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贵州遵义发现的千亿立方米气田意味着什么?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7-1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这个革命根据地又一次见证了历史性的转变

    相关链接:贵州遵义发现千亿立方米级高产大气田

    [​IMG] 知乎用户,地质喵

    还记得我考研那年,专业课考试(石油地质学)的一道论述题,大意是「我国南方海相地层非常发育,但受后期构造活动破坏严重,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如何指导我国南方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我还记得我写了满满一张 A4 纸大小的试卷,洋洋洒洒一大堆。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终于,终于,终于,我的同行们在华南的山地 - 丘陵地区发现了大气田。萦绕在中国石油人心头上最大的一个梦想,终于他妈的成真了!

    本科时学有机地球化学的时候,老师在谈到华南丘陵地区的海相地层时,总是流露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神情 —— 石灰岩里有机质丰度低啊,中国学者们愁的很。于是把生烃下限一降,二降,再降,都降到令人摇头的程度,但还是指导不了油气勘探。老师后来用了「怪圈」来形容这个现象 —— 指标定高了,南方全都没什么生烃能力;指标定低点,结果构造太复杂,破坏严重,还是没有油气。最后还被洋人们笑话,说是在瞎整,「闭门造车」。泥页岩里有机质多倒是多,但还是因为构造破坏严重啊,存不住油。

    说多了都是泪,这份无力感,仅次于当年大庆发现以前「贫油国」的帽子。

    当年有多无力,现在就有多兴奋。

    伟大的中国石油人万岁!伟大的中国地质工作者万岁!

    很多业外的朋友表示虽然被答主的情怀有所感染,然而因为并不知道到底有哪些激动人心的地方,总有点茫茫然的味道。好吧,那我就来同大家简单聊聊这次发现的重大意义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中国地调局官方写出的几个创新点,并尽量浅显的逐条解读 ——

    (一)开辟油气勘查新区
    在二叠系栖霞组、志留系石牛栏组、五峰组 - 龙马溪组和奥陶系宝塔组,获得了「四层楼」式天然气、页岩气重大突破。既是南方复杂构造区首次取得的天然气重大突破,也是四川盆地外页岩气的重大发现,开辟了油气勘查新区,有望形成新的工业气田。
    (二)发现油气新层系
    首次发现石牛栏组、宝塔组两个油气新层系。石牛栏组经压裂测试获得每日 10 万立方米产量。宝塔组钻遇 13 米厚高压气层,放喷火焰高达 20 米,显示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此外,栖霞组钻遇油气厚达 147 米,是四川盆地外首次发现的新层系。
    (三)发现油气新类型
    新发现的石牛栏组含气层岩性为钙质泥岩和泥晶灰岩薄互层,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海相致密天然气藏,为新类型。含气层累计厚 68 米,经压裂测试,获得每日超过 10 万立方米的稳定天然气产量。
    (四)提出油气高产富集新理论
    创新提出了深水陆棚相页岩、稳定的构造保存、地层超压「三位一体」的页岩气富集高产理论,实现了由传统的盆地找油气向造山带找油气、由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找油气的两个历史性转变。
    (五)创建油气成藏新模式
    创建了「逆断层封堵向斜成藏、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同生共存」的油气成藏模式,对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找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显然,这写的都不是人话……我是指,这么写新闻稿,没学过五六年石油地质学的人压根看不懂。对,本科生都很够呛,差评。(相比之下,看看人家 NASA 的科研创新介绍,针对业内学生、普通青少年和媒体界有完全不同的表述,国内这方面还差得远呐!)

    简单厘清一下,可以梳理出这么几条主要创新:

    (1)在南方复杂构造区获得油气发现,实现了从盆地找油向造山带找油的跨越,直接扩大了勘探区域范围 —— 一个气田就是终点吗?未必!

    (2)在国内首次发现海相致密天然气,扩大了国内油气藏种类的队伍,扩大了勘探目标范围 —— 餐厅的菜单里又多了一道菜,而且大致知道了长相,以后可以照着点。

    (3)在一些新的地质层位发现天然气,扩大了相关区域的勘探层位范围。—— 以后可以优先勘探相关层位,有的放矢会比较省事,节约勘探成本,利国利民。

    (4)取得了一些理论创新,为相关学科建设作出了突破 —— 又可以培养一大批博士硕士啦。

    这里面,最令人激动的是第一条。就像评论区有朋友提到这次发现的量似乎并不大,但马上有同行指出,这根本不是量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讲,那么我就来斗胆说道说道。讲得不好,各位同行海涵。

    一切要从「贫油国」这个侮辱性的帽子说起。众所周知,在 49 年新中国建立之初,洋大人曾高傲的宣称,中国就是一贫油国。凭什么这么说?

