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同样的钱,你会买奢侈品,还是环球旅行? 刘凯罗Cairo,消费者行为学/博士僧 结论:「购买服务」和「购买实物」相比,前者更值,而且值得多。 先定义,商品消费指购买实体商品,如衣物,家具,文具等。体验型消费指不购买实物的消费体验,如到餐馆吃饭,参加健身培训,出国旅游,到娱乐会所做大保健等。 研究者让消费者回忆人生中让自己感到幸福开心的一项体验性消费和一项物质性消费,并评价这两者哪样让自己更开心。绝大多数人表示体验性消费更开心。但在另一组面向未来决策的研究中,人们并不认为自己未来把钱花到体验性消费会比物质上更爽。体验比商品对消费者影响更正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假说有: 体验性消费在记忆中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得越来越正面,因为负面事件比正面事件忘记的快。人们通常会忘记 10 年前旅游时没赶上飞机的焦虑和对景区野蛮售票员的愤怒,但很难忘掉震撼的美景和旅途中遇到的奇葩的人。 体验性消费的社交价值比物质消费更正面。我们在朋友圈上看到晒美食,旅游,和健身的照片远多于晒包的,是因为观众们普遍对物质性炫耀有反感,但对体验性消费的反感低得多。再举个例子,假设和不太熟的朋友见面的时候有两个话题可选,你会选择聊自己最近去过的一个好玩的城市,还是刚买的一个限量款包包? 体验性消费比物质商品更独一无二,更难以比较。买普通手机的人,使用起来的感觉都差不多,还要被买 iPhone 的人鄙视。但去云南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云南的故事,且我在云南的体验,可能比你去普罗旺斯和托斯卡纳的更难忘。 体验性消费和个人的核心价值联系更紧密,人生体验比物质商品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也大得多。因为人们更多地用人生经历定义自己,而非自己的物品。一个旅居过 8 国的富人,在定义自己的时候肯定更愿意用旅居经历做标签,而不是用自己的豪车。同理,刻苦训练跑完马拉松的经历,也比刻苦赚钱买辆车对人身心的改造大得多。 从这一系列研究的结论,及文青的视角来看,把买房买车的钱换来穷游,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买来的商品只能是商品,而买来的经历,都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Van Boven, Leaf, and Thomas Gilovich.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2003): 1193. Carter, Travis J., and Thomas Gilovich. "The relative relativity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purcha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1 (2010): 146. 更多讨论,查看知乎圆桌 · 新消费时代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