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整个电影史上排名第三的银行劫案,想看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0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Stockholm Syndrome in Big Apple

    [​IMG] RED韵,Gamer, Writer, Reader & Listener

    Dog Day Afternoon

    Prologue

    “瞧,我和我的搭档,还有九个人质都在这儿。伙计,我们就快死了。你会看到我们的脑浆溅在人行道上,他们会把我们的内脏都轰出来。你打算把这些都在电视屏幕上播放吗?”——桑尼·沃兹尼克(Sonny Wortzik)

    排在 87 年的《抚养亚利桑那》(Raising Arizona)和 95 年的《盗火线》(Heat)后面,《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拥有着整个电影史上排名第三的银行劫案。相比《盗火线》中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阿尔·帕西诺(Al Pacino)、瓦尔·基尔默(Val Kilmer)三人在洛杉矶大街上的火爆对射,《热天午后》的银行劫案更像是一场抢劫马拉松。阿尔·帕西诺扮演的桑尼·沃兹尼克、萨尔瓦多·纳楚埃尔(简称“萨尔”)(Salvatore "Sal" Naturale),以及史蒂夫(Stevie)三个新手抢劫犯来到纽约的布鲁克林第一储蓄银行(First Brooklyn Savings Bank),准备实行抢劫。就在萨尔掏出枪控制住值班经理后,史蒂夫心生胆怯临阵脱逃,原本三人的抢劫刚一开始就变成了两人的劫案。同伴的叛逃只是简短的前奏,桑尼和萨尔马上发现赶在银行关门前抢劫是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所有的现金已经由运钞车送走了,整间银行只剩下一千一百块美元和一些旅行支票。两人慌了神,桑尼将账簿扔进垃圾桶焚烧,却不料产生的烟引起了银行外部人员的注意,并引来了大批警察将银行团团包围,这场荒谬绝伦的大戏也就由此正式鸣锣开场。

    在漫长的十四个小时中,桑尼与警方进行了多轮沟通,这名初出茅庐的劫匪不仅将哮喘病发作的值班警卫哈罗德·卡尔文(Howard Calvin)送出了银行,还在值班经理穆尔范尼(Mulvaney)糖尿病休克之际带领医生进入银行为其做了治疗。他的同情心和尽量避免使用暴力也点燃了人质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整个事件在媒体报道下,成为了当日最火爆的新闻,高呼“阿提卡”(Attica)桑尼也因其与警方的对峙成为了众多对彼时警方不满的民众眼中的英雄。在桑尼的同性恋身份曝光后,整个事件又披上了另一层彩虹的色泽,大量同性恋者前来为他们眼中勇敢出柜的劫匪摇旗呐喊。一次单纯的银行劫案就在这一层层意识形态的外衣下,慢慢演化成了一场公众事件,警方也不得不收起最初完全以强横警力粗暴解决的态度,配合桑尼的演出以避免民众态度的激化。

    故事的结尾并不像过程那样具有浪漫色彩,就在两人即将踏上飞机离开美国之际,萨尔被警方寻机击毙,桑尼则被捕获,最终判处了 20 年有期徒刑。劫匪失败、人质获救,按说这应该算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当观众看到影片结尾望着萨尔尸身被抬上担架运走,欲哭无泪的桑尼,都不会感到有一丝一毫的快意。也许你更未料到的是,这充满戏剧性的影片,会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A True Story

