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青岛宰客大排档一只虾卖 38 元的事及后续发展? 苏德中,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优儿学堂CEO 很多青岛人觉得仅仅因为一次大虾事件,整个青岛就成了众矢之的实在有失公允,但其实无论是青岛人为自己的辩护也好,公众对青岛的指责也好,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在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很基础的概念叫做内团体(ingroup)与外团体(outgroup),内团体指具共同利益关系,成员具归属感、密切结合的社会群体,类似概念如小圈子或自己人。外团体指所属内团体之外的其他社会群体。 在网友指责或者嘲讽青岛的时候,部分青岛人就成了一个内团体,非青岛人则成了外团体,从而产生了内外团体偏差(ingroup–outgroup bias)。因为人需要从内团体来定位自己,为了满足自尊、正面形象,部分青岛人因此会盲目地信任内团体的人,和外团体进行对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青岛人推脱责任,认为强买强卖的都是外地人,而非青岛本地人,陷入了「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这种非形式谬误之中。还有一部分极端、恼羞成怒的人则反呛游客爱来不来,甚至认为他们活该受骗,在景区被骗是正常现象。 其实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以往的公共事件,也常有把责任推卸给临时工和实习生的时候。我相信那些认为「一切都是外地人的错」的那部分青岛人,其中也有痛斥过这种行为的人存在。然而当这些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内团体时,他们就会有失偏颇,变得不再客观。 其实除了这部分青岛人之外,还有许多的青岛人表达出「为青岛感到羞愧」、「希望积极严查」等平和的观点,这些声音并不小,但依然难以拯救这次事件中青岛的声誉。正因为在这个时候,青岛人相反成了 outgroup,而非青岛人则成了内团体。而这个内群体更大,更了解自己的多元性,在接受到一部分不理智的青岛人的信息后,产生外团体同质偏差(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那些不怪罪外地人的不同声音,也因为同质化而被埋没,印象被统一打了折扣。 很多青岛人很委屈,认为青岛不该仅仅因为几只大虾就被人厌恶,但现实就是一个团体的印象时常就会因为小小的一件事情,而让人对其整个团体产生改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因为几只大虾,青岛就这么招人厌? 是的,几只大虾就足够了。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