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交响乐团的指挥与音乐是完全同步的还是略早一点?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7-1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音乐进行到空白时,指挥突然狰狞了……别太惊讶

    [​IMG] nichrees,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

    楼上朋友说的

    另外前面几楼都在说指挥控制节奏。其实每一段的节奏都基本固定的,排练时候都练好了,如果不是指挥即兴发挥那就按照过去排练的演奏,乐手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并不会出现因为人多手杂节奏乱成一团的情况。​

    这是一个不够准确的观点,大概仅仅只适用于世界上顶尖的几支乐团。

    乐队是由几十位音乐家共同协作的,每一段的节奏都是基本固定的这没错,但是每个人内心对速度的感知力是不同的,而且很可能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变的不稳定。而一部优秀的交响乐就如同一架结构精密的仪器,结构布局上环环相扣,声部之间对比呼应,所以演奏者之间是需要时刻相互倾听的。更何况,音乐作品中,变速处理和段落间较为自由的处理是很个人化的感受,没有指挥的拍子去统一几十位演奏家们,那么鲜少有乐团能保持一致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指挥是要提前于乐队的。而且不仅仅是拍子打在乐队前面,心中对谱子的细节的掌握要始终靠前,对音乐情绪的变化把握要靠前,一切一切,都要靠前!

    首先我必须要说的是,“指挥要走在乐队前面”,这是每个老师都会教给学习指挥的初学者的一句话。浓缩起来就是一个精华的词汇,“预示”。

    评价一个指挥者的指挥法基本功扎实与否,“预示”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为何它很重要,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指挥要提前于乐队”。以下是个人的理解。

    交响乐团中,乐器的发音速度的快慢对比是这样的:弦乐>木管>铜管。铜管乐器的特性决定了演奏者需要十分提前的准备,才能在准确的位置演奏出来。

    举个栗子,《图画展览会》的“牛车”部分,大号(当今多用 euphonium 代替)有一段相当悠长的 solo,而且表现了沉重、艰难的情绪,速度一般不会太快。而演奏这一乐器是需要相当饱满的呼吸作为支撑的。怎么办?

    乐段开始的第一小节是大管和弦乐低音声部的固定音型伴奏,第二拍时大号进,一拍的时间也许足够呼吸,可是别忘记这是一个乐段的开头!前一乐段木管顽皮活泼的旋律犹在耳边!

    这不仅仅是要求指挥提前一拍给大号演奏者一个呼吸的预示,而且要求指挥在乐段转换之后要立刻将乐团演奏者的情绪牢牢抓住,过渡至这一沉重的段落。

    这是很难的。

    如果指挥这里不给大号预示(走在乐队前面),乐手的呼吸和发音就可能不坚决,以至于出现错误(铜管的特性决定的);如果指挥在这里过于匆忙,情绪转换没有提前于乐队,演奏者的情绪难以带入进来,心里会产生“没底”的一丝慌乱,就很可能在这段本应胸有成竹的长 solo 中出现演奏的失误。

    由此可见,指挥者的老师们经常会揪着耳朵对着学生大吼“预示!”“预示!”,就是因为预示可以让指挥家为乐手的演奏提前做准备(尤其是把管乐的呼吸感提前表现出来),预示还可以在作品进入情绪变化之前、在进入变速或者自由节奏前,由指挥先传达出来,使几十位甚至上百位演奏家们可以得到引导,从容地在变化中过渡,而不是由于各自的理解偏差而使乐团进入错乱。

    因此,指挥者是时刻需要走在乐队之前的。这句话放到任何一个指挥家那里,都成立。

    但是!!!

    没错,出于我的水平有限,出于事物的矛盾性,出于我们的阅读惯性……这里必须有一个“但是” = =

    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也同样会告诉学生一句经验之谈“在必要的部分,不要去强行控制乐队,而可以跟着乐队走”。

    恕我愚钝,这句话对于我还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这是需要大量的乐队实践才能去领悟消化的吧。

    不过这句话的意义也仅仅是说,在某些乐句中,指挥对乐队的严加控制反而并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而已,他的大脑是仍然是必须时刻走在音乐之前的。

    作品的变化,节奏的精准,声部的平衡,情绪的控制等等方面,都需要指挥保证时刻提前于乐队。至此,应该是解答了题主的疑问。


    可能很多朋友觉得这么说是夸大了指挥的作用。题外话,我想聊下一个概念,就是乐队成员与指挥之间的联系。

    一个好的指挥,往往有着很丰富的在乐队中演奏的经历。任何一个指挥专业的学生也被鼓励多去看排练,多去主动参与到乐队演奏中。

    这两句话意思就是在表明,最好能亲身坐在乐团中演奏,体会与其它声部之间的关系,体会接收到的指挥舒服与否,才能在长期演奏中建立起与指挥的交流关系和与乐手协作的关系。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类似于乐手对于指挥的一种向心力。

    把握到这种体会后,反过来指挥乐队时,才能明白怎样的预示和怎样的表达,才能有利于乐手更准确迅速的接收到自己的信息。

    这不是在夸大指挥的作用或者这一行业的难度(不需要质疑,指挥本来就是一门艰深庞杂的艺术)。

    事实上,任何一个好的乐手,在乐团中演奏任何一段音乐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去依赖于指挥,读取指挥传达出来的节奏,情绪,变化,提示等内容。只有大家都懂得去读取指挥的信息,几十人的乐团才有可能像一个整体。这种向心力越强,指挥的处理传达的也就越准确。

    我建议热爱音乐的朋友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多去看排练,有条件的话可以创造机会,拿起乐器坐在乐团中演奏,体会这种感觉。

    经过长期的乐队熏陶,提升的不仅仅是乐队经验,还有对于作品深度的体会,对指挥和乐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甚至于对指挥的水平高低的判断力。

    这些想法分享给热爱音乐,还有对于乐团与指挥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奇的朋友们。大都是我的亲身体会,欢迎大家指正与交流。


    我发现我真的不擅长答题……梳理思路的能力还有待磨练。希望上面的回答对于题主和各位关注这一问题的朋友有所帮助吧。

    最后,用现在最有名的年轻指挥肚大妹子的《马勒一》的视频截图总结:

    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在主题动机的片段化重复中结束,静谧中强有力的拨弦表现了结尾时的不安与沉重。指挥此时拍点对比坚决,情绪安静,沉重。

    [​IMG]

    在三乐章和四乐章的空白过渡中,指挥狰狞了……你想到了什么?你以为这这是表演?别浅薄了,正如他自身的情绪走到了乐队的前面,他肢体语言和表情的挣扎和紧张使乐团立刻进入到充满张力的状态。此时,乐队的情绪完全转换,只等指挥的动作。(注意一个细节!此刻!中提琴首席已经开始准备了!)

    [​IMG]

    看见了么,非常明显的预示,此时指挥的预示拍已起,乐队还没有奏响,但是我们仿佛可以透过这个画面听得到,下一刻乐队的演奏一定是非常强烈和激动的。因为音乐进入到强奏,所以指挥的预示拍是如此夸张,情绪浓烈可见一斑。

    [​IMG]

    下拍后,打击乐强有力的强奏如电闪雷鸣,劈开了天地混沌。此刻你再看看指挥在干嘛?没错,他已经进入到下一个强奏的预示了。音乐,走在他的后边。

    [​IMG]

    就是这样。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