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我们觉得荒谬的事,却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李佳飞,经济学PhD在读 既然没人提到杰文斯困局『Jevons Paradox』, 我就简单说一下。 很多时候,人们会发现一种现象:当某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上升时,人们对于这种资源的需求却随之上升。这其实是很荒谬的一件事情。 举个例子。你换了一辆小排量的汽车,百公里油耗比你上一辆车低很多。根据常识,你每月在油钱上的花销应该更少了,不是么?可实际情况可能是,你花的油钱比之前还要多,因为你每月驾驶的时间变长了。 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生活用水的单价下降后,人们增加了用水量,每月的水费账单反而金额更多了。再如,电子产品的制造成本逐年降低,可是消费者每年在电子产品上的花费却越来越多。或者,安全带的发明使驾驶更加安全,减少了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可是事故的『发生率』却升高了。 英国经济学家 Jevons 在他 1865 年的书『The Coal Question』里面提到一个例子。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提高了煤的使用效率,可是市场对煤的需求不降反升。Jevon 在书中不解地写道:『It is a confusion of ideas to suppose that the economical use of fuel is equivalent to diminished consumption. The very contrary is the truth.』这也就是我开头说的杰文斯困局. 这个现象看起来荒谬,在经济学里却有很直接的解释。技术进步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和单价。根据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需求上升。如果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 1,那么上升的需求会超过下降的单价所带来的影响,导致总花销上升。 备注:什么是需求弹性?粗略地讲,如果商品价格上升 1%时,需求下降了 x%,那么需求弹性就约等于 x。严谨的定义我过几天再补充上来。 用具体数字举例。上图蓝线代表需求曲线。假设每次开车出行的油价从 100 元降至 80 元,下降了 20%。因为出行变得便宜,人们倾向于增加出行的次数。假设人们的出行次数从每月 10 次变成每月 14 次,上升了 40%。在这种情况下,需求弹性大于 1。我们计算总成本的变化是: 『原来』:100*10 = 1000 元 『现在』:80*14 = 1120 元 总成本上升,杰文斯困局出现了。 现在我们分析另一种情况。假设每次开车出行的油价依然是从 100 元降至 80 元,下降了 20%,可人们的出行次数不是从每月 10 次变成每月 14 次,而仅仅变成 11 次,上升 10%。需求弹性小于 1,我们计算总成本的变化是: 『原来』:100*10 = 1000 元 『现在』:80*11 = 880 元 总成本下降,符合人们的直观判断,杰文斯困局未出现。 你看,其实道理很简单。 参考资料: Jevons paradox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