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锻炼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9-0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怎样才是「陪伴孩子面对困境」?

    [​IMG] 陈实,跨界的儿童游戏治疗师

    最近有家长向我咨询:夫妻之间关于到底多表扬还是多批评孩子存在分歧,背后的理由一个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一个是不能让孩子玻璃心。到底怎样更好呢?

    我想,这对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能更有能力面对困境或挑战。

    这个能力的内涵很广,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包括了基础智力,身体能力,以及跟特定问题相关的「操作能力」;还有这对家长的分歧所聚焦的「心理能力」。

    什么是「操作能力」?

    面对困境,孩子就像是掉进了一个坑,解决困境的具体「操作能力」,则像爬出这个坑所需要的梯子、绳子,以及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这些「爬出坑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孩子生下来就会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在不同孩子、不同年龄段往往也不同。

    当孩子处于困境中时,家长首先要评估的,就是孩子当前所具有的克服困难的能力,和能获得的克服困难的帮助,是否足够。

    如果有一定的差距,那就要通过示范现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给孩子提供一些辅助工具,或者父母搭把手;

    如果这个差距大到孩子目前难以逾越,那么这次就得父母直接帮助,并有意识地找机会锻炼。

    否则,孩子只能在坑里绝望地哭泣:「臣妾做不到啊!」

    什么是「心理能力」?

    面对困境时的心理能力,也是另外一个必备条件。

    我把这个心理过程细分为三个方面。

    1. 为什么要「过去」?

    「我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吃这么多的苦而爬过去呢?」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有句名言「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can bear almost any how」,意思是「一个人有值得活下去的原因,就能承受几乎任何一种生活」。

    而那个原因,就是心中追求的美好。

    小了说,可以是为了最终弹出自己喜爱的曲子,而忍受的枯燥练习;大了说,可以是动乱年间一个母亲为了养育孩子,而忍受被批斗的屈辱而活下去。

    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引导。

    2. 我相信能「过去」

    如果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告诉他,付出的努力几乎总是化为泡影,以失败告终的,那么,他会非常容易放弃。

    孩子需要体验到很多次成功的经验,帮助他建立自信,相信无论是爬过去还是熬过去,总是会脱离困境的。

    这方面的能力,需要鼓励和帮助。

    3. 「过去」之前,我能忍受

    在困境中,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压力。

    这时候,我们既需要有足够的忍耐力来使得自己不会崩溃,或者中途放弃,也需要有富余的忍耐力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心力以让大脑和身体保留功能。

    忍耐力是需要一次次地承受压力来锻炼的,就像练长跑一样。

    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放手。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呢?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呢?

    我的态度是:不需要特意「创造困境」,父母用好的亲子关系,来陪伴孩子面对生活中的自然困境,并逐渐松手。

    1. 好的亲子关系什么样?

    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孩子温暖的安全港,是孩子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孩子因为感觉到在父母心中自己是重要的,美好的,有价值的,于是形成一种「我是好的,爸爸妈妈是好的,这个世界也是好的」的信念。

    心中有这样的美好,于是孩子有了「承受艰难生活」的理由,也有了挺过去的希望和信心,更有了能帮孩子自己忍受压力的慰藉。

    2. 怎样才是「陪伴孩子面对困境」?

    这个要分两方面来说,先说说怎样的做法不对。

    陪伴孩子面对困境,那就不是自己成为孩子要面对的困境。

    如果常用贬低和羞辱式的批评来给孩子「制造困境」,亲子关系将会被破坏,于是,孩子克服困境的的心理能力也会被破坏。

    陪伴孩子面对困境,那就不是完全把孩子保护在身后,替他面对困境。

    这样孩子没有失败的经验,但也没有自己成功的经验。

    [​IMG]

    那么,到底怎样才是「陪伴孩子面对困境」呢?

    陪伴孩子面对困境,是用父母的内心,陪伴孩子的内心。

    就像孩子生病了,父母会寻求医疗的处理,但温暖、乐观、平静地陪伴孩子,去承受那一段难以加快的康复过程中的煎熬,而非焦急地渴望代替孩子承受这份煎熬。

    就像孩子有了行为问题,不知道如何合适管理自己的行为就是孩子面临的困境,父母会用必要的行为管理手段来帮助,但父母通过温暖和接纳的态度,陪伴孩子在行为被约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愤怒,挫败等情绪。

    这背后的思想,就是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要看到:这个问题是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面对的问题,而孩子本身并不是问题。

    那么,在处理的过程中,即便是父母与孩子有行为上的碰撞,但父母在碰撞中针对的并不是孩子,孩子的人格是被保护的,情绪是被照顾和陪伴的。

    3. 生活中的自然困境——不要太丰富!

    孩子每天的生活中自然就会碰到很多的困境,比如:

    • 小宝宝饿了、拉了,却不知道怎么告诉父母;
    • 上幼儿园,舍不得妈妈的分离焦虑;
    • 想要的东西,没有办法马上得到;
    • 和小伙伴在一起,发现自己不是最受瞩目的;
    • 失去了心爱的宠物;
    • 自己答应父母的事情没有做到,需要承担约定的责任;
    • 在社会上遇到不公平的对待

    ……

    其实,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生活中的自然困境丰富得不得了,既不需要在这些情境下过于保护、试图通过直接干预来替孩子解决问题,也不需要刻意制造困境、为了锻炼「抗挫折能力」而「锻炼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完全可以是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习惯,尊重自己和他人,教孩子学会自己做选择和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得到的附带收获。

    刻意制造的困境,会很容易让孩子搞不清父母是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还是给自己安全和力量的人,也搞不清自己克服这个困境和自己内心动力的因果联系。

    4. 逐渐松手

    孩子需要有一次次面对困境的成功经验。

    这里说到的「成功」包含至少两层意思:

    • 既是成功地承受了这个过程的痛苦;
    • 也是成功地到达了快乐的彼岸。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父母陪伴孩子面对困境的时候,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给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又要随时保护孩子,避免受到难以挽回的伤害。

    想要把握好这个度,一方面最好能学习更多关于儿童普遍发展规律的知识,更重要的,则是在陪伴中了解到自己孩子的独特性。


    以上内容首发于「丁香医生」丁香医生 - 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和服务

    作者:陈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查看原文:如何锻炼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