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大部分河流含泥沙的河水是灰黑色,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黄色? 知乎用户,地质狂喵 Q1:河水的颜色受什么影响? 水是无色的。水溶液的颜色取决于水中溶解的矿物,而河水除了溶解矿物外还携带泥砂。 前者主要通过金属离子显色,比如这样: 这条小河流经了富含铁元素的地层,含有过多的三价铁,于是黄了。并不浑,只是黄,泥砂量很低。 后一种情况,比如黄河,泥砂含量巨大,黄砂的颜色直接影响了河水看上去的颜色——如果将静置沉淀掉泥砂,水其实并不那么黄。这种“河水”颜色实际上受到悬浮颗粒颜色的影响。 所以,具体情况应当具体分析。比如题主照片里的这条河,流速高浪花飞溅,具有很强大的水动力,裹挟大量泥沙——于是,这种灰黑的颜色更可能是悬浮在水中的泥砂、砾石颗粒的颜色。 Q2:泥砂不是黄色的吗? 当然不止黄色啦,这取决于母岩的类型,也受距母岩的距离控制。 介入一个概念:沉积物的成熟度。包括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是砂粒从棱角分明变得浑圆一体的程度,和这个问题没关系就不说了。成分成熟度是砂粒中稳定矿物组分的大致含量。和颜色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不同的矿物颜色是不一样的嘛。岩石是矿物的组合体,岩石与岩石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矿物颜色差异导致(石灰岩表示不服)。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这里不说了。 沉积学上,泥砂中含量前三的稳定矿物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其中,石英是无色 - 白色,长石是肉红色 - 黄褐色,云母分为淡黄褐半透明的白云母和暗褐色半透明的黑云母。其中,对于源远流长的河流来说,砂粒中长石的成分较高,因此主导了悬浮物的色调:黄色为主。 越接近上游的地区,距离母岩地区近,泥砂、砾石中的不稳定组分更多(成分成熟度低),颜色更可能绚丽多彩。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海滩(去这里看图——为什么有的海滩是沙子,有的却是石子? - 云舞空城的回答)。越是源远流长的河流或海滩,由于远离母岩区,泥砂、砾石中的不稳定组分显著降低,颜色先是长石占优的黄褐色,最后演变为石英占绝对优势的白色。 了解了河水中悬浮物颜色的成因后,再来看题主的图: 山区河流,不稳定组分很高;浑浊,悬浮物含量极大;灰黑色,乱七八糟的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很高,其中大部分应为灰黑色为主的暗色矿物。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山体的岩石类型:别忘了,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 我们甚至可以开个脑洞,大致推测一下此处的主要岩性:非石灰岩(泥砂少),非沉积岩(产生泥砂主要是黄色),非中酸型岩浆岩(岩体颜色和泥砂主要偏黄)。基性岩浆岩或变质岩的可能性很大,颜色丰富。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