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这种电影风格成立吗?这个词是怎么产生并传播开来的? 大旗虎皮 这个说法,是中国影评人和学者创造的概念,用西语表达,是“暴力的美感化”,我的理解,这个词主要指对暴力的描述中,含有快感的成分。但是,这个词,很容易被学生、读者无限引申、使用。 “暴力美学”指涉内容在泛化,这个电影是暴力美学,那个电影也是暴力美学,一旦有直接描写死亡、暴力、屠杀、虐待等情景,就是“暴力美学”了,就好像抓住本质了。这个词好像说明了什么,其实什么也说明不了。 从艺术诞生时起,暴力就是一个重要主题,《荷马史诗》算不算“暴力美学”?刚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檀香刑》是不是“暴力美学”?西方绘画史上,有一大批以圣经、神话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很多以暴力为主题,比如下面的卡拉瓦乔、戈雅的画作: 所以,对于这个词的理解,起码先纠正三种错误认识: 第一,“暴力美学”,仅就这种提法来讲,不一定特指电影,其他艺术中也可以存在“暴力美学”,对暴力的文学描述、绘画描述、音乐描述,早已有之。 第二,“暴力美学”是个新词,但暴力美学不是个新鲜东西,不是到了电影的时代,这世界上才有对暴力的审美化处理,很多人把“暴力美学”与吴宇森、后现代联系在一起,是对艺术史的无知。吴宇森电影中某些风格化的特征,来自美国导演山姆·佩金帕和法国导演 Jean-Pierre Melville,暴力美学,恐怕没有谁是独创。准确地说,每个导演、艺术家都有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方式。 第三,“暴力美学”到底强调表现的“内容”(暴力行为),是强调观众的“观影体验”(审美化体验),还是强调导演对观众的“态度”(不让你愉快),都可以说成是“暴力”,一定要区别开来,不能混着谈。有些电影,没有血腥、死亡、枪战、鸽子、慢镜头,但我觉得导演对观众使用了冷暴力,也很美,很有趣。 个人来讲,一旦有学生要做什么“暴力美学”的题目,我就头疼,我比较排斥这个概念。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