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用你所在的领域专业知识证明人类的本质是「套娃」?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03-2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木棉959,准V7.0 BNU PSYer。微信、微博:心理学生看点啥 阅读原文

    A「这题我知道!」

    B(对 A)「我知道你知道!」

    C(对 B)「我知道你知道 A 知道!」

    D…… 无限套娃。

    这种「我知道你知道」,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或者称为「心理理解」更易理解),即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解释和推测

    上面提到的「我知道你知道 A 知道!」套娃式心理理论,被称为「二阶(second-order)心理理论」

    这对人类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因为理解别人想干嘛、推测别人对别人的想法,我们才能更好地跟他人相处

    [​IMG]

    发展心理学家试图找到这项能力的起源:人类幼崽到多大的时候可以有这种能力呢?

    为此,心理学家发明了错误信念任务。他们给小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

    这是一个关于约翰和玛丽的故事。今天早上约翰和玛丽在公园里玩,公园里还有一个卖冰淇淋的人,开着一辆面包车。

    场景 1​

    玛丽想买个冰淇淋,但她把钱落在家里了,所以她很伤心。

    「别难过,」卖冰淇淋的人说,「你可以回家去拿你的钱,然后再回来买冰淇淋。我整个下午都会在公园里。」

    「好呀,」玛丽说,「我下午会回来买冰淇淋,下午我不会再忘了带钱啦。」

    场景 2​

    所以,玛丽回家了,她走进自己的房子里。

    现在约翰一个人在公园里。他惊讶地看到,卖冰淇淋的人开着他的面包车要离开公园。

    「你上哪儿去?」约翰问。卖冰淇淋的人说:「我要开车去教堂。公园里没有人买冰淇淋,也许我可以在教堂外面卖一些。」

    场景 3​

    卖冰淇淋的人开车去教堂。在路上,他经过了玛丽的家。

    玛丽向窗外望去,发现了那辆面包车。

    「你上哪儿去?」她问道。

    「我要去教堂。我可以在那里卖更多的冰淇淋,」卖冰淇淋的人回答。

    「还好我看见了你。」玛丽说。

    现在约翰不知道玛丽和卖冰淇淋的人说过话了。他不知道哦!

    场景 4​

    现在约翰得回家了。午饭后,他在做作业,有一道题不会,所以他去玛丽家求助。

    玛丽的妈妈给他开了门。「玛丽在吗?」约翰问。「哦,」玛丽的妈妈说,「她刚走,她说她要去买冰淇淋。」

    [​IMG]

    讲完这个故事后,研究者就会问小朋友这样的测试问题:所以约翰跑去找玛丽。他认为她去哪儿了?为什么他认为她会去那?

    为了确保小朋友听懂了故事,研究者当然还会问一些控制问题:玛丽知道冰淇淋车在教堂吗? 约翰知道卖冰淇淋的人已经和玛丽谈过了吗?玛丽去哪买冰淇淋了?

    看完这个故事的成人能比较容易地推断出,「约翰觉得玛丽认为冰淇淋车在公园,因为他不知道玛丽见过卖冰淇淋的人了。」

    (这个任务之所以叫「错误信念任务」,是因为在约翰的心理理论中存在一个与事实不一样的信念:玛丽不知道冰淇淋车在教堂。相对于现实,这个信念就是错误的。)

    [​IMG]

    最初,研究者发现,六七岁的孩子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但后来的研究者却觉得,这个任务可能太难了,或者小朋友的语言发展还没到位,所以这个结果不能反映小朋友的真实「套娃」能力。

    于是,研究者降低故事的复杂性,减少篇幅、角色、场景、情节,或改变故事的形式,加入欺骗范式,来力求减少这些因素的干扰。

    这下他们发现:几乎一半的学龄前儿童和几乎所有的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已经具备了二阶心理理论,会「套娃」了[2]。

    最后:

    人类的本质是理解别人;

    人类的本质是理解自己理解不了别人;

    人类的本质是理解别人理解不了自己理解不了别人……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