    “他在干什么?滚回去!他太想干掉我了,都能嗅到我的血了!哈?阿提卡!阿提卡!阿提卡!阿提卡!阿提卡!阿提卡!阿提卡!阿提卡!阿提卡!”——桑尼

    《热天午后》的故事改编自发生在影片上映三年前的一桩银行劫案,事件的整体结构与影片情节相仿,只是人物名称稍作了改动。现实生活中的桑尼名叫约翰·沃耶诺维奇(John Wojtowicz),而现实中的萨尔在犯案之时并未使用自己的本名,而是以唐纳德·马特森(Donald Matterson)这个化名自居。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桑尼对银行的布置非常熟悉,他特意挑选了银行即将关门这个时间点进入,以便在控制局势后不必引起其他人怀疑,进门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将所有摄像头以喷漆封堵,随后控制了所有银行职员按响警报器,还在值班经理穆尔范尼即将使用特殊钥匙开启金库大门以拉响警报之时,眼疾手快地出手阻拦。影片这些桥段大多源自《生活》(Life)杂志记者 P·F·克鲁格(P.F. Kluge)对此次劫案的一篇名为《银行中的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k)的报道,桑尼的原型约翰曾经在银行担任过出纳员,因此对银行应对抢劫的各个措施了如指掌,然而对抢银行这件事而言,他实在是个新手,抛开抱头鼠窜的史蒂夫不谈,即使是三人之中唯一一个有盗窃前科的萨尔,也从没犯过银行劫案。约翰对抢银行的知识完全来自于一部电影,没错,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约翰正是按照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电影《教父》(The Godfather)中的剧情依样画葫芦地走上了自己的第一次抢劫银行之路。现实就这样与电影交织到了一起,恐怕约翰自己也没想到,在看完电影走上不归途之后,居然还能见到自己的偶像亲身演绎自己当日的所作所为。

    在第一次走出银行与警方现场指挥官尤金·莫雷蒂巡查部长(Eugene Moretti)对话时,桑尼看到众多警察荷枪实弹的样子,对着群众高呼起了一个词:“阿提卡”(Attica)。这个词所指的是发生于 1971 年 9 月的一场监狱暴动,彼时因不满监狱管理方的虐待,一千多名阿提卡监狱(Attica Correctional Facility)的囚犯以暴力控制了整座监狱,挟持了 42 名狱方工作人员作为人质与联邦政府进行谈判。彼时的纽约地方行政长官尼尔森·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拒绝进入监狱与囚犯代表谈判,并表示不接受囚犯的一切诉求(即使是改善生存环境以免遭受狱警摧残的合理诉求)。谈判破裂后,警方最终选择了暴力突入重夺监狱管理权,这场美国独立战争以来最为惨烈的内部冲突最终以 43 条性命(33 名囚犯、10 名狱方工作人员)的逝去为代价结束,全国民众对美国政府及警方的态度也因此事件急转直下。在影片中,桑尼喊出“阿提卡”一方面是为了震慑警方以避免对方大开杀戒,另一方面也在藉此争取舆论的支持。

    在真实案件的基础上加入时政要素,是让这部作品找到自己灵魂的关键所在。除了对阿提卡事件的直接提及,桑尼和萨尔两名劫匪的越战老兵背景也是特意增加以丰富人物形象的做法。通过将美国政府在道德层面的两次巨大失败引入叙事语境之中,劫匪与政府之间一黑一白的道德对比开始解体,一个勇于对抗当权者的劫匪形象与一个只知依靠蛮力镇压弱势群体的现任政府形象开始在观众脑海中成型,这场对抗的意义也从一场不能再简单的警匪对抗,逐渐演化成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强势群体之间的对抗,其结果自然是弱势群体赢得了广泛的同情,而强势群体遭到无情的唾弃,在银行周围聚集的人群成了桑尼天然的保护伞,让他可以大摇大摆地出入银行大门,成为了舞台中心最闪耀的主角。

    Stockholm Syndrome

    西尔维亚(Sylvia):“你为什么不抽烟?”

    萨尔:“我不想得癌症。”

    除了在银行外部剑拔弩张的警匪对峙,银行内部的局势变幻也颇值得玩味。不论在影片的描绘还是在真实事件中,当事人质与桑尼、萨尔两人的互动都在向着所有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桑尼的冷静与善良改变了银行内部的紧张气氛,他对生命的尊重(释放哮喘发作的年迈值班警卫、要求警方提供食物自己却一口未吃、为了及时医治银行经理请入医生),个人生活的无奈被每个人质看在眼里。他们对桑尼的恐惧快速消退,心理上的认同感或者说一种奇特的“伙伴感”却渐渐上升,甚至在数次获得离开银行机会后,其中一位年长的女性人质西尔维亚选择了回到银行继续做人质,而在桑尼已经想要释放自己之际,穆尔范尼也选择了留下。如果说值班经理穆尔范尼选择坚守是出于自身的一份责任,那么西尔维亚选择重回银行,便不仅仅是责任问题了。

