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我们总是在做自己和「讨好」他人之间徘徊着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1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人们「寻求认同与理解」的行为是否会对自身发展起到激励作用?

    [​IMG] 任树正,社会学博士

    即使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比如东晋竹林七贤,他们隐逸和放浪形骸,也要在老庄玄学里找到庇身之所;社会越轨者,如街角青年或者黑帮分子,他们对抗社会规范,却时时想获得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认同。

    人类的种种社会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都是在寻求认同。寻求认同和理解,其本质就是努力达到社会和他人期望的行动,或者为自我行动在社会规范中找到合法性。人们寻求认同和理解的行动,对他自身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赞同和人际吸引是支持一个人的观点和判断以及他的价值和自我观念的基本来源。所以模糊地说,绝大多数这种行动都是起到激励作用。

    社会生活是一场交换,交往行动是获得报酬的手段,这样描述或许引起一些人的反感,然而即使在恋爱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内在的报酬(情感需求的满足)也会促使我们尽量按照对方的喜好表现自己,如果一方总是完全不顾对方感受,不能给予对方在亲密关系中应允的需求,亲密关系常常走向破裂;来自家人、朋友圈子的认同和理解也非常重要,因为与他们的交往行动是我们情感交流的来源,并给我们带来归属感。在企业中,如果不能获得上司的认同,事业上升就会受限,甚至面临被辞的风险。

    所以问题到这里,人们寻求认同和理解的行动是如此的平常而且必要,以至于似乎没有必要怀疑他的激励作用。但是在一些情境中,过分追求他人或者组织的认同,也会对个体带来负面效应。正如我们常常面对的焦虑和怀疑:我是不是太过委曲求全?是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舒适感?这种行动是不是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境地?说好的“做我自己”呢?我为什么要别人解释以求他们的理解?

    这种焦虑和怀疑是有道理的。人们对其他人的肯定性情感和评价,比如赞同、尊敬、理解和爱慕,是具有一定价值的报酬,它们可以进入交换关系。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来看,个体试图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扬,就必须付出其他的东西做交换,比如让渡出权力,表现出服从,这个交换的过程额外地导致权力结构的重新生产,导致提供认同和理解的个体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同与理解,会在交往这个不断的博弈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日常交往情境常常机锋相对,或者暗潮涌动,话语的退让和妥协,会导致话语权不断丧失。个体在正式的组织里对认同的需求度更高,但是如果照着这么做,个体常常不能脱颖而出,那些在公司、兴趣团体、社交圈子过分追求他人认同和理解的人,几乎总是难以实现身份地位的上升。因为对群体和组织的过分依附,阻碍了他们获得公平报酬和流动的机会,从而沦为群体和组织控制手段的受害者。

    追求同类的欣赏、与他们共舞,在过去常常是奢侈的,萨特有波伏娃,伯牙有钟子期,福尔摩斯有华生,其他的人常常没那么幸运。认同和理解,是我们作为社会动物的基本需求,也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但它不无代价。很难说这种为了获得认同和理解的一场交换是公平的,但它无所不在而且必不可少。不过,社会复杂度的增加提供了一种出路:既然每个情境下,每个群体中,甚至每个个体,对我们的期望和评价都有不同的标准,为什么不去那些更认同我们的圈子呢?

    这在以往是困难的,但是互联网的发达,突破了社交关系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藉由微博、知乎这样的平台和社区,寻求认同和理解不止在于让渡权力和表现顺从,这里的圈子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的,是亚文化而非主流文化起支配作用的情境。个体独特、小众、隐秘的爱好,都可以迅速找到同类,获得他们的认同和理解几乎不用付出什么。@贾樟柯 导演最近拍摄了一部短片,讲述的其实与此相似,三个拥有不同爱好的人通过社交网络跨越距离连接在一起,在同类那里消解难以言说的孤独,这是一种当代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社交平台,都可以是一座连接孤岛的桥。不管是来自哪里,什么工作,只要有共同的爱好,就能在对方那里找到惺惺相惜之感。趋同带来理解,让孤独的个体,藉此抱团取暖。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