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13 种不良沟通方式,你经历过哪些?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1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一个教养情境和13种不良沟通方式

    [​IMG] 刘建鸿,积极教养

    【故事】

    春节时表弟小城来厦门过年,住在家里。小鸿五岁多,表弟四岁多,有时两人一起玩的挺开心,有时也会因为争玩具不高兴。

    表弟是第一次来厦门,妈妈带他们去海湾公园。

    在公园里妈妈边走边和小城介绍:“这颗是棕榈树,再往那边走一段就可以看见大海了,有时小螃蟹还会爬到岸上来呢”.

    一路上小鸿有点磨蹭,有时要妈妈叫上两句才勉强跟上。妈妈和小城再往走了一段,快到海边的时候,发现小鸿落在后面十几米,叫他跟上他也不回答,在一棵棕榈树边停了下来,低着头,朝树根部分踢了两三下,然后蹲下来。

    12 种错误的沟通方式,你会选哪种?

    我在积极教养 STEP 课程上问家长们,如果你是这位母亲,你能想出至少三种错误的沟通方式吗?她们想出的答案有:

    1.“我们马上走远了,快跟上我们” (命令)

    2.“如果你不跟上,我就走了啊”(警告)

    3.“你这样停下来不走,不像大哥哥的样子!”(批评,评价,表示不赞同)

    4.“你都多大了,难道还要我抱你走吗?”(嘲笑)

    5.“我知道,你看妈妈早上给小城弟弟介绍,你有点嫉妒他。(分析、诊断。告诉孩子他的动机是什么)

    6.“你早上为什么不愿意和小城弟弟一起玩呢?”(调查,质问)

    7.“你当哥哥要照顾弟弟。小城比你小,又第一次来厦门……”(规劝,说教)
    ……​

    这些显然不是好的回应。然而,父母晓之以理,给出中性甚至温和的建议,效果往往也不好。

    8.“小孩必须学会彼此相处(说服,教育)

    9.“你为什么不跟弟弟说公园里有什么好玩的,你们可以一起玩,这样你也不会无聊了”(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

    10.“因为小城弟弟难得来厦门一趟,妈妈想让他多看一看,你住这里经常都可以来……”(为自己解释。)​

    这些回应中,传递的信息是:你的行为是错的,情绪是不应有的(你不应该不高兴)。

    那还能怎么回应呢?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下面两种方式不错:

    11.“你大多数时间和小城都相处得挺好,一会儿也会好的”(安慰、同情、安抚)

    12.“别不高兴了,走,去海边挖沙去”(转移话题,大事化小,觉得只要分散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就好了。)​

    这样做没有了批评指责,也少了建议和解释,但不足之处是孩子仍然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没有受到重视,似乎妈妈觉得自己的情绪不重要,只要用时间或其它活动一“冲”就没有了。

    托马斯·戈登在其亲子沟通名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总结了上述 12 种不良沟通模式。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进一步研读学习。

    值得你模仿的一种沟通方式

    妈妈可以这么做:

    13. 妈妈蹲下来,搂着小鸿的肩膀说,“是不是妈妈早上一直给小城弟弟介绍,没有像平时一样照顾你和你玩,你觉得很难过?” 小鸿点点头,看得出眼里有些泪水(这是被理解的泪水哦)。

    “妈妈永远都是最爱你的“ 小鸿情绪平复了许多,眼里也多了些光亮。

    妈妈拉着小鸿的手,慢慢拉他站起来,一起往前走:“今天是小城弟弟第一次到海边来,所以妈妈多给他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和孩子沟通并非只体现在言语中,很多时候,非言语的动作有时传递了更多的信息,上文中妈妈的“蹲下来,搂着小鸿的肩膀”体现了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爱。

    不要问只能让孩子说是和对的话

    心理学鼓励家长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但是有些家长会觉得,在和孩子沟通时,共情没有效果。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使用准确的情绪词汇。

    比如妈妈回应:“你是不是有点不高兴啊?” 孩子明明已经表现出来了,这样的问句除了让孩子招认“对”、“是”,还能说什么呢。另外,“不高兴”这个词表达失之于宽泛,不准确。不高兴可能是生气、嫉妒、难过、沮丧、失望等等,到底是指什么呢?孩子也可能理解为妈妈在责怪他。因此,做父母的要尽量用准确的情绪词汇来表达。

    当你在共情时,不要只停留在眼前所见,可以尝试着描述事情的经过,并询问孩子是否有什么感受,记住不要分析或下定论。

    如文中:“是不是妈妈早上一直给小城弟弟介绍,没有像平时一样照顾你和你玩,你觉得很难过?”

    家长有时候会困惑:“难道家长不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或解释吗?”并非不可以,但家长宜先倾听、理解和接纳孩子感受后再表达建议。因为一个人若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他也很难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孩子更是如此。

    有时,家长无需为孩子的情绪负责

    有些家长有疑问:共情是不是会让孩子变得更有依赖性?

    不会!但如果你的回应像下面这样,的确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依赖。比如:

    14. 妈妈看到小鸿停下来不走,知道他难过生气了,赶紧承认是自己的错误: “都是妈妈的错,妈妈早上不该只顾着给小城介绍没管你……”

    “就是,都怪你!!”小鸿又哭又闹,像受了很大的委屈。
    “是,是,妈妈的错,下次再也不会这样了” 妈妈赶忙抚慰。
    ……
    小城在旁边尴尬地看着哥哥哭闹,阿姨手足无措的忙乱着。​

    为什么这样的回应不合适的?因为在本文的情境里,妈妈并无过失,如果把孩子出现的负面情绪都归为自己的失误,等于家长要为他的感受负责!他难过生气,是因为我没照顾到;他沮丧失望,可能是我哪方面做的不够好……长期如此,孩子有了负面情绪会觉得是别人造成的。自然,这也不是合适的共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ijijiaoyang 或 小鸿积极教养

    ———————————————

    发自知乎专栏「积极教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