    现实生活中的值班经理罗伯特·巴雷特(Robert Barrett)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本来应该很这些劫匪,但那晚我笑的比前几周都要多。我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同伴的情谊。”出纳员雪莉·贝尔(Shirley Bell)则说“如果他们是我周六晚上的留宿客人,那一夜肯定会非常欢快。”在绑匪 / 劫匪与人质之间常常会产生这种名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的现象,本应相互仇视的利益冲突者,却因在极端情况下的共患难而产生了超越世俗理解的友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名女性银行职员跟着桑尼学起了如何踢枪,西尔维亚对桑尼、萨尔两人愚蠢的抢劫计划,以及萨尔担心吸二手烟致癌的嘲笑,甚至穆尔范尼对桑尼的出言顶撞。若不是意识到彼此的生命已经被绑在一起,他们也不可能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仍表现得如此轻松。

    在这层关系之外,还存在另一层值得注意的理由,那便是媒体聚光灯的存在。在这场事件中,不仅桑尼本人成为了明星,各位人质也终于体验到了成为众人关切的对象那种登上舞台的感受,甚至给桑尼送披萨的黑人快递员都在任务完成后兴奋地跳起来喊道:“我成明星了!”对这些人质而言,这很可能是他们平凡无奇的一生中唯一一次得到世人的瞩目,纵然面对黝黑的枪口,他 / 她们的虚荣心也让足以让其选择留下直到事件结束。

    劫匪、警察、人质三方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一层关系是向着观众预期的方向发展的:劫匪成了反抗暴政的英雄,警察成了无脑无能的废物,人质则屡屡放弃逃命机会,只为化作那一刻的明星。这场以一千一百美元和一点旅行支票开场的小劫案,迅速转变成了一场公众的狂欢,各个利益方纷纷在其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电视和纸媒希望借此提升收视率及发行量、同性恋群体希望通过支持桑尼来向公众表达自己的权利诉求,甚至还有心理阴暗的好事者打电话到银行怂恿桑尼大开杀戒。事态发展到最后已经完全超越了桑尼最初的想象,他虽然勉强站到了舞台正中,甚至看似掌握了局势,却无法获得自己一开始追求的金钱,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许他能够获得人质甚至部分群众(在开往机场路上,大巴遭到了反对同性恋群体的追逐与抗议)的同情和支持,却失去了生死与共的同伴萨尔,也未能让自己男性爱人里昂·薛莫(Leon Shermer)回心转意。

    A Tragic Comedy

    桑尼:“你有特别想去的国家吗?”

    萨尔:“怀俄明。”

    桑尼:“萨尔,怀俄明不是一个国家。”

    萨尔的命运相对约翰便残忍的多,影片中的萨尔沉默寡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越战的经历让他对整个社会失去了信心,不仅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也随时准备大开杀戒。现实中的萨尔命运比电影中更为不幸,他并没参与过越战,一直在街上漂泊,靠盗窃、贩卖毒品为生,数次进入监狱,并被年长且强壮的鸡奸。电影并未对萨尔的过去进行太过详细的描绘,但从萨尔口中言辞坚定的“绝不回到监狱”,以及其对电视报道中将其称为同性恋的不满都可以隐隐联系到其人物原型的经历。不论是犯下重罪后仍然担心二手烟致癌,还是对怀俄明是一个州的事实毫不知情,甚至要求桑尼告诉电视记者他自己不是同性恋,都展示出萨尔在“心狠手辣”表面下的单纯以及愚昧。身处社会底层的他并没有太过强烈的道德观,如果算上越战老兵的背景,便更可以想象他最终走上绝路的理由:一个口是心非、不问民众苦疾、只懂杀戮的政府,又有哪里值得自己尊重了?然而纵使走上不归路,他还未能跳脱禁锢住自己思维的一系列观念:不得吸烟、同性恋是不对的。萨尔与桑尼最大的不同,便在于他一开始的目标便根本不是钱,而是向这个社会进行复仇,但他最大的悲哀也在于此,因为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想要去复仇的对象,其实正是与自己并无二致的底层人民。警方最后选择了击毙萨尔,而非像对待桑尼一样,抓捕了事,也许并不是他们没办法控制住他,而只是他们需要在整场事件中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重新树立警方的威信,这个将自己反抗意识表达的过于直接,又没有受到媒体关注的角色,自然是最好的牺牲品。