    他们的论据是,中国的海相地层(发育在海洋里的地层)并不太发育,就算有,也多暴露在山区丘陵地区,是构造运动破坏油气藏的地区;或者位于地下很深的地方,有也钻不出来(钻井技术制约);地层年代普遍古老,在时间和热的作用下,就算有过油,也都没有了。陆相地层(发育在陆上沈降区内的地层)?陆相地层有毛的油气。—— 明眼人已经看出来了,这其实就是生油理论认识的问题。按照当时的生油理论,日本专家和美国勘探家普遍认为中国没什么油。

    后来的历史证明,洋大人们被打脸了 —— 中国科学家创造性的提出陆相生油理论,并指导了一大批国内油气田的勘探开发,还利用这一理论武器,在海外油气勘探市场攻城略地(瞟了一眼早上偷懒没怎么干的海外某油田的项目……)。虽然老外们也承认自己被打脸了,但毕竟对这个武器玩的没我们 6,所以在这个领域,中国人目前还是可以吊打全世界的!

    然而,中国的海相地层油气也确实不多。除了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新疆塔河油田,塔中气田、哈拉哈塘油田,四川普光、龙岗、罗家寨等气田,陕西靖边气田外,中国还真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海相大油气田啦。这些油气田有一些共性:地层发育时代普遍古老(震旦到二叠,约 8 亿至 2.5 亿年前),油少气多(石油会逐渐演化成气),埋深普遍大位于三大盆地的深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普遍在 5000-7000m 深)。对比一下大庆油田、辽河、胜利、华北、中原、江汉,油气的年代普遍主要发育在第三系地层中(6500 万年到 260 万年),埋深小,两三千米顶天了。在黑龙江大庆市附近,现在在进行科研深井松科 2 井的钻探,打了 5200+ 了,还在第三系地层里。

    说起中国那些陆相油田啊,那就更在沈积盆地里啦。哪些地方是沈积盆地?黄土高原加上其他中国看起来是平坦的地方。

    [​IMG]

    图上浅绿色地区,是我国主要中 - 新生代含油气沈积盆地范围,囊括了中国绝大部分油气田。安页 1 井大概在图中的小红点处,它所在的浅蓝色区域,是地表发育古生界地层的位置,不属于任何一个中新生代沈积盆地。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长江以南、四川 - 横断山以东、珠江口以北、大海以西的一大片国土,没有发现什么油气。

    之所以长期以来不在非中新生代盆地区大举勘探,主要基于这样的担忧:山太多。无论是大型山脉还是喀斯特丘陵,凡是被称作山的地方都大抵经过长期复杂的构造运动。一次次的构造运动,在造就雄伟山峦的同时,它就像搅拌机一样扭曲破坏着一个区域的地层。这种扭曲、破坏、抬升的作用对于油气的保存是非常不利的,它会轻易的使古代形成的油气藏消失殆尽

    那么,这样的地质背景,到底值不值得投入重金去勘探呢?

    在安页 1 井被发现之前,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是有疑虑的。

    可是,假如不勘探,又是不甘心的 —— 因为广大的华南丘陵地区,地表的古生界和元古界海相地层非常非常多。

    [​IMG]

    [​IMG]

    这张简化版的地质图可以看出,青藏高原的中生界(主要发育海相地层)、其他地区的古生界和元古界(主要发育海相地层)构成了非常大的国土面积,而其中一大部分,恰恰位于各式各样的山区、丘陵、高原。也许有些地区受岩浆活动破坏显着(比如华南那些红色的花岗岩裸露区),但其他一些岩浆岩不那么活跃的地区呢?是不是大有可为呢?

    这就是此次安页 1 井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的,这些地方也可以值得勘探!

    要知道,世界上那些巨型油气田,大多是发育在大范围海相地层中的。中国有这么多零散的古代海相地层,却因为构造运动形成的古老造山带,成为人们不敢涉足的领域。

    实现了由传统的盆地找油气向造山带找油气、由正向构造向负向构造找油气的两个历史性转变。

    中国地质调查局用历史性转变来评价此次发现,我以为是非常恰当的。这种重大的思路转变,堪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新里程碑。这标志着,从此以后,我们寻找油气可以不再局限于某些个平原和盆地里,可以将视线投往那些巍峨的群山,壮丽的丘陵,可以向山地吹响进军的号角。

    这是一片全新的战场,但我们斗志昂扬。(此处应该有音乐,我为祖国献石油什么的……)

    其他石油地质理论上的突破,我就不多介绍了 —— 总之是扩大了勘探领域,让我们今后可能找到更多的原油。

    中国的油气对外依存度早已突破 60%,我们的油气是不安全的。为了实现更多的油气安全,就必须发现更多的油气田。安页 1 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更多油气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就是安页 1 井带来的最大意义。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