以为“总是在安慰”就意味着安慰最重要,事实上,“安慰”只是一个医生在做了能做的一切后,仍然不见病情缓解而采用的最后的无奈的手段,如果什么都没做“就总是在安慰”,下场就会像我带的那位萝莉一样,害人害己。好心办坏事。 田吉顺,丁香诊所 讨论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定义一下要讨论的内容,以免演变成自说自话。 我把「感性的人」定义为:敏感,审美要求高,很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悲哀或者痛苦,有同理心。很容易把自己带到所做的事上,使自己投入。 「理性的人」不同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我定义为:习惯于运用理智的能力,在审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导出合理的结论。尽可能对每件事、每一活动都自归其位。 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低落情绪和高亢情绪一样,每个人也都有他理性和感性的一面,只是所占比例不同而已。 对于「医德」,我定义为「医生的职业道德」。对于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有很多,古有「希波克拉底誓言」,今有《医生职业道德规范》。我认为医生职业道德只要定好原则就可以,原则就是: 为患者的利益着想,不做伤害患者的事情。 在这个原则下,当然包括了尊重患者,平等相待,保护隐私等等。 但是,好多人好像一提到「医德」,好像就是仅指道德层面,好像就是同情,就是讲礼貌,就是态度和善,就是一个「态度」。而如果按照我说的原则,「为患者利益着想」,患者最大的利益,就是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那么,医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完全按照医疗诊疗规范进行处理,就是医德的体现。 所以,「医德」和「医术」,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泾渭分明。 比如问题说明里举得例子,医生对疟疾儿童的处理有问题。如果当时处理的时候,医生明知这样处理不好,但是因为被患者情感影响,还是给出了不恰当的处理,这就不是医术的问题,而是医德的问题——因为他并没有从患者最大利益着想,甚至是在做伤害患者的事情。淘汰这种医生,恰恰是把没有医德的医生淘汰出去。 按照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说法,同情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并不是只有感性的人才会有同情心,理性的人同样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任由自己的直观感受操控我们的情绪,引导我们的决策,这都没有问题。甚至有的职业,还需要你拥有敏感的感受能力,比如说演员。演员需要很善于感受别人的内心,而且善于将自己沉浸其中。 但是,在做和医疗相关决策的时候,医生就不能任由自己的直觉去支配自己的决策了。作为医生,如果你觉得这个患者很可怜,你要做的不是一切都由着患者的要求去做,去「满足」患者,而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给出对患者最有利的医疗建议和处理——因为很多时候,患者的要求其实对他们自己是不利的,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而已。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判断系统,一个是经验系统,一个是分析系统。经验系统可以自主运作,轻松舒适,占用精力少,当然,可能也会出现问题;而分析系统需要你对复杂的信息作出处理,并且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精力。 经验系统就是通过感官进行感知,产生印象、直觉、意愿以及态度,类似我们的感性认识。如果这些感知判断被分析系统采纳,那么就可以逐渐转变为自主行为。 因此,对于各种专业的训练,就是要让专业人员最终形成一种「习惯」,使得专业的判断成为他的直觉。就好像一个普通人很容易通过自己感官接受的感受产生反应一样,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也可以像产生直觉一样很快的做出一个医疗上的专业反应。 像问题说明里提到的情况,如果一个医生不是「用脑子思考」,而只是「有爱心」,结果造成医疗水平不高。这里的问题不是「有爱心」,而是因为这个医生根本就是没有被训练合格。他在产生直觉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人的反应,而不是专业性的。这说明,他的医学专业性,还没有被整合到他的直觉系统之中,那他就是不合格的。 所以,把这些人淘汰出医疗队伍,不是因为他们「有爱心」,而是因为他们缺乏专业性。如果一个训练合格的医生,同时恪守医德,那才会给出最恰当的处理。 当然,如果医生只是训练合格,但是跨过了医德的界限,做了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同样也不是恰当的处理。 另外,虽然问题中没有说过,但是还有说法就是「只有有同情心的医生,才会和患者沟通,如果医生太理性了,就不会和患者有效沟通了。」这其实也是不对的。 有效沟通,最需要的恰恰是理性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同情心。如果只有同情心,反倒有可能达不到最终的沟通效果。因为沟通的目的,不仅仅只有妥协,更需要实现一个更理想的目标。 就像前面说的,有可能你的沟通对象提出的要求其实对他是不利的,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或者被自己的直觉误导,他可能会坚持对自己不利的错误的要求。这时候,如果你只是出于「同情心」就轻易妥协,那就只有「好心办坏事」。所以,仅有同情心的沟通,是远远不够的。 成功的沟通,需要的医生专业的判断,还需要选择有效的沟通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医生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患者真实的需求,这个需求可能不是患者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需要追问诱导;需要判断医患双方真正的分歧点在哪,然后根据医患共同的利益去消除分歧,这个共同的利益就是患者的健康;还需要去寻找患者可以接受的行为方式。这些沟通技巧,都需要医生冷静理性的思考,不仅仅是「态度和善」就可以解决,更不是一个有了同情心就够了。 所以,淘汰「过于感性」的人,并不是医生拒绝「爱心」,而是需要医生达到专业训练的要求;医生行医当然需要「医德」,而这个医德不仅包括对患者的同情,还应该包括专业理性的判断。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