    桑尼虽然留下一命,却同样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他痛斥这个社会资源分配与制度条例的不公:不加入工会便不能获得一份工作,即使存在银行出纳这种不需要加入工会即可从事的工作,其薪水也不足以让桑尼养活前妻和嗷嗷待哺的两个孩子。电视直播虽然对他抢劫的动机很感兴趣,在听到这番辩词之后便掐断了直播信号,显然桑尼这些大实话并不是他们想要听到的,他们需要的,是影片中段出现的里昂以及由此揭示而出的,桑尼本身的同性恋身份。这些媒体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便将萨尔也列为同性恋,一切只是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罢了。

    整部影片中最为动人的,也许便是桑尼与里昂以及前妻安琪(Angie)的最后两通电话了,一个男同性恋者面对异性、同性两段感情时的态度令人唏嘘。在经历过以无法沟通告终的一段婚姻后,桑尼走上了被大多数人眼中的歧途,可惜这条路同样没能走通,他的同性伴侣里昂甚至试图自杀以避开他。然而纵使如此,桑尼也没有放弃爱情,甚至不惜通过抢劫银行来为里昂筹措变性手术所需资金。无怪乎在很多旁观者眼中,桑尼这个银行劫匪,反而拥有许多令人敬佩的特质:他勇于为爱牺牲自己,敢于直面强权,同时这一切又是同时在不欺凌弱者的前提之下完成的。无怪乎即使是接手负责此事的联邦调查局探员谢尔顿(Sheldon),也在进入银行看到众人质平安后,由衷地对桑尼表示了感谢,并在最终留了他一条活路。

    Epilogue

    “我是个天主教徒,我不想伤害任何人”——桑尼

    在糅合了警匪、政治、社会冲突、性别歧视等元素于一身的这部《热天午后》里,阿尔·帕西诺所饰演的桑尼是绝对的主角,身处这层层漩涡之中的他,努力摆脱着紧紧附着在四肢上的提线,他巧妙地利用媒体的影响力、以一己之力与强大的国家机器对抗、安抚几近陷入癫狂边缘的同伴、保住了众多人质的性命。只是在这一切完成之后,他也仍旧未能改写自己的命运,仍然不免一场牢狱之苦。也许值得庆幸的是,五年之后,桑尼的原型约翰便被释放出狱,靠着这部电影 1%的纯利润,他终于得以让自己现实中的同性恋人欧内斯特·阿伦(Ernest Aron)完成了变性手术。

    有趣的是,虽然约翰表示整部影片大约只有 30% 的事件与当时的情况相符,自己也并未如影片中一样见到自己的母亲,他却特意赞扬了阿尔·帕西诺对自己的的演绎,也许这也算一种因祸得福吧,毕竟能让自己热爱的影星饰演自己,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有的待遇。帕西诺对桑尼的演绎可谓活灵活现,这个小人物被挤压在政府、媒体、民众之间,既想当一回英雄,又无法自生活的困境中解脱的矛盾,让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更值得我们去体会的,正是这一场看似荒谬绝伦的劫案之中,社会各个层面的表现,在其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欲望与恐惧所裹挟,走在不知终点何在的路上。这种茫然,恰恰是对七十年代越战收尾阶段的美国社会最为真实的描绘,公权力的滥用以及社会底层人民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的现实,让这部电影超越了一部常规警匪片的层级,具备了另一层深度。

    而在这个热天午后,这两个小人物的故事,也将像阿提卡监狱暴动事件一样,被镌刻在历史的书页上,供你我品读。影片最后桑尼望向萨尔尸身那绝望的眼神,也将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上都留下一道痕迹。

    ———————————————

    发自知乎专栏「一点儿也不宅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