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8 岁神童自创奥数解题公式」,没那么难懂,也不太值得宣扬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1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如何理解西安 8 岁神童自创奥数解题公式?


    西安有个智力水平 146 分的 8 岁小神童,自创了一套奥数解题公式,求解释 ,看不懂

    仔仔这样解奥数题你看懂了吗

    题目:天天幼儿园有 170 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的 3/4 和女生人数的 2/3 相等,这个学校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名?

    ■仔仔的解题方法:

    3/4+2/3=9/12+8/12=17/12

    170 除以 17/12=120

    120 乘以 8/12=80(男生人数)

    120 乘以 9/12=90(女生人数)

    仔仔说,他的思路是将总人数先进行压缩,将其比例相加得出一个总比例,再用总人数除以这个总比例就得出压缩后的总人数,然后再乘以男女生各自的比例就得出结果。

    [​IMG] 曹文雯,志立于高,行成于思

    1、这个解法省略了一些解释,本身并不难懂:

    男生人数的 3/4 和女生人数的 2/3 相等

    即:男×3/4=女×2/3

    因此 男生:女生=2/3 :3/4

    男生是“2/3”份,女生是“3/4”份,总共 17/12 份,对应 170 人。

    接下来按比例分配即可,

    2、关于算数解法与方程的优劣,之前已经有过讨论,请移步:

    有人认为小学生的算术方法比方程更锻炼思维,怎么说服他?

    3、8 岁一般上二年级或三年级,不知道这孩子有没有跳级。

    通常“认识分数”是课内三年级上册第 7 单元内容,

    分数的乘除计算是课内五或六年级内容。

    按现在的时间应该都还没学。

    这孩子计算能力不错,不知道谁教的。

    如果这个解法确实是孩子自创,即使是五年级学完分数时候自行领悟到,也值得表扬,孩子对分数的理解很好。

    这道题本身在五年级学完分数之后,也算校内较难的题目。

    正常的五年级孩子觉得这个题很绕很难懂的大把大把的。

    但是拿这个说“神童”上新闻……感觉周围的大人少见多怪……

    希望不要影响到孩子的心态。

    挺不错的孩子,希望能有合适的人给他合适的引导。

    P.S. 不过少见多怪的大人倒是不止中国啦╮(╯_╰)╭

    我小时候有一次报纸上登,美国还是哪儿的一个小姑娘发现 × 6 的巧算方法:

    先把数÷2,然后末尾加个 0,最后加上这个数本身。

    我忘了具体给了什么奖励,反正也是挺夸张的那种╮(╯_╰)╭

    当年我就看得一脸囧……

    查看知乎原文
    有人认为小学生的算术方法比方程更锻炼思维,怎么说服他?

    [​IMG] 曹文雯,志立于高,行成于思

    由于这是小学生在课外学习奥数时,家长朋友们经常会有的疑惑,所以我想我有责任出来多说几句:

    (针对算术方法可解的题目)

    一、对现在的成年人来说,方程解法比算数解法更省力

    这正是方程解法优越性的体现。

    正因为我们可以在这里节省脑力,所以才有余力去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方程是数学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关于这一点,其他许多位回答者已经有非常充分的展示了,我就不再赘述了。

    二、尽管如此,不建议四年级及以前的学生家长自行教授方程知识

    这是出于以下考虑:

    1、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虽然存在超前发育的学生,但绝大多数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具备足够的抽象能力。

    具体一点说,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字母表示数”是他们很难以理解的内容

    请不要在这件事上将成年人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作为对方程等抽象思维的预热,在这个阶段,会使用具体图像(苹果香蕉)或者图形(三角圆圈)来表示未知数,让孩子稍微接触一些等式加减法等内容。

    但把苹果换成 x,对孩子而言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

    如果一定要尝试,请至少不要凶巴巴地对孩子说出“不就是换一下嘛,怎么就不会了呢!”之类斥责的话语。

    非常感谢!

    2、这个年龄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在学习数量关系。而这是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

    方程解应用题出现困难的孩子,绝大多数都不是“不会解方程”,而是“不会列方程”。

    举例来说,

    孩子并不是“知道 速度×时间=路程,已知速度和路程,不会求时间”,

    而是“根本想不起来 速度×时间=路程 这个关系”

    练习算数解法的目的,正是巩固前面这个基本知识,这个将来让孩子“能列得出方程”的基本知识。

    因此请不要在这个年龄段干扰这个基本知识的学习。

    3、奥数课程中,鸡兔、盈亏等模块的学习,题目只是练习材料,重点是背后的思想方法

    五六年级的时候都会让孩子改用方程组来解这类问题的,又快又好。

    请不要担心。

    但在这个时期,让孩子通过这类题目的求解,体验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将来非常困难的问题很有好处。

    举例来说,鸡兔的核心是,“有多个条件需要满足,那就先满足一个条件,然后在固定这个条件的情况下调整,直至满足全部条件。”

    再比如,盈亏的核心是,“有两个相似条件,那么通过转化逐步增加它们的相同点,直至只有一个不同点,这就是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

    再比如,变倍问题的重点是“不变量(守恒量)很重要”。

    这些事情,如果一定要等到“即使有方程,不会用这种思路考虑问题的话就很难想到”的时候再丢给孩子,那难度就实在太大了。

    作为一种难点的拆分,在孩子尚未具有方程思维的时候,预先埋好这些种子,对将来很有裨益。

    请不要剥夺孩子获得这种体验的机会。

    我们曾经给家长朋友们使用这样的例子来打比方:

    算数解法就好比是走路,方程解法就好比是开车。

    走同样远的路,那开车肯定更省力,或者说,走路更锻炼身体。

    正因为如此,开车才能够到达走路无法到达的距离。

    但不能因此就让初生婴儿不学习走路,直接学习开车。

    因为走路的过程中锻炼了他控制腿部肌肉的能力,跳过了走路,他很可能连如何“踩”都做不好,更何谈开车的技巧。

    因此该学走路的年纪,不要拔苗助长;路已经走得很好了之后,也要更进一步学学开车。

    与各位家长朋友们分享。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