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我在美国治痛风」看上去很高明,实际是捡回一条命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1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论《我在美国治痛风》一文的错误

    [​IMG] 张真人,传播靠谱的医学知识

    最近被一篇名为《我在美国治痛风》的文章频繁刷屏,还有几位朋友特意向我转发求证。拜读之后,深觉不妥,有必要作文以驳之。

    原文大意是这样的:“作者因痛风在国内就诊,被告之该病不能治愈、终身需忌海鲜,于是度过了几年远离美食、而症状仍频繁发作的痛苦生活。直到五年前邂逅一位美国医生,一番教导后,接受别嘌呤醇阶梯治疗,啤酒海鲜都不再忌口,而痛风也再没发作过。”

    作为一篇从患者角度撰写的“医学科普”,文章在传播上获得了极大成功。我觉得这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 文章颠覆了“痛风患者不能喝啤酒吃海鲜”的既有观点,人们对翻案文很容易产生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
    • 作者所描绘的“饮食不忌口、痛风不再发、疾病被根治”的美好状态迎合了痛风患者内在心愿,人们从来都更乐意相信自己所希望的那个“真相”。
    • 作者是位知名媒体人,有较高公信力,且文章逻辑清晰,证据充分,既有科学理论支持(美国医生的亲口教导),又有成功实践榜样(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以及很大的蒙蔽性。

    1. 关于痛风饮食

    在对文章进行批驳之前,先要充分肯定其中一个观点:痛风患者没有必要都对海鲜啤酒说不。

    这确实是痛风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比“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还要深入人心。

    我们知道,痛风源于高尿酸,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终产物,由此很容易推导出这样的结论:痛风患者要禁忌高嘌呤饮食。

    这句话部分正确,而且不够全面。

    高嘌呤饮食的确是诱发痛风的常见因素,相信广大痛风患者对此会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痛风的发生,内源性代谢紊乱才是主要原因,外源性高嘌呤食物只是次要原因。

    因此,痛风患者要避免食用的,不仅包括超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还包括会引起内源性尿酸产生增加的食物,如高果糖和高热卡饮料,它们本身虽不含嘌呤,却会导致体内 ATP 加速分解,使尿酸水平迅速增加。

    而对于猪牛羊肉、沙丁鱼、贝类等高嘌呤食物,痛风患者原则上限制食用。在尿酸控制正常、非痛风发作阶段,尚可少量进食;但如果尿酸控制不佳、或痛风急性发作,则有必要从菜单中去除这些食物。

    总之,对痛风患者的低嘌呤饮食原则,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是要对所有富含嘌呤的食物一概“忌口”,但仍需避免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而且,还要避免食用导致内源性尿酸生成的高果糖等食物。

    虽然饮食对尿酸水平的影响有限,单纯的饮食调整往往也达不到治疗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饮食控制对痛风治疗不重要。全球(包括美国)各个痛风学术组织对此早有共识。

    因此,文章引述美国医生所说“基本不用改变饮食习惯”,以及作者自己所宣称“重回美食世界,随意食用海鲜”,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会对疾病控制造成不利影响,诱发痛风发作。

    2. 关于别嘌呤醇治疗

    说到这,也许会有读者质疑:“那位作者不就放开了饮食限制,这么多年痛风不也没发作吗?”

    前面说过,导致痛风的主因是内源性代谢紊乱,它和糖尿病、高血压等一样,都属于长期、慢性疾病。在高嘌呤饮食的不断刺激下,痛风的再发只是个时间问题,现在没发,不代表以后不会发。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涉及到文章的第二个不妥之处:别嘌呤醇的使用。

    别嘌呤醇是一种经典、常用的痛风治疗药物,能够阻止体内尿酸的合成,从而降低尿酸浓度,预防痛风发作。

    原文中的美国医生让作者“每天吃 400 毫克别嘌醇片”,然后再减量、维持用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让作者诧异并感叹于“中国大陆的医生都说一天只能吃 100 毫克。

    同样都是别嘌呤醇,在中国医生指导下全无效果;而美国医生却用得出神入化,立竿见影。

    好一记响亮的耳光,不免让人心生“外国月亮更圆”的遐想。

    是的,大剂量别嘌呤醇冲击,能让“月亮更圆”。可人们别忘了,月圆之夜,也是狼人变身之时。

    中美医生用药习惯的不同,很多都源于用药理念的差异,孰对孰错,也许没那么好区分。但至少在这个例子里,那位美国医生的做法过于大胆,是危险而欠妥的。

    别嘌呤醇有一个诱发严重超敏反应综合征(AHS)的药物副作用,常见表现是剥脱性皮炎,可能导致全身大疱性皮肤剥脱,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而且这种副作用常常在开始用药的前几个月内发生,剂量越大,发生几率也越大。

    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美国人群中,这种副反应发生的概率很低,不到千分之一,而且大部分症状表现也不太严重。也正因为此,比起国内,别嘌呤醇在美国市场更受欢迎,应用也更为广泛。

    其实,个中原因并不复杂。现已探明,别嘌呤醇的 AHS 副作用发生与否,与一种叫做 HLA-B*5801 的基因密切相关。

    调查显示:白种人携带这种基因的阳性率仅为 2%,但在中国汉族、泰国等亚裔人群中,该基因的阳性率高达 6-8%。

    有鉴于此,美国早已发布痛风治疗指南,建议在使用别嘌呤醇前,对三类高危人群进行 HLA-B*5801 基因筛查,包括:汉人、泰国人、慢性肾脏疾病 3 期以上的韩国人。

    同时,美国指南还指出,药物初始剂量必须不超出每天 100 毫克,如果有中重度慢性肾脏疾病,初始剂量应小于每天 50 毫克,然后再逐步增加剂量,直至达到适合个体的治疗量。

    囿于基因检测技术和高昂费用等限制,中国大陆尚未普及对痛风患者的 HLA-B*5801 基因筛查,但中国台湾地区却早已开展起这项工作,对于结果阳性者禁用别嘌呤醇。

    总结

    在我看来,《我在美国治痛风》一文作者所遇到的美国医生并不算高明。

    他虽然正确纠正了患者的常见饮食误区,却又将其过度引申,导致了新的误区。而在药物选择上,他甚至没有遵循本国制定的痛风治疗规范,无视患者人种差异,使用过高初始剂量。

    至于最终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这是他的幸运,更是患者的幸运。

    但,并不是所有的类似病例,都会有这样皆大欢喜的结果。

    引用作者自己的话:“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是我所不愿意失去的”。

    是的,您不愿失去,作为中国医生,我们也不愿您失去。

    ———————————————

    发自知乎专栏「